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得掉朋友圈的,请举手!观点

中国科技网 / 陈 一 / 2016-06-06 10:43
我们个体的存在感几乎被朋友圈所控制了。我身边就很多人是这样:如果没有带手机,或者是没有上朋友圈,基本一天都魂不守舍。

001fc6d0f1e314c95dbe1d-615x338

文·陈 一

最近我参与录制了一个电视节目,主题是如何帮助孩子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我问了现场近100位家长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们从今天开始退出朋友圈、专心陪孩子,做得到的请举手?现场居然只有一个家长勇敢地举起了手。

这个小实验说明了当下朋友圈对每个人的影响,我们个体的存在感几乎被朋友圈所控制了。我身边就很多人是这样:如果没有带手机,或者是没有上朋友圈,基本一天都魂不守舍。

我错过了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朋友圈”在不同需求等级里都会找到对应的空间。

遗漏焦虑首当其冲。我们到底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担心错过了信息,各种的信息都貌似和自己有关联。这些害怕错过信息的心理在我们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时变得更加地强烈。

谁知道的信息多,似乎谁就获得最好的主控权,内心会带来安全感和成就感。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女性来说,越是社交媒体的活跃用户,反而信息焦虑感越强。这是因为女性更敏感,受暗示的影响程度更高的缘故。说白了,遗漏焦虑就是因为我们当下心理的集体安全感的缺失。

营造出的归属感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和里瑞曾指出:“归属的需要是人们建立和维持一个持久而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满足归属的需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一些个体进行频繁的、积极地互动;另一方面,能够长期参与这样的互动……”朋友圈轻松满足了这一需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归属感。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反思别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粉丝”和“朋友圈”,很多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的人聚集,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朋友圈线上线下的互动,都可提升归属感,充盈幸福感。

另外我们看见了这样一群在朋友圈活跃的人:他们习惯性的扮演意见领袖。随时随地抛出各种心灵鸡汤,或者在朋友圈对别人品头论足,他们从中获得尊重和满足,也因此肯定自我价值。

同时,朋友圈帮我们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和面对面交流不同,社交媒体用户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要展示的内容,在面对面社交场合可能出现的不恰当言语和行为做不到完全地展示或者掩饰。但在虚拟的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精挑细选的头像,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文字,呈现出一个理想化、甚至臆想色彩的自我。由此收获的点赞和好评无疑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每个人其实都有话要说

和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哈佛大学神经学家简森·米歇尔和戴安娜·塔米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两人给被试者装上脑扫描仪器,随后向他们发问,“是不是愿意分享自己对喜欢的滑雪板或者喜欢的小狗的态度”。结果,那些“有话要说”的被试者在滔滔不绝地自由表达和分享信息时,他们的脑电波和获得金钱与美食时一模一样。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渴望分享和被分享,特别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无法发声让人内心无比寂寞。

我们养成的每一个习惯都和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奖励有关,心理学上称之为“强化”,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决定一个行为是不是值得被记住并在未来重复。其实当初我们注册社交媒体,可能开始也只是为了和朋友保持联系,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社交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逐渐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这反而强化了我们的行为,使之变成了一种习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这种习惯越来越自动化,最后变成了我们本能的刺激和反应。

多年前,有句广告词颇为流行: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现在问你:人类失去了朋友圈,你,又会怎么样?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