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未来十年:为谁做电影,做什么样的电影?水煮娱

砍柴网 / 陈昌业 / 2018-03-02 16:23
观众的代际更迭是一个永远的进程,电影市场因为对影院的依赖所以极其需要能够从家里走出来完成观影消费的年轻人。

2018年后,80后已几乎全部进入中年,家庭、育儿以及更严峻的职场压力都会使得这一代人无暇影院观影而逐渐离开电影市场的主力位置,随之而来的便是90后甚至未来00后成为影院市场的观影主力。另一边,正在成年步入社会的00后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偏好也将逐渐给市场施加更大的影响。

未来十年,新一轮的代际更迭之下,如何理解新一代的目标观众的观影需求,如何呼应并引领新一代目标观众的审美旨趣,是中国电影人都在迫切想要知道的难题。

1.主旋律电影:表现未来或许好过讲述历史

90后、00后成长于中国近代史最为国富民强的时期,经济上不断创造奇迹,城市居民在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高扬曲线清晰地反映出国家发展的成果,同时政治上中国在对内宣传上不断地输出大国形象,在中美中俄关系以及在世界事务的参与上,都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都是90后和00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清晰的记忆和印象。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比80后一代人更易激发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祖国”于90后、00后在身份标签上的向心力要更甚于80后。根据《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表明,90后和00后在“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上会像对自己的事那样去做好”的价值观上均有超过八成的认同,但与之有着巨大落差的是“我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认同都不足五成,00后更是只有44.2%。

《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截图

之所以会有上面这样的集体观念上的“矛盾”,或许是因为对于90后、00后而言,“中国”或是“祖国”都是一个相对距离较远又非常宏大的身份背景,当下的时代里他们鲜有会遇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但一旦切近身边的班级或学校这样的身份中景,他们的认同感便迅速降低,说明他们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实际上非常脆弱,一旦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现实世界的集体付出时,他们很有可能会更加的个人主义。

90后、00后对于国家、民族这些语汇的理解会明显不同于80后、70后,后者因为历史经验而产生的警惕在90后、00后这一代有着渐弱的趋势,把国家、民族的背景置于一个离现实生活较远的时空环境下,对立面/敌人来自于非历史、非现实——例如科幻,会让90后、00后有虚拟的“沉浸感”,这时候能够激发出他们主旋律范式下的英雄观。在现实当中的切身感可能是90后、00后在观影时所希望抽离、回避的,在虚拟的时空中,他们愿意扮演英雄,愿意扮演某种有力量的代表(国家身份),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是为此牺牲,一切都需要在一个安全的非现实空间里,他们才能“自由”地释放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来说,跳出传统的在革命历史里讲故事的套路,或许可以在未来、在虚构的时空里创设主旋律的表达情境,这也是90后、00后所习惯的故事/游戏源起方式。

2.超现实类型:科幻、魔幻的极致视听或吸引年轻人“回归”影院

信息技术革命是90后和00后成长环境里最有别于其他代际的“进化”动力。

不同于上几代人所面对的工业技术革新、军工航天科技的突破所带来的科技启蒙,90后、00后面对的信息技术革命很快便转化为廉价、便利的民用成果。对于这两代人而言,科技是触手可及的,根据《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表明,00后的手机拥有率超过六成,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近三成,也因此科技于他们而言自然地成为了思维里的核心依据。

90后和00后的科技启蒙几乎是全民性的,而且因为随手可及的设备和全天候的使用几乎让全民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思维以及对科学、对未知的好奇,这是科幻类型难得的发展机遇——当观众本身具备了科学的触达能力和求索欲望,科幻片自然就有了关键的文化氛围和生产基础。

另一个于科幻片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的因素是,90后和00后因为个人观影设备的便利,从小就养成了依托个人观影设备的消费习惯,因此远离影院是这两代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科幻片所能呈现的极致视听体验,将是吸引未来年轻人“回归”影院的少数几种类型之一。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科幻片的求索既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机遇,又是一次行业求生的突围。

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年上映)后中国鲜有科幻电影问世

魔幻片也是另一种可以在极致视听体验的效果之下在未来仍能吸引年轻人的重要类型。于中国电影而言,神怪类电影是有着历史传统的电影类型,且中国古典小说也有大量的神怪/魔幻经典名著,通过魔幻片的类型包装或能启蒙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3.革命历史题材:年轻人不再相信英雄的完美表达

