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HTC,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硬件巨头?创投

砍柴网 / 云锋金融 / 2017-09-24 11:55
手机巨头HTC又爆出大新闻——宣布以11亿美元的价格将整个Pixel手机部门出售给了Google。尽管按照HTC的说法,未来还会继续开展自己的智能手机业务,但大家都明白的,又一个...

本周,接连两件大事在科技界引起震动。

周二晚,国内投行界的“蓝血贵族”中金公司发布公告,将引入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出资逾28亿港币认购4.95%的股份。

成为战略投资者,和经常看到互联网巨头和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意义完全不同。腾讯此次拿出的真金白银,虽然还不及王者荣耀一个月的流水,却因此成为中金的第三大股东。

这一新闻尚未尘埃落定,手机巨头HTC又爆出大新闻——宣布以11亿美元的价格将整个Pixel手机部门出售给了Google。尽管按照HTC的说法,未来还会继续开展自己的智能手机业务,但大家都明白的,又一个知名手机品牌从此成为传说。

资料来源:HTC官网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星夜赶科场。

同样是科技公司中的领头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硬件巨头?

铁打的软件巨头,流水的硬件霸主

先从HTC的落寞收场说起。

六年前,HTC还是手机市场中风光无限的主角。

那一年,HTC坐上全球智能手机市占率的第三把交椅,公司市值超过1.06兆新台币,将董事长王雪红一度推上了台湾首富的宝座。

2011年的第三季度,HTC迎来最辉煌的时刻——它在美国市场成为了第一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越iPhone,达到惊人的22.9%。

台湾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王雪红”。

六年过去,物是人非。根据IDC的最新出货数据,HTC已经跌出了智能手机市场排行榜前10名,市占率不到1%。母公司宏达电8月营收腰斩,创下近13年单月营收新低。

宏达电股价,资料来源:Wind

此文无意剖析HTC由盛转衰在公司层面的原因。事实上,任何一个大公司的轰然倒下,背后一定有自身的问题。

只是,你不觉得,硬件厂商出问题的几率有些高么?

从PC时代的王者惠普和戴尔,到功能手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无一逃不过失意收场的结局,现在终于轮到了智能手机领域的昔日龙头。

不要提苹果,因为苹果超高的用户黏性中,归功于硬件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少,iOS系统以及相关的软件生态圈才是关键。

是的,软件。和硬件厂商越来越快的风水轮流转不同,软件公司的生命周期似乎要长得多。

即使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毫无建树的微软,也仍然依靠办公软件的霸主地位和快速成长的云业务保持着科技行业的一线地位,市值甚至仍在创出历史新高。

而一度被微信朋友圈打到崩溃边缘的微博,以及曾遇到巨大发展瓶颈的陌陌,则依靠快速转型和业务模式的迭代,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所以除了被自己作死的雅虎之外,软件巨头们的生存环境,为什么会比硬件霸主们好这么多呢?

猜想一:软件灵活的迭代能力 VS 硬件高昂的试错成本

事实上,软件企业和互联网服务公司不是不会遇到危机。

就像之前描述的微博和陌陌,都曾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时刻。而他们存活下来,甚至越活越好的关键,就是不断的试错新业务,不断的摸索新商业模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阵痛,但较低的试错成本和软件特有的迭代能力,使其可以从一开始就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转型挑战。

以微博为例,诞生之初是一个舆论场,是新浪博客的延伸,但在遭遇了微信朋友圈的狙击之后,便通过一系列的新功能,例如长图、秒拍、以及可以深度互动的头条文章,将自己转型成能够支撑各种内容创作形式的社交媒体平台。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失败的新功能,但通过快速迭代的软件版本,影响可以做到最小化。

硬件厂商不是不想迭代,也不是没有试图发展新业务,只是硬件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试错成本比软件服务高出好几个层级。

研发一项创新的硬件技术需要多少时间?

打造一款和公司目前业务截然不同的消费科技产品需要多少资源?

而将这样一款产品推向渠道推向市场,相关部门又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以HTC为例,其实早在2015年,HTC就试图将重心转移到VR业务上。无论是设立虚拟现实风投联盟,宣称将投入100亿美元打造VR产业链,还是推出HTC Vive,成为VR眼镜中的执牛耳者,都是HTC在新业务上的探索和尝试。

然而从目前看,这些并没有挽救HTC的营收,2016财年仍然同比断崖式下跌了36%,以至于到最后不得不断臂求生。

VR领域尚不成熟固然是转型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但高昂的转型成本、生产制造和渠道领域的重金投入也是硬件厂商面临的转型之殇。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猜想二:软件服务的延展性 VS 硬件产品技术溢价的消失

从腾讯入股中金公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软件平台一旦形成了规模优势,具有多么大的延展可能性。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中金瞄上的是腾讯理财通的团队和使用人群,后续通过数据分析将其中的高净值用户梳理出来,就可以对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根据中金公司2017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财富管理的客户数量为35540户,而腾讯旗下软件服务有多少用户呢?想象空间不言而喻。

近些年来,类似金融科技这样利用自身流量入口嫁接服务平台和新业务的例子,在各家软件巨头身上比比皆是。

通过阿里电商生态发展起来的菜鸟网络,借助直播业务获得新生的陌陌,以及脱胎于腾讯社交平台的游戏、音乐等业务线,软件服务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入口和极低的开发成本,已经形成了开拓-试错-成功的业务发展闭环。

而在科技领域的另一头,硬件巨头们却很难享受到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流量红利。更关键的是,电脑、手机乃至其他消费数码产品,正一步步的从潮流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又进一步“沦为”人人都有,但够用就行的日常工具。

这意味着除了苹果等极少数品牌之外,绝大部分的硬件产品一方面要忍受科技溢价逐渐削减造成的利润率下降,一方面还必须在研发上持续投入重金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硬件巨头的苦,有谁能懂?

标普500科技公司(及三星)研发投入排行榜中,软硬件公司各占一半

资料来源:各家公司2016年财报,云锋金融整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曾几何时,说到科技巨头,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些威名赫赫的硬件公司,譬如IBM,譬如惠普,还有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那是属于科技硬件推陈出新,摩尔定律持续生效的时代。

然而现在,除了软硬兼修的苹果之外,更让人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已经变成了清一色的软件龙头,从中国的BATJ,到美国的FANG。

或许,只有等到下一轮科技的突破,带来全新的产品品类,才会让硬件厂商重焕光彩。

在此之前,科技界越来越属于软件。

来源:云锋金融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