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已全军覆没《战狼2》还敢豪赌8亿?水煮娱

砍柴网 / 一起拍电影 / 2016-08-08 14:36
《战狼2》与暑期档的保底有何不同?

未来,保底发行将不再流行单纯财务投资的1.0模式,而会上升到融和整个产业链竞争角逐的2.0版本。

文丨于华东

《盗墓笔记》能否完成10亿保底还“生死未卜”,《战狼2》又早早坐实了8亿保底。

8月5日,北京文化公告,公司与登峰国际(《战狼2》主出品方,法人为吴京)、聚合影联签署了《电影<战狼 2>发行合伙协议》,对《战狼2》保底8亿元票房。

为此,北京文化投资1.4亿保底费用,聚合影联投资7760万保底费用以及6000万宣发费。按照《战狼2》大约1.5亿的投资成本,双方共计2.17亿的保底费用已经为该片提前锁定了6700万的利润。

然而,与此对应的是,风险却落在了保底方身上。第一部《战狼》不过5.4亿的票房,《战狼2》的8亿保底又能否完成?

有个不好的消息是,在今年电影大盘一片低迷的态势下,今年暑期档的票房保底还一直没有成功的案例。

《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已注定保底失败,而《盗墓笔记》在没有惊艳特效、故事很弱、粉丝群体有限的前提下,也随时面临票房断崖式下滑的风险,能否突破10亿大关也有待观望。

《战狼2》与暑期档的保底有何不同?这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同样是保底,只要给出足够的金额,出品方的利润都可以得以提前锁定,而风险就落在了不同的保底方身上了。

与暑期档的几部影片相比,北京文化对于《战狼2》的操作显得更加娴熟。

北京文化本身就是多部影视作品的出品方,属于“业内人士”,最重要的是,与当初保底《心花路放》一样,北京文化又叫上了擅长发行的聚合影联一同合作,走的是“专业化”路线。

在当初5亿保底《心花路放》并斩获11亿票房之后,2015年5月,聚合影联完成5亿元以上的A轮融资,并以2亿元的保底拿下了《大圣归来》发行权。

相比而言,尽管有过成功保底《美人鱼》的优秀战绩,但是和和影业的保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金融投资层面的1.0模式,没有介入深度的产业融和,因此风险较大。不仅此次《绝地逃亡》有所微亏,之前保底的《火锅英雄》也失败了。(关于纯财务层面保底的风险讨论,请点击本文复习:《和和影业发布30部片单,但可能把保底《美人鱼》赚来的老本都亏空!》)

能够在这几年迅速作出成绩,和和影业与资本两字是分不开的。但是,在最核心的人才和项目选择上,和和影业依旧还是一个新兵。这些从纯财务投资切入到电影产业的新贵们,想要再造爆款,摸索之路依旧很长。

如果想更加成熟地参与保底发行,和和影业等基金背景的公司需要做的是,收购或者建立一家强有力的发行公司,把发行、营销的专业基因与基金操作深度融和。这样才是健康、完善的保底发行体系。在未来,保底发行也将上升到整个产业链竞争的2.0版本。

因为当大家都在保底的时候,就不再是拍脑门了,而是拼的票房预测的准确度、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运营能力。

其实“一起拍电影”之所以做票房预测,一是可以作为前期项目投资风险的判断,二是早已判断保底发行将成为主流,所以提早布局。

作为商业片,如果只管去拍,而不对电影票房负责,没有风控的把握,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现。而保底发行恰恰可以提醒整个行业,对于项目、票房,需要有一个清醒的预测体系和运营功能。当大家在每一个环节都知道这个项目是赔是赚,就会对未来有一个正确的预期。

可以想象,如果一部影片,当所有人都认为它只能卖到1亿的时候,你的发行公司能准确判断它能卖到3亿,并支付了别人不敢支付的2亿保底,而从一线大公司抢过发行权,然后利用的强大的发行运作能力把它卖到3个亿以上,这就大赚特赚了。

保底发行越来越是刀尖舔血?但这依然阻止不了它成为主流

风险和回报总是称正比的。保底条款这一混合了金融属性的产品,并不能改变电影产业极大的风险属性,只是改变了利益分配的方式,作为自然规律,也不可能个个都赚。

尽管参与了《美人鱼》的保底发行并且受益,但王长田对于保底发行并不持有乐观的态度。“保底容易被经济规律影响,要不风险由一方承担,要不利益向一方倾斜。所以在历史上,绝大多数这样的项目运作是失败的,我不认为它会成为主流的方式。”

成功保底过《后会无期》等片的于冬也曾多次表示,对保底发行并不看好,“保底发行越来越是刀尖舔血,好好拍戏才是正道!”

