折戟日本之后,印度会是BAT的下一站?观点

砍柴网 / Alter / 2015-09-08 12:58
不管怎样,相比于欧美等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印度对于BAT而言依然充满了可能性。BAT三巨头在东南亚、南美等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印度或将成为另一个...

235072-140Q120315744

5月份莫迪总理的访华掀起了一股印度热,中国科技军团们纷纷拔寨前行。在手机厂商们秀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富士康拟斥资50亿美元在印度兴建工厂,而一直不壹而三的寻求国际化的BAT,仿佛把目光瞄向了印度市场。

早在今年一月份,《华尔街日报》便报道称阿里巴巴将向印度版“淘宝”Paytm投资约5.75亿美元。随后印度《经济时报》两次发文,证实了阿里巴巴、富士康、软银联合向印度电商巨头Snapdeal投资了5亿美元的消息。与此同时,也传出了阿里7亿美元入股印度第二大手持设备制造商Micromax的消息,后者被媒体称之为“印度小米”。

相比于阿里,百度之前在印度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李明远赴印度参加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消息,引起了业界对百度进军印度的猜测。不过自2013年成立国际事业部后,百度先后在泰国、巴西、埃及、印尼等成立了分公司及办事处,进入印度市场也在预料之中。

腾讯可谓是BAT中最早觊觎印度市场的,2013年5月14号微信正式亮相印度,并邀请宝莱坞明星 Parineeti Chopra 和 Varun Dhawan为其代言,或许是本土化运营的功劳,微信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7%,远超相同背景的Line和Snapchat。不过微信探路之后,腾讯的其他业务并未跟进。

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前赴后继,让国际化步履维艰的互联网巨头们看到了曙光。印度的人口红利和手机换代潮为手机厂商们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也佐证了手机产业的巨大市场。但印度这个香饽饽适合BAT等互联网公司吗?我们从下面几个因素来稍作分析。

以日本为鉴,印度市场是否会重演悲剧

日本和印度是中国的两个邻邦,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有不小的差距,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存在一定的仇华心理,只不过日本表现在政治上,印度却隐藏于民间。其次,印度和日本本土缺少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雅虎、亚马逊等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再次,两个国家都未曾形成自己的互联网文化。基于此,我们先来看看BAT在日本市场不令人满意的表现。

百度从2006年便启动了日本项目,2008年百度日本版正式上线,紧接着百度搜索、输入法、贴吧等先后在日本市场落地。这场以雅虎、谷歌为竞争对象的出海行动,最终在2015年4月铩羽而归。

有着软银背景的阿里巴巴,在日本市场也并没有那么顺利。2002年,阿里巴巴在国际站基础上推出日文B2B平台,并在2008年5月,和软银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阿里巴巴株式会社,正式全面进军日本。2013年底,阿里巴巴以业务调整和资源整合为由,关闭了阿里巴巴日本站,日本业务再次整合进阿里巴巴国际站。此后,淘宝以跨境电商之名再次全面进入日本,但硕果仍未出现。

腾讯是三巨头们最晚打日本主意的,也是最理智巧妙的。2012年,腾讯和日本运营商KDDI联合推出了日文版手机QQ软件,服务对象主要为日本华人。在此之后,腾讯投资了Aiming和20577,曲线进军日本游戏市场。但整体来看,腾讯在日本市场仍旧是无足轻重的。

BAT在印度市场的失败除了竞争对手的强大,和政治因素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进入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以百度为例,百度输入法在早期开拓市场上有很大的帮助,2013年日本政府对百度输入法的封杀令直接成为百度在日本市场节节败退的元凶。

与日本相比,印度市场要更加复杂多变,首先在文化差异上比日本更甚,政治稳定性也远不如日本。当然,印度政府和“改革开放”和巨大丞待开发的人口红利,BAT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这块蛋糕,阿里选择了投资的方式曲线进军印度,百度和腾讯的战略尚不明确,但愿三者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避免重蹈日本市场的覆辙。

印度互联网有BAT的一席之地吗?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印度出不了BAT这样的巨头公司,但多从宏观角度和印度的经济状况来阐述,在此笔者想和大家聊一聊印度互联网还有没有BAT的一席之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印度的互联网现状。去年在印度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让印度的互联网发展现状被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甚至有人将之比作为5年前的中国。从去年9月份的数据来看,印度有 2 亿 4 千 3 百万的互联网用户,占全国人口的 19%;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 1 亿 8 千 5 百万,渗透率仅仅为 15%。也就是说印度互联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切与BAT何干?

谷歌拥有的印度搜索市场份额高达97%,Facebook在印度的用户数量超过1.16亿,就连Facebook Messenger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53%以上。而印度的电商行业,除了亚马逊,本土的Flipkart、Snapdeal等平台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不管是BAT中的哪一家都很难在印度市场长驱直入,而且硬碰硬的去挑战原有巨头很有可能败北。这便给BAT留下了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进入印度市场,二是选择什么业务主攻印度。

对于第一点,笔者认为BAT不妨向谷歌学习。谷歌进入印度时先是把自由的工作环境复制到了印度,并鼓励些助推美国网络盛世的印度人才回流。然后为谷歌员工制造光环效应,不仅仅提高员工的收入,同时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毕竟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收入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总的来说还是本土化运营,本土的团队、本土的环境,还要贴合本土文化。

国内科技巨头在出海时也深谙本土化运营的道理,可从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在印度的举动来看,虽然宣传要在印度建立体验店甚至是生产工厂,可终究只是在销售产品罢了。再结合BAT在日本市场的失败经验来看,文化融合比文化入侵更重要,其实微软在中国的布局也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而靠什么业务进入印度,阿里目前主要依靠投资,腾讯则押准了微信。可从手机厂商的疯狂程度来看,BAT一旦决定进入印度,战略布局绝非仅此而已。不过,互联网业务的入侵和手机行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手机厂商在印度主要靠价格取胜,所谓的品牌认同和品牌文化不过是泛泛而谈。简单来看,留给BAT的有两个选择,一则和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展开竞争,借机蚕食印度市场。一则把国内的O2O、互联网金融等复制到印度,却要面临着开拓市场、培养用户习惯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印度的互联网普及并不乐观。

印度本土不缺少优秀的互联网人才,BAT以创业者的心态进入印度,培育出一支本土化的团队,进而孵化适合本土需求的应用和服务,或许也是一种思路。抑或是学习雅虎日本的模式,造一个BAT的印度复刻版。

不管怎样,相比于欧美等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印度对于BAT而言依然充满了可能性。BAT三巨头在东南亚、南美等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印度或将成为另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际化试验场。

微信公众号:spnews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