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拥抱“网红经济”,财经类内容创业靠什么变现?创投

36氪 / 周天 / 2016-03-29 09:31
传统财经媒体人和金融人士都在加速入场,红利期还有多久?

_____2016-03-28_17.11.08.png

早春,我和一位刚刚融了千万量级的财经类内容创业者约见,刚刚坐定,对方开门见山就问我,“现在融资这么好拿,你为什么不创业?” 

我心想,果然“内容创业的春天来了”。

一连串密集的投融资显示了这个市场的火爆:2月24日,马东的米未传媒宣布完成亿元级 A 轮融资,3月10日,今日头条成立 2 亿元内容投资基金,投资超过三百个早期新媒体项目,3月18日,“二更”宣布完成五千多万 A 轮融资,3月19日,papi 酱宣布获得 1200 万融资。

但还有一种论调认为“今年是最后的红利期”,更夸张的说法是 “上半年是最后红利期”。春天来了,不会持续太久。一时间,内容风口上时不我待的气氛在发酵,创业者急于融资卡位,投资人怕错失最后一张船票,即使看不到盈利模式也毅然拍板。 

这在金融类的内容创业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优质传统财经媒体人和金融从业者都在加速入场。我混迹在一个超过 200 人的财经媒体人微信群中,这个群里不乏财经、财新系的资深媒体人,不时能看到有人宣布进军内容创业。 

金融行业和内容行业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两者的核心信息都是数据,本质都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不产生具体实物,从信息到交易都可在线上完成,没有物流环节,这为两者 “合体” 创造了可能。

但直觉告诉我们,金融类内容创业可能无法像草根类的一样靠鸡汤、猎奇和搞笑抢占先机,那么问题是:财经类内容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最佳的变现路径又在哪?短视频正在催生 “网红经济” 爆发,严肃的财经内容能否赶上这一波内容创业的红利期?

带着这些问题,我访问了多位财经类内容创业者。

变现的不同路径

内容创业的首要考虑就是变现。一般路径是硬广软文。一位离职媒体人创办了一个网贷资讯类公号,单个公号月均产生几十万利润,继而收购了多个类似公号,开始机构化运作。其谈到,内容上并无独一性,还是占了 “先机壁垒”。后来开始承办大型会议,几乎变身为一家公关公司。

不过,我接触的几位财经类内容创业者,都不太想走这种软文路径。“周知财经” 创始人周勇认为,这种模式会伤害品牌,短期内可以糊弄小白,但不容易留存高质量用户,很难长远。

好有财创始人左志坚同样不倾向于软广模式,他希望通过内容直接切入交易,“如果把流量看成资金端,做内容创业最终是要去拿资产的。但没有公信力,就不要谈交易了”,左志坚说。

内容导向交易不乏先例。懒投资创始人张磊最初自建公号“大玩家张磊” 分享信用卡玩法,后来出书,从此建立了信任。在上线初期,种子用户皆由 “大玩家” 导流,第一天就有两位用户投了 45 万,连电话都没打过来。“这种信赖感和通过百度关键词广告进来的用户完全不同。最初 9 亿交易量,有两三亿从微信转化过来。” 

_____2016-03-29_08.34.40.png

一家已融到 C 轮的 P2P 高管也告诉 36 氪,创业早期从几个口碑不错的微信大号那植入软广从而获取大量用户,他认为,在市面各获客渠道中,通过内容获客的转化率最高,成本也最低。 

在网贷行业,一个交易用户的获取成本多在 600 元到 2000 元,左志坚说,“通过内容导入交易,转化率只要比传统手段高一点就有生存空间。流量比那种炒股民间高手的多一点就好,不缺变现方法,现在已有券商希望从这获得导流,但流量太小的时候谈变现意义不大。”

“网红路线” 不适合财经内容

网红正当道,展现了强大的吸金能力。但几位财经类内容创业者一致认为,财经内容并不适合网红化。左志坚认为,流行文化中的 “网红” 常常产生洗脑效果,让粉丝无条件信任,但理财必须理性,要评估风险和收益,papi 酱靠表演能力、情感共鸣和代入感取胜,金融类 IP 则必须依靠专业性。

“而且相比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必须解决信任问题,就算是 papi 酱,卖货不难,但让粉丝买某款理财产品也不容易,投资行为少不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左志坚对 36 氪说。

周勇也认为,做投资者教育和网红调性不搭,“笑谈金融” 是不行的。虽然内容本身塑造不了网红,但周勇觉得人格化与提供专业内容并不矛盾,是建立品牌的必要手段。目前,“周知财经” 主打原创视频,普及财经常识,讲解理财技巧,由周勇出镜,呈现方式类似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周勇对 36 氪说,读者在朋友圈点开一条优质内容,一般不太会关注作者是谁、哪个公号发的,所以人格化的视频对建立品牌非常重要,周勇把视频视为 “性价比非常高” 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能看到团队代言人的气质、谈吐,更易建立信任。 