正如“一起拍电影”在之前文中提到的那样,中国电影的拐点已经到来,市场将趋于冷静,很多盲目的保底都将面临亏损。不过,在“一起拍电影”看来,保底发行依然是大势所趋,关键的原因在于优质影片的供不应求,以及保底发行可以为一些弱势的发行方提供“屌丝逆袭”的机会。

1、僧多粥少,保底发行成新公司逆袭利器

尽管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近几年产生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产业基础并不完善。资本大量涌入,而电影制作水准、产业链结构的提升却相对滞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映影片约192 部,较去年同期的156部同比增长了23%。但与此同时,影市票房较去年上半年的201亿元仅同比增长了22%,创造了5年来最低增幅。

在优质影片稀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一线的影视公司完全有能力垄断优质大片的投资和发行,根本轮不到新公司参与。这也是为什么往往一线大佬都不愿意参与高风险的保底,而一些新兴的影视公司反而是保底发行的忠实拥趸。

这些弱势群体为了取得优质影片的发行权,要么接受溢价,要么保底发行。

事实证明,保底发行的确让新公司拥有了挑战资深公司的机会,并成为一些跨界资本以及影视新贵快速切入影视行业的捷径。

比如通过保底《天脉传奇》奠定江湖地位的于冬,保底《心花路放》的北京文化,参与保底《美人鱼》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都是一战成名。还有参与保底发行《心花路放》的影联传媒,这家成立才三年不到的发行公司,已经多轮融资,而且跃升民营电影发行公司第六位。

所以,新公司要想破局,只有不走寻常路,并改变原有的游戏规则才有机会。

2、互联网公司的保底发行“醉翁之意不在酒”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参与保底发行的新贵中,还不乏微影、阿里影业以及阿里影业的影子公司中联华盟等拥有互联网背景的身影。

这些新一代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盈利模式其实不在票房,而在海量用户。他们不准备靠发行费赚钱,而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用户思维”:赚取的是用户,是附加在电影和观众上面的增值服务收入,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高额估值。

未来几年,用户通过互联网购票将占到电影票房的80%以上,而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会支付高额保底与一线大佬抢夺一线大片,甚至会为影片免费发行。有消息称,联瑞发行《美人鱼》就没有收取发行费用,赚到的是知名度,以及商业模式。

3、大公司的优势受冲击,将被倒逼参与保底

尽管一些电影圈的老牌“玩家”由于更占优势,不愿意主动参与保底发行。然而在巨浪裹挟之下,又不得不被动应战,参与这场“赌局”。

众所周知,爆款电影对于电影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股价估值刺激很大。《美人鱼》大卖就曾让光线股票市值在几天内涨了20亿,这已经远远超出影片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谁也挡不住这些公司不断堆高保底金额来抢大片的发行权。

因此,一些保守的大佬也应该转变观念了,如果不保底,就会被凶猛的进击者用高额保底把主动权抢走。

4、资金回笼周期太长,保底可为制片方提前锁定资金

当然,保底发行对于制片方来说,更不是一件坏事。

正常情况下,一部影片上映后,电影票房首先会从各大院线打入“专资办”的全国统一账号,然后在专资办账上趴上几个月再到发行公司,然后再由发行公司转给主出品方,最后再由主出品方分配给各个联合投资方。这使得电影票房的回款周期往往长达一年以上,大大降低了电影行业资本流通的效率,而且最终的票房收益还不一定能收回成本。

那么如果有人愿意高价保底,制片方不仅可以在电影上映前拿到收益,而且可以用这些钱继续周转,拍摄更多的影片。

5、当下大部分保底失败,只是拐点转型期的阵痛

尽管目前来看,保底发行还是亏损居多,但是一旦市场普遍不好,正如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已至,这些盲目的热钱就会渐渐褪去,接下来的保底行为就会理智多了。

当泡沫去除的时候,才会发现谁在裸泳,真正有本事的人会留下来,电影行业也会迎来一轮新的洗牌。而当下的大部分保底失败,只是中国电影市场在拐点转型期的阵痛。

以后那些只能靠发行业务收入的公司,将因拿不到大片而逐步被市场边缘化。以前那种免费拿到发行权,然后分得发行费用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像影联、联瑞、剧角,甚至微影等互联网公司都在用保底发行来抢占大片资源。

