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盒or天使?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大数据态度

蜂投网 / 易君 / 2016-12-13 16:52
你的所有隐私,包括开房记录、银行存款明细、所处地理位置,只要不到一千块的价格,就可以轻易被人打包买下——近日,某知名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贩卖个人隐私信息产业链”...

你的所有隐私,包括开房记录、银行存款明细、所处地理位置,只要不到一千块的价格,就可以轻易被人打包买下——近日,某知名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贩卖个人隐私信息产业链”的新闻。一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你的每一次上网行为、个人数据,都会被一只无形的手抓取记录,并悄然存进一个虚拟的“档案室”里,无数的档案整理人员开始你的一切资料进行深度扒皮,最终个人隐私被肆无忌惮的裸奔在公众的视野中。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究竟是一只罪恶的潘多拉魔盒,还是一条通往智慧世界的康庄大道?从它诞生开始,这个命题就相伴相生。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无限魔力:它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是各行各业打开“互联网+”的一把钥匙,通过庞大的样本的组合,我们拨开重重雾霾,清晰的还原了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

在电影《永无止境》中,落魄的作家库伯利用药物将智商提高,将世界上已存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惊呆一票人,仅仅10天之内,他就在股市就赚了200万美元;金融业在大数据的运用上更为广泛, 当一个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贷款方会审查该用户社交网络好友的信用等级。只有这些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达到了最低的信用分要求,贷款方才会继续处理贷款申请。否则的话,该申请即被拒绝——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征信,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和社交关系,将贷款提供给靠谱的人,显著提高了金融业的风控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挖掘的深入,几粒老鼠屎打翻一锅好粥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大数据产业,必须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大数据研发和个人隐私交易的边界在哪?什么样的数据交易是被允许的?法律应该保护互联网用户的隐私还是全部的信息属性?

目前,欧盟已经出台了苛刻的数据保护条例,美国也对出售客户数据的运营商施以重罚,而中国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目前,法律规定:如果被泄露的信息未构成公开上网的行为,则不予处理。换而言之,借助大数据贩卖个人隐私的产业链,仍旧处于法网之外。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从互联网巨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大数据拥抱法律法规已经是大势所趋。

就在2016年,BAT三大巨头先后宣布和电信运营商联通进行合作,让不少吃瓜群众看得一头雾水。事实上,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巨头并没有使用用户数据的资格,而作为电信运营商的联通,缺少的正好是用户,双方一拍即合,实现共赢。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数据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借用快播案中的一句经典辩词:技术本身是无罪的。真正追究的源头,应该是背后的操纵者和使用者,毕竟,天堂和地狱,仅仅一线之隔罢了。

【来源:蜂投网    作者:易君 】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