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青年的意外死亡态度

百度百家 / 阳光 / 2016-10-12 15:12
作为一个两次试图创业、两次失败的、曾经也是一位怀抱新闻理想的青年,我要负责任地说:理想只是暗夜之灯,现实更需要随时调整步伐和路径。

1476242441955

1476242441955


再谈一个理想青年的意外死亡

昨天深夜,又一次被春雨医生CEO张锐去世的怀念文章刷屏。署名“未亡人”的王小宝是张锐的妻子,在张锐于10月5日去世一周后的“头七”纪念日,这篇题为《一个人,和他的爱》的文章令许多朋友动容。文中王小宝以身边人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张锐的创业历程,称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个理想青年——“你的BLOG叫‘新闻是一种理想’,你最爱的T恤上写着‘人民即吾荣耀’”。

张锐的确是一位理想青年。他在网易新闻励精图治想做出一番新闻事业固不用提,张锐2011年从网易副总编的位置上离职创业,我也没有想到他会选这样移动医疗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行业去开天辟地(虽然他父亲是一个医生),这是其一;

根据他妻子的回忆,张锐创业时拿出了家中仅有的100多万元私人积蓄。事实上,所有的创业都是社会创业,为了创业,不留后路,显然不是商人的做法,张锐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一直想洗掉一个新闻人或者说文人创业的种种理想主义情结,事实上,从一开始,无论是创业方向,还是创业方式,他都过于理想化了。

社会创业的本义,是创业不仅为自己创富,更是为社会创富,表现在资本上,明智的创业者不会想赌徒一样赔上所有的家产,这就像资本家发明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玩意儿,资本家以注册资本、公司的实有资产为抵押,一旦资不抵债,不至于危及到个人的生存。

记得1999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刚刚把公司搬到北京的崇文门,我慕名去采访他。聊得很开心,聊了一半,丁磊说,咱们别采访了,你把录音机关了,我们一起喝啤酒去!就是在这次初见面中,丁磊和我大谈他当年做163邮箱业务如何红火,根本不用去融资等等,而他的弟弟丁波当时在公司忙前忙后,一问原来丁波掌管着公司采购支出等生杀大权。我当即向丁磊提出,首先,一个企业家不去进行社会化融资,就不是一个好企业家;其次,别把自己的公司折腾成一个兄弟公司或者家族公司。

丁磊有没有听进去我不知道。以他的智商和能力,做企业肯定远在我之上(我曾经试图两次创业,均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张锐在创业早年也经历了大多数初创者同样的窘境:财务状况捉襟见肘。这从他去世后大量朋友的回忆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尽管春雨后来也拿到了C轮融资,但张锐似乎一直在为能否找到下一笔钱而发愁。

一名叫做李妍的记者在一篇题为《【记者手记】张锐:一个“愤青”的创业史》的回忆文章中写到:“2011年,我第一次采访张锐后,文章并未发表,原因很简单,公司过于简陋,我怕这是个皮包公司,说倒就倒,说散就散。编辑觉得业务太虚,一切都在构建和畅想的过程中,怕根本落不了地。”

后来拿到了C轮融资,春雨的财务状况依旧未能改善。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资源最集中、呈金字塔式特征的两个行业就是医疗和教育,一方面,国家不倾向于激进变革,因为这两个行业涉及到13亿人的国计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医疗行业的问题在医疗行业本身,和“移动”根本就没什么毛关系!

写到这里,想到一位朋友刚刚在朋友圈意气风发,说是为了革新百度恶劣的医疗排名做法,自己也要下海去做移动医疗了。在商业做法方面,百度确有很多不齿之处,但也折射出中国医疗行业的困境,从当年的医疗竞价排名,再到不久前的莆田游医集团为了网络排名广告费用和百度对决;再到轰动的魏则西事件,请问,卫生部和百度在几番折腾后,这个行业和这家公司可否有质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经批评卫生部“只是为一些官老爷”服务,根本不问民间疾苦,这才有了普惠农村的“赤脚医生”制度。今天看看北大各大三甲医院人潮涌动,你就知道,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医疗观念倒退了多少步!