当然,展望未来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历史,那些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是业内士人花钱也买不到的一大碗鸡汤:

保底发行倍受青睐!于冬靠保底奠定江湖地位,华谊曾获3亿净利

近年来很多国产大片都有保底,而且不少发行方因此尝到了甜头。

其实,早在 2002 年,博纳于冬就曾以保底分账的方式拿下《天脉传奇》发行权。当时,于冬付给对方400万的保底费,加上300万左右的宣传和洗印拷贝费用,《天脉传奇》票房必须突破2000万,于冬才能够保本。最终《天脉传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一举奠定了于冬在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的江湖地位。

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其版权方比高集团和大陆发行方华谊兄弟签订了保底协议,华谊出资8100万作为发行保底,后又追加700万投资。作为交易条件,当影片在大陆发行净收益大于等于2000万时,华谊能获得净收益70%以上的分成,其他投资方获得净收益不超过30%。

最终,这部电影票房12.46亿,华谊获得了高达3亿左右的净收益。

此后,保底发行的概念渐渐被市场熟知,让很多发行方赚的盆满钵满。

比如,北京旅游(后改名北京文化)、影联传媒等发行方为《心花路放》保底5亿票房,超出的部分,北京旅游可以拿到25%的分成。最终,《心花路放》总票房砍下11.7亿。

2014年,博纳影业为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保底3.5亿票房,超出部分可以拿到40%的分成。最终该片票房落点6.3亿。

2015年,21控股斥资1.5亿购买《港囧》47.5%的票房收益权,相当于保底9亿,最终《港囧》获得16亿票房。

到了今年的《美人鱼》,更是越玩越大!其制片方与五大发行方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签下20亿元天价票房保底协议,在当时看来,确实是几家发行公司发起的一场豪赌!还好星爷比较给力,《美人鱼》的票房不仅在第8天就追平了保底金额,而且以近34亿的总票房创造了中国影史的纪录。

几家欢喜几家愁,剧角映画曾在半年内陷入“保底3连败”

保底发行虽然可以为发行方提供以小博大的可能,但是也让发行方承担着之前本该由投资方承担的巨大风险。

保底发行只是一种发行方式,跟最终的票房没有任何关系。保底发行的失败案例也有很多。

据传,万达曾为《一步之遥》保底10亿,但最终票房只有5亿,这也导致王思聪在微博大骂《一步之遥》。

乐视影业为《太平轮》上下两部保底8,但最终只获2.5亿票房。

再比如剧角映画的“屡战屡败”:2015年7月上映的《栀子花开》,剧角映画保底4.3亿,最终票房为3.8亿。2015年8月上映的《恋爱中的城市》,剧角映画保底6000万,最终票房5300万。2015年12月上映的《师父》,剧角映画保底1.5亿,最终票房5500万。

《叶问3》就更不用提了,不仅以票房8亿而宣布10亿保底失败,而且还染上了“金融诈骗”的风波。

而今年的暑期档,更是将要上演保底连环扑街的节奏:

微影时代为《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保底4亿元,票房3.36亿元;

和和影业、联瑞影业等为《绝地逃亡》保底10亿元,上映18天票房8.4亿,亦难破局;

据传博纳为《封神传奇》保底10亿,按照目前票房走势来看,该片最终票房也不过3亿的体量;

有世纪长龙等公司10亿保底的《盗墓笔记》,虽然2天就砍下了3.54亿票房,但是在没有惊艳特效、故事很弱、粉丝群体有限的前提下,《盗笔》也有可能面临票房断崖式地下滑,能够突破10亿大关也有待观望。

简单粗暴的1.0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才会接连亏损,但也并不能因此判断保底发行扰乱了电影市场的秩序。在自由市场中,每个公司都有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公平参与保底竞争的权利,毕竟如今的博纳等一线公司曾经也是通过保底发行而一战成名的。

电影本来就是个盈少亏多的行业,至于保底发行最终的存亡,自然有市场来决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简单粗暴地仅仅靠砸钱来抢夺保底发行的模式势必会被淘汰,整个行业的竞争将从资本层面上升到产业并购、互相渗透融和新的基因,完成1.0到2.0版本的升级。

随之而来的,也将是整个行业的洗牌。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依靠保底发行而切入影视行业的新贵,并逐步成为一线大佬。

保底发行的2.0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一定还会有更新鲜、更刺激的新玩法。

来源:一起拍电影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