每一代人,对英雄都是渴望和崇拜的。这方面,代际差异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不同的是,对英雄的具象化,代际之间因为成长背景、文化环境和政经气候则有不同的差异。

90后、00后因为经济条件、科技工具、社会制度的极大改善,使得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由空间远高于80后、70后,再加上00后乃至未来的10后,父母本就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70后和80后,因此除非重大的国家、民族危机,否则年轻一代一定是更加崇尚个人的价值观,其中就有一种是表现为对有瑕疵的人格的认同和尊重。

在B站爆红的国产抗战剧《红色》 (豆瓣9.2分)男主性格懦弱木讷

简单的说,他们并不相信“伟人”这种英雄表达,完美是不可能的——从书籍到互联网,当代越来越多的公开资料一再地推翻了过去对于“伟人”近乎完美的描绘。90后、00后因为对自己的认同(不完美,有瑕疵),才更相信和喜欢好莱坞式的英雄——小人物在某个历史瞬间或是危机时刻展现出磅礴的人格力量,危机解除后则又复归小人物的真实状态。

在那些过去通常由特型演员指定扮演的伟人之外,革命历史题材一方面可以深挖那些过去不曾被主要表现的英雄人物,伟人之外的英雄有着更大的创作空间。一方面可以回避“红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复合不同历史人物而虚构出“真实”的英雄(类似于《亮剑》里的李云龙),这些都可以创造出吸引年轻观众的新人物、新故事。

《亮剑》里的李云龙

这也是迎合90后、00后对民族身份认同感的一种内容需求,同时还能补充他们的历史记忆从而加深民族标签。

4. 面对小屏幕的快速发展和替代加剧:电影必须增强游戏感,发展衍生的交互性视听内容

自80后一代开始,电子游戏就是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无法回避的一种娱乐产品,到90后电脑的普及和00后手机的普及,游戏不仅仅是对过去电影、电视剧被动娱乐的革新,而且大量的游戏本身在叙事上有着更为宏大的世界观,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还能比电影更为精致地以视听效果表现故事——比如说《魔兽世界》,电影不过是游戏故事的衍生,对游戏迷而言则不过是一种对青少年记忆的大银幕复现而已。

如今的小屏幕大多是触屏,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强,无论是内容的选择,比如通过主动搜索来挑选,还是内容实时的交互,如弹幕、游戏、VR等——必须承认,交互性已是90后、00后对娱乐视听内容消费的刚需。

电影的传统其实是被动的娱乐(观影全程被动接受视听信息),但VR正在使得电影故事在讲述上开始融入交互,这是未来的必然方向。被动的交互(4D座椅)或被动的沉浸(巨幕、全景声)只会是迈向主动式交互的过渡,VR以及未来技术所能赋予电影的交互——或者说是和游戏这一娱乐类型的交融将会是00后所喜闻乐见甚至是欣喜若狂的。

5.影院的危机:人口锐减与如何留住80后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率的迅速锐减给目前仍然高速的影院新增和银幕新增发出了一个强烈的预警信号,一旦90后渐入中年之后也逐渐远离影院观影,00后这一代和未来10后一代人的人口数量是否还能支撑如今的影院规模,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

毫无疑问,因为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的转变,80后将逐渐地远离影院市场——但因为这一代人自2002年产业化改革以来积累了很好的影院观影习惯,且在青少年时期对影院电影观赏有着比较特别的价值判断(情结),因此即便在90后逐渐成为观影市场主力的同时,80后的需求仍值得关注,且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作为大手牵小手的市场驱动力所在,80后仍有能力启动一轮新的市场新浪潮。

明年,00后将开始陆续成年,不仅仅是电影市场,整个消费市场都将迎来这一代人成为消费主力的进程,代际的更迭是必须面对的需求变化的根本力量。

观众的代际更迭是一个永远的进程,电影市场因为对影院的依赖所以极其需要能够从家里走出来完成观影消费的年轻人,这就决定了电影的创作、生产必须瞄准新一代的年轻人,呼应他们的审美需求和观影旨趣以吸引他们进入影院,保持他们对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来完成观影的热情。从80后到90后,再到00后,留住下一代的年轻人是保证电影产业得以永续的基础,也是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能够始终引领时代风貌、创造时代气候的前提。

来源:壹娱观察 作者:陈昌业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