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传统”媒体的举重若轻之路观点

/ 纠结的秃子 / 2014-12-05 11:44
记者猜测,在众星云集的互联网巨头中,马云的感受应当格外与众不同。1994年,刚刚创业的马云因为公司缺钱,曾跑去义乌批发小商品,然后练摊卖掉以补充“家用”。20年后的今...

2014年11月18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放在了浙江义乌。记者猜测,在众星云集的互联网巨头中,马云的感受应当格外与众不同。1994年,刚刚创业的马云因为公司缺钱,曾跑去义乌批发小商品,然后练摊卖掉以补充“家用”。20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电商人的马云,亲自把义乌搬上了互联网。

互联网给时代带来的变迁,令人眼花缭乱。不过,任何“变”总是基于一些“不变”。比如,10年前成为“全球第一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义乌,在电商时代,毫不含糊地创造了“网店第一村”。不论是当年的坐商,今日的电商,“商品”总是绕不开的主题。

对互联网大会的新闻报道,也让公众感受到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新闻的“含金量”。暴风雪一般的新闻报道,加剧公众的一个感受:原创缺乏,转载盛行。碎片泛滥,深度有限。众说纷纭,真假难辨。软文大行其道,干货未多与闻。这与中国一次痛苦的回忆有些类似,那就是MH370事件期间,曾经带来强烈民族挫折感的“内容饥渴”。

这再次引发业界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讨论。此争,已经进行了一阵。甚至成为媒体人跳槽,“被跳槽”的引子。

回到原点,拉开时间维度。你会发现,“新媒体”其实是一个传统的词。自活字印刷普及,出版物成为新媒体,口口相传成为传统。1906年后,广播成为新媒体。1925年后,电视成为新媒体。如今,互联网让人们对新媒体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推断,《三体》描述的无处不在的“信息窗”,并非没有可能;今天的“新媒体”,早晚坐上“传统”的交椅。

媒体记录并传播真相。真相背后还有真相。11月18日以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饥渴”和“转载疲惫”,加之时代变迁带来的好奇与压力,促使部分公众再次思考“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的回归。看到浮光掠影般出场的中国互联网大佬,那种极端不解渴的感受,让许多人想到两天前,11月16日,CCTV《对话》马云。这期干货满满的节目,首次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上市后的马云在想什么。而且,这期节目还将在11月23日播出下集。

这期《对话》录制当天,正是全民狂欢的双11。关于这期节目的录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就是,当天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剧透。作为一个媒体人,记者可以猜测,这是对话栏目的传播高手有意为之。也可以猜测,在这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有现场观众将现场内容传播出来。但无论哪种情况,记者发现,包括微信公号“原创”以及互联网门户的转载,都围绕着这期节目录制中的片段。最后看结果,也可以说,这些新媒体“赢了”,《对话》也“赢了”。关心上市后马云的公众,都赢了。

《对话》怎么赢了?众所周知,《对话》栏目作为中国TOP1的高端财经电视访谈,追求“影响力”,而不以“收视率”去PK综艺娱乐节目。但是,记者通过内部人士了解到,11月16日这期《对话》,除了引起非常广泛的话题与关注,还收获了可观的收视率。这当然得益于马云的明星效应。但同时我们知道,能够坐在CCTV《对话》主嘉宾席上的人,哪一个“吨位”都不会太小。这期对话收视率的亮眼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对话》节目录制前1周、开播前10多天的全媒体联动。

这次全媒体联动式传播,参与者不仅包括CCTV财经频道兄弟栏目,新浪、搜狐、网易新闻门户,以及《对话》官方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砍柴网等新媒体,前后共覆盖超过2000万人次。传播方式上,不仅包括预告和预热,而且大胆地引入了“网友互动”。在节目录制前一周,透过国内最大的公司点评网站看准网,CCTV《对话》栏目,把“对话马云”的提问权利交给了阿里员工。CCTV《对话》联手看准网,史上首次试水“互动电视”。

如今,硬件可以实现“点播”,但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却能够实现“点唱”。马云与他的员工,同台演出。在看准网平台上发起的“员工真心话,马云大冒险”活动,参与网友超过42万人。先后有16732人参与 “是否阿里人”的“过五关测试”,最终闯关成功“验明正身”为阿里员工或前员工为1237人。剔除高度雷同、指向不明和严重带有敌意的问题后,共131道问题入围最终票选。网友共投出17万票,手机端和HTML5活动页转发16322次。记者了解到,在最终在得票最高的30个问题中,《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选出了两道尖锐的问题,马云进行了锐利的回答。这将在11月23日晚21:55分《对话马云》下集中播出。

央视的这次传播行为,一时间成为了媒体圈的热点,引来诸多媒体人的关注。许多同行将这次看作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跨界合作。记者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但记者也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此次传播。

这个角度,记者试图从11月11日节目录制后的新媒体“剧透”,与11月16日CCTV《对话》播出,做出联系。“剧透”抓热点,抓时效,抓各自用户喜欢的角度。而《对话》播出,编导、策划和技术人员经过精心炮制,所展现的清晰条理、丰富内容、激烈对抗,则给观众带来强力的观点冲击与思维震荡。换言之,大量新媒体“剧透”,满足公众的需求。“重装备”下的节目,也满足公众的需求。前戏与正剧,相得益彰。

以上这些,促使记者回到了一个职业的原点思考问题。只要传媒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存在着,内容为王就是一座需要尊重的山峰。记录形式、表达方式、传播媒介都不能脱离内容为王。

内容,有重有轻;口味,有咸有淡。当快餐文化扫荡大街小巷时,《舌尖上的中国》仍然具备万人空巷的威力。如果不是央视对话马云,这样分量的人不会轻易的走进某个“自媒体”的演播室。同时,训练有素的媒体人、严格有序的生产流程、安静而执着的新闻追求,也决定了内容为王,将继续是媒体世界之第一公理。“重媒体”,将始终是公众之需求。轻媒体娱乐当下,重媒体记载历史,透视未来。互相联合,彼此渗透;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才是王道。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