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赵云峰:从媒体向AI商用领域探索创投

砍柴网 / 尹天琦 / 2017-09-26 20:52
机器之能未来会汇聚更多产业相关内容,包括投资数据,企业库,同时还在链接产业服务。技术领域产业服务的痛点是技术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需求方想要找到合适的技术方,...

专访机器之心赵云峰:从媒体向AI商用领域探索

提到新媒体,大家可能会想到以观点见长的咪蒙,想到靠“逃离北上广”声名鹊起的新世相,但有这样一家新媒体它从不追热点也不高调举办过多活动,而是选择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和从业者开始关注到这个媒体的存在,目前这家媒体已经拥有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粉丝近30万,它就是机器之心。

品途最近采访了机器之心创始人赵云峰。通过采访笔者发现,机器之心者这家公司不仅与其他新媒体打法不同,也与很多创业公司不太一样。与其说它是一家媒体倒不如说是一家人工智能信息服务公司。

不跟风的创业公司

2010年硕士刚毕业的赵云峰成为了一名投资人,巧合的是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识别项目,但那时候还没有深度学习技术。他投资的创业项目采用的还是传统机器学习的方式。

到了2014年O2O声势渐起,创投圈议论O2O跟如今议论人工智能一样热情。但赵云峰却关注到深度学习的突破,出于兴趣爱好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知识,翻译了大量文章,但发觉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并且消耗时间。

于是2015年赵云峰拿了联想之星的天使投资开始ALL IN到人工智能领域,试图解决这个领域获取信息不平等的问题。

在2015年创办公司的时候,赵云峰就在北美找到了他的合伙人,并相继在美国湾区、西雅图、波士顿和多伦多四个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城市设置了分部。这种上来就做“跨国”公司的做法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极其罕见。赵云峰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AI不能只关注中国必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动态。”

不一样的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机器之心并不过多关注热点。这似乎不太像媒体的做法。赵云峰说:“我们完全不关注大众的诉求,大众更多的是关注机器人什么时候取代人,什么时候主宰世界啊,这些都是娱乐性的话题。帮助从业者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才是我们关注的。”

尽管AI威胁论等话题非常热,但是在机器之心上看不到相关内容,而更多是从技术出发解析行业。在赵云峰看来,国内有不少靠AI去炒概念而实际上没有AI实力的公司,不管概念多热,这类公司都不是机器之心会关注的。

在内容生产方面,机器之心也与传统媒体不同。机器之心的内容生产者并非都是媒体从业者,英语专业和有机器学习背景的人也是他们的重要内容生产者。其中不乏翻译人员通过编译人工智能的稿件逐渐建立了对行业技术逻辑的了解,转型成为了优秀的报道者。

“我们很多翻译人员还会去采访和报道企业,他们的优势就是更懂行业和技术。”

在海外,机器之心拥有7、8个全职内容生产者以及几十个兼职技术从业者提供技术原创文章和行业专业报告。

“每个内容拿过来,我不看这个东西出来会不会(在大众范围内)火,我就看这个内容的专业性以及对从业者是否有用。”

由于创始人赵云峰是做投资人出身,在内容生产上,他要求所有采访者都要以做尽职调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每一个选题在出去采访前都需要穷举,要看完和采访对象有关的所有信息,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信息。采访提纲也需要逻辑化、体系化。”

作为一个从投资圈走进媒体圈的门外汉,赵云峰并不太关注媒体未来的走向,他更愿意去关注一些国外的优秀信息平台,思索如何具备媒体属性又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呈现。

赵云峰感叹国内的科技媒体和国外的科技媒体太不一样了。这给了机器之心带来了机会。

“国内都比较关注科技巨头动态、行业热点和商业信息等,唯独缺席的是对于前沿技术的关注和解析,而国外的科技媒体对技术前沿的报道十分重视,所以美国是不需要机器之心这类垂直技术媒体的。”找到差异化推崇技术至上的报道理念,让机器之心迅速凸显出个性笼络了一批精准粉丝。

如今担任百度风投CEO的刘维这样看待媒体未来走势的。他对品途表示:“媒体作为一个单纯的内容创作-分发平台的价值,现在更容易被个体作者-大流量平台所代替,而新的媒体机会在于垂直化之后,围绕一个深度话题的进一步产品化、工具化、社区化,内容只是出口之一,入口也不是单纯的人工创作,而是有更多系统化、技术化、长期化才能形成的内容。”

正是他对媒体的深度垂直化的预判,使他还在联想之星时主导了机器之心的天使投资。

刘维认为,机器之心团队有足够强的专业性和专业精神去理解AI融入AI社群,包括国际AI社群,并为这个社群开发内容和内容之外的工具产品。

从技术到产业

机器之心出发点是用技术链接行业从业者,但随着从业者不断聚集,AI的商业化落地越来越重要,于是机器之心推出了机器之能,定位AI商用落地。笔者打开机器之能的官方微信可以看到两个功能一个是商用搜索一个是付费内容产品。

赵云峰发现随着AI创业热潮的来临,从业者找技术,找人,找应用案例的情形越来越多,但传统的百度和微信搜索出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比较困难。

为了解决从业者的搜索困难,机器之心推出了AI商用搜索功能。从搜索的界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热门应用领域和热门的智能技术。点开关键词就可以看到相关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公司案例。

赵云峰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机器之心此前关注技术特别多,之后就关注技术如何落地,所以我们第一个数据库就选择了应用案例库(AI商用搜索)。”

机器之能未来会汇聚更多产业相关内容,包括投资数据,企业库,同时还在链接产业服务。技术领域产业服务的痛点是技术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需求方想要找到合适的技术方,技术方也想找到能进行技术变现的需求方。机器之能就要做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产业服务。

今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赵云峰也在机器之能板块推出了付费产品——Industry Bi-weekly——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评论。

Industry Bi-weekly 主要定位于关注海外人工智能的评论类文摘产品,在海量的新闻和事件中,摘取最有价值的事件,并提供行业研究者的专业解读供从业者参考。其内容覆盖人工智能最热门的重点应用、大公司动态和重点区域新闻。

赵云峰表示,做这个产品的出发点在于,国内对于海外人工智能产业的编译报道同质化严重,导致选题无法满足专业从业者的要求。

Bi-weekly的付费金额是199元/年。每两周发布一期,全年26期。这款付费内容产品推出一个多月卖出了60多份。赵云峰表示:“虽然单从收益上看只有1万多块,但看重它收益以外的价值。”包括付费内容和搜索都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信为核心进行生发。

赵云峰认为,传统媒体的既定商业模式已经很难再进行创新。机器之心更专注于向产业深度方向走,并从产业角度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果仅仅靠提供信息很难和产业实际发生关系。”

刘维对品途表示:“理解AI同时沿着AI的逻辑深耕国际化行业化是一个特色的垂直品类。AI时代会有AI垂直新媒体的机会。初期机器之心有一流的内容,后期他们逐渐会有更多让人惊喜的符合业内人士需求的工具和产品。”

的确,基于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正在面临瓶颈,广告、内容付费、活动付费等形式爆发让受众有些应接不暇,想象力空间比较差。机器之心在商用领域的探索或许能给媒体从业者或者创业者带来新的启发。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