左志坚也在思考要不要人格化的问题,他说,财经界其实也有 “网红” 现象,比如股市里一直存在着 “带头大哥”,颇有号召力,甚至成立私募基金也不鲜见。不过他认为,单纯靠个人始终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左志坚希望做一家机构媒体,避免跟某个人绑定在一起,他觉得单靠创始人个人的内容生产,产能不高,而且很累,风险也大,生病休假都不行。因此,左志坚打算招到 30 人,拥有批量化生产内容的能力,提供优质宏观基本面分析和产品推荐。

产生交易的前提是建立信任

对于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周勇并不打算凑热闹,他认为金融不能成为 “碎片阅读”,周知的优势也不是时效。而且,时长太短会很难把一个复杂金融现象解释清楚,所以他并不推崇 “三分钟看懂 XXX” 之类的短视频,目前周知财经视频时长在 20 分钟左右,同时还在优酷做直播节目,在线人数常常超过 1 万人。

周知财经也在通过社群运营建立信任感、提高用户黏性,目前有两名员工负责运营 38 个群,大多数群有 500 人,专用于交流理财策略。周勇认为,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这是一种 “广场模式”,周知希望成为 “咖啡馆模式”。

为了提高交流质量,去除无效信息,周知立了不少规矩,比如群里不能发红包、广告,不能讨论个股,可以讨论趋势。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 UGC 模式,因为用户会在群里产生内容,还兼有客服作用,很多老用户会帮忙答疑。

门户网站式的导流仅仅发挥着通道作用,周勇希望在提供资讯的基础上加入投顾类辅导,“建立信任不能仅靠人格化形象,更需要专业分析。” 周知财经的微信公号“周知客” 也有咨询功能,从 2014年6月 至今,日均产生两百条咨询,一对一解已累计解答超过 10 万条问题。

这些都让周勇在 “促成交易” 上走的相对较远,从去年10月 开始,周知对接了一些网贷平台的资产,四千多名种子用户产生一亿多交易额,人均投资 3.5 万,周勇还打算对接更多类型的资产。

哪一类选题容易火?

网红路线和短视频如果在财经领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更容易火起来?左志坚说心灵鸡汤算是一种。好有财也做过类似尝试,一篇谈论房价的略有鸡汤色彩的文章阅读量曾达 10 万+,但他并不打算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他认为,调查类的内容也会大受欢迎,未来有意向做调查。

不过,另一位创业的资深媒体人则不太认同,他对 36 氪说,现在商业媒体更容易变现,而注重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很难成气候,因为需要大量调查,门槛太高,而且还不能促成交易,他举例说,“一家财经媒体的某篇重磅调查稿刊出后,访问量当天达到峰值,但流量大水冲刷过后,却没有留存用户,也很难变现。”

1450685594161654.jpg

一位关注资本市场的内容创业者对 36 氪表示,“好玩,有重大影响力,满足实际需求” 这三条是他的选题标准。他运营的公号粉丝已超过 20 万,虽是金融题材,但操作时注重趣味性,侧重传播效应。他还希望做一个名叫 “儿童怎么吃药” 的公号,“一定会火,因为单单吃药这一件事的学问非常大,有小孩的人深有感触,存在实际需求,写一千篇都不重样。”

红利期还有多久?

如果内容创业仍有巨大机会,那么摆在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前还有一个问题:红利期还有多久? 

纵观内容创业的大潮,最先热起来的是娱乐类,此类需求最大,再到生活消费领域,最后进入财经领域,对应着不同层次的需求,由浅入深。左志坚认为,这种潮流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每一波红利期大概在一年左右,聪明人一拥而上,很快完成卡位,把红利据为己有,所以 “今年一过就没机会了”。

金融人士和传媒人士联手的内容团队们正在迅速建立壁垒。“这个市场就和资本市场一样,小散没有空间,眼前这一波就是专业人士带着资金进场,在内容上有体系化的作业方案”,左志坚说,市场上现在既懂金融又懂媒体的人才非常稀缺,好有财会培养起来,目前已有不少金融人士加入团队。

前述资深内容创业者也说,“机会窗口只有 12 个月,垂直领域的人都已经出来创业了,媒体人哪里还有机会?现在体育产业就是这样。” 他认为,传统媒体正在瓦解,内容的价值正在体现,以后年薪 50 万毫不夸张,但只有少数人能赚到这些钱。

不过,周勇颇为乐观,认为 “3年 内还有机会”,因为适合互联网的生产和呈现方式还没诞生,投资者面临的无效信息太多,内容生产严重过剩,产品急需品质升级,应该有深度内容的立足之地。

原创文章,作者:周天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