逝者不可追,来者当珍重。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并不同意总理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和创新都需要条件,至少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未必适合创业,而在中国,每个名校大学生的父亲更未必适合像盖茨或者小扎的父亲那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辍学创业(像我们这样当年来自农村的苦孩子,上大学时脱离泥腿子的唯一道路,难道又要回到白手起家、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泥腿子模式?)。作为一个两次试图创业、两次失败的、曾经也是一位怀抱新闻理想的青年,我要负责任地说:理想只是暗夜之灯,现实更需要随时调整步伐和路径。

张锐走得太匆忙了。愿理想天国,烦恼不再。

再谈一个理想青年的意外死亡

昨天深夜,又一次被春雨医生CEO张锐去世的怀念文章刷屏。署名“未亡人”的王小宝是张锐的妻子,在张锐于10月5日去世一周后的“头七”纪念日,这篇题为《一个人,和他的爱》的文章令许多朋友动容。文中王小宝以身边人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张锐的创业历程,称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个理想青年——“你的BLOG叫‘新闻是一种理想’,你最爱的T恤上写着‘人民即吾荣耀’”。

张锐的确是一位理想青年。他在网易新闻励精图治想做出一番新闻事业固不用提,张锐2011年从网易副总编的位置上离职创业,我也没有想到他会选这样移动医疗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行业去开天辟地(虽然他父亲是一个医生),这是其一;

根据他妻子的回忆,张锐创业时拿出了家中仅有的100多万元私人积蓄。事实上,所有的创业都是社会创业,为了创业,不留后路,显然不是商人的做法,张锐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一直想洗掉一个新闻人或者说文人创业的种种理想主义情结,事实上,从一开始,无论是创业方向,还是创业方式,他都过于理想化了。

社会创业的本义,是创业不仅为自己创富,更是为社会创富,表现在资本上,明智的创业者不会想赌徒一样赔上所有的家产,这就像资本家发明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玩意儿,资本家以注册资本、公司的实有资产为抵押,一旦资不抵债,不至于危及到个人的生存。

记得1999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刚刚把公司搬到北京的崇文门,我慕名去采访他。聊得很开心,聊了一半,丁磊说,咱们别采访了,你把录音机关了,我们一起喝啤酒去!就是在这次初见面中,丁磊和我大谈他当年做163邮箱业务如何红火,根本不用去融资等等,而他的弟弟丁波当时在公司忙前忙后,一问原来丁波掌管着公司采购支出等生杀大权。我当即向丁磊提出,首先,一个企业家不去进行社会化融资,就不是一个好企业家;其次,别把自己的公司折腾成一个兄弟公司或者家族公司。

丁磊有没有听进去我不知道。以他的智商和能力,做企业肯定远在我之上(我曾经试图两次创业,均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张锐在创业早年也经历了大多数初创者同样的窘境:财务状况捉襟见肘。这从他去世后大量朋友的回忆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尽管春雨后来也拿到了C轮融资,但张锐似乎一直在为能否找到下一笔钱而发愁。

一名叫做李妍的记者在一篇题为《【记者手记】张锐:一个“愤青”的创业史》的回忆文章中写到:“2011年,我第一次采访张锐后,文章并未发表,原因很简单,公司过于简陋,我怕这是个皮包公司,说倒就倒,说散就散。编辑觉得业务太虚,一切都在构建和畅想的过程中,怕根本落不了地。”

后来拿到了C轮融资,春雨的财务状况依旧未能改善。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资源最集中、呈金字塔式特征的两个行业就是医疗和教育,一方面,国家不倾向于激进变革,因为这两个行业涉及到13亿人的国计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医疗行业的问题在医疗行业本身,和“移动”根本就没什么毛关系!

写到这里,想到一位朋友刚刚在朋友圈意气风发,说是为了革新百度恶劣的医疗排名做法,自己也要下海去做移动医疗了。在商业做法方面,百度确有很多不齿之处,但也折射出中国医疗行业的困境,从当年的医疗竞价排名,再到不久前的莆田游医集团为了网络排名广告费用和百度对决;再到轰动的魏则西事件,请问,卫生部和百度在几番折腾后,这个行业和这家公司可否有质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经批评卫生部“只是为一些官老爷”服务,根本不问民间疾苦,这才有了普惠农村的“赤脚医生”制度。今天看看北大各大三甲医院人潮涌动,你就知道,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医疗观念倒退了多少步!

逝者不可追,来者当珍重。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并不同意总理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和创新都需要条件,至少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未必适合创业,而在中国,每个名校大学生的父亲更未必适合像盖茨或者小扎的父亲那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辍学创业(像我们这样当年来自农村的苦孩子,上大学时脱离泥腿子的唯一道路,难道又要回到白手起家、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泥腿子模式?)。作为一个两次试图创业、两次失败的、曾经也是一位怀抱新闻理想的青年,我要负责任地说:理想只是暗夜之灯,现实更需要随时调整步伐和路径。

张锐走得太匆忙了。愿理想天国,烦恼不再。

【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阳光】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