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微信”背后发生了什么?

创投圈
2019
02/05
22:08
i黑马
分享
评论

社交网络时代生存,真的需要警惕一切形式的 " 舆论一边倒 "。

因为人们虽然有舆论监督权,但毕竟 " 术业有专攻 ",舆论监督这种来自外部视角的公共事件参与方式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只能代表来自于某一观察群体的主观感受,无法取代当事主体来全面的分析问题。

而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舆论监督权的参与门槛正被信息渠道的丰富压得太低太低。这直接导致舆论监督的体量远远大于其自身所能产生的实际价值,当事主体在压力下不得不拿出与之不匹配的关注度。

于是但凡社交网络出现 " 舆论一边倒 ",基本就意味着两种结果:

1. 舆论会变成公关工具,实现舆论监督之外的诉求(舆论监督是用户需求被更好满足,而并非商业竞争);

2. 舆论氛围的扭曲也终究会留下印记,加速形成不正常的市场环境;

这也大概是我看到最近关于腾讯(准确的说是微信)讨论的最大感受。当在行业舆论开始集中指责 " 微信越来越自闭 "、" 微信霸权主义 ",已经有太多的事情在这场舆论战争中被引导去了奇怪的方向。

01

微信到底是不是互联网的 " 基础设施 "?

争论的起点其实可以追溯到 1 月 15 日。当时字节跳动、快如科技、云歌人工智能三家公司同时发布了新开发的社交产品,但也几乎同时,人们发现通过微信分享的关于这三款产品的链接,在微信内已经全部失效。

于是不少人饶有兴致地贴出了罗永浩发布会上的那句 "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历史会记住今天 ",旗帜鲜明地把微信推向了垄断的高台,也将 " 微信基础设施论 " 推向了舆论的舞台中央。

但平心而论,这基本就是一场经典的 " 双标式 " 争论。

因为 " 微信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 虽然看上去有很多理论依据,比如人们认为,这些由用户真实需求形成,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影响力的产品 / 互联网服务,企业理应将其开放为公共资源——但归根结底这些不同的表述都指向了同一个观点,即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没人知道微信喜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通过蜘蛛侠和他叔叔本 - 帕克数十年如一日的讨论,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观点是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

而事件爆发的逻辑,基本可以概括为多闪、聊天宝和马桶希望通过微信内部的社交生态,完成新产品推广过程中的原始积累,整个事件基本停留在 " 市场竞争 " 层面。

换一个角度来看,总是揪着微信不放的字节跳动,早就打造了一个封闭的内容帝国:

抖音从不曾向快手和微视开放过内容,头条也从不接受腾讯新闻、微博和网易新闻来其地盘上共享流量。字节跳动内部硕大的产品线体系,早就形成了一个内部闭环机制,所有的内容、资源、流量只会在内部流转,绝不允许有 " 外来的和尚 " 侵占地盘。

所以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在此次争论中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试图用道德层面的规则去解决市场竞争体系下的问题,必然只能成为一个无解的问题。

至于微信到底是不是互联网的 " 基础设施 ",最终的答案也只能交给微信自己去进行主观选择。毕竟道德自律才是美德,道德他律是耍流氓。

02

微信到底是不是在针对性处罚?

其实关于平台处罚这件事,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使用产品前用户必须要首先同意的 " 用户注册 / 产品使用协议 "。

这些协议虽然会因为不同的产品属性产生一些细节性的差异,但关于平台规则这件事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核心标准:通过恶意使用产品漏洞、发布违法信息、损害用户利益等使自己获益的不正当行为,都应该被纳入 " 处罚 " 的范畴。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微信是否对竞争对手进行针对性处罚、甚至恶意处罚时,其实只需要回答两个具体的问题,整个争论就可以迎刃而解:

1.   这些被处罚的友商们是否在微信内发生过 " 触及平台标准 " 的行为;

2.   微信是否将这样的 " 处罚标准 " 从一至终的贯彻执行。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毫无悬念。尤其是当友商们提出 " 邀请新人可以立赚 2000 元现金 " 这样的导流策略时,联想到每逢年底必然会到处出现的 " 求 XX 福 "、" 扫一扫瓜分 XX 亿 " 等神秘代码,对于微信内部的用户体验来说有摧毁性的破坏能力。

至于第二个问题,参考答案那就太多了。

比如 2016 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拼多多曾经试图利用微信社交关系链积累流量,触及微信平台规则底线而被处罚。拼多多 CEO 黄峥更在接受《财经》专访的时候,表示(微信)  1000 次封杀虽然是夸张的说法,拼多多作为腾讯生态中交易量最大的组织,微信对他们的管控是更加严厉的。

还有 2018 年春节,微信也曾对违规春节线上活动进行了打击,打击的对象包括腾讯体育 - 会员红包、今日头条 - 集生肖、拼多多 - 抢现金红包、京东 - 发 " 押岁钱 "、饿了么抢年终奖等等。

所以对于一家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团队来说,其实在微信上适合做怎样的传播、什么样的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基本都是可预期结果——如果友商们不是过于稚嫩,那只能理解为可预期结果主动上添加诱因了。

而且话又说回来,主动挑战规则共识的行为,又有哪家产品能够大度的容忍呢?

03

微信面临的最大威胁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说这场争论中的第三个误区,即微信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同品类产品的崛起对社交市场的分流。但实际上,这个观点存在着对流量的两个认知偏见:

A.   流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不同产品间的流量可以实现共存,决定性因素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定位;

B.   微信的流量更多来自于微信通过产品设计产生的裂变能力,某种意义上是为微信自己的原生资源;

所以说到底,这些新诞生的社交应用对微信带来的冲击不仅十分有限,并且在求生压力下需要主动产生差异性,尽可能地规避同赛道的竞争。

至于微信面临的真正威胁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具体参考前两周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比如张小龙在 4 小时演讲中仅有的一次引用 " 套路 " 这个网红词语,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 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显然相比去友商竞争下潜在的 "KPI 损失 " 风险," 不能和用户继续友善相处 " 更容易让微信焦头烂额。

另一个潜在的威胁在于微信正在 " 被公地化 "。

" 公地 " 的概念来自于 1968 年英国生态学家加勒特 - 哈丁在论文中引用的一段寓言:

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

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不难想象当微信获得了超越 10 亿用户的基本盘后,巨大的内部生态太容易在流量焦虑的裹挟下,被人们忘记 " 工具属性 " 这个大前提,直接被当做 " 互联网本尊 " 来对待——这正在成为很多普通用户的误区,或许也是很多友商们乐于形成的误区。

总之突破微信规则正在变成一种行业技能。就像互联网早期对传统行业的革命来自于 " 突破规则 " 和 " 升级规则 " 一样,面对微信巨大的裂变能力诱惑,人们正带着巨大的热情入场。

但无论如何,这种热情终究都是错觉。微信并不是那个公地,微信却正在以公地的姿态被过度开垦,这或许才是当下行业发展中最大的悲哀。

结语

我一直认为任何负面舆论的产生,都不应该从黑公关的逻辑出发来解决问题。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解决方案很有可能陷入 " 动机论 " 的死循环而跳过了整个环节中的核心问题。

然而人们也常常忽略的是,负面舆论的解决其实也是一个双向问题,即创业者 / 企业不仅需要拿出主动合理的解决方案,舆论也需要留出空间让事情的解决流程顺利地走完。

但遗憾地是,陷入 " 舆论一边倒 " 所产生的行为,正在加速形成一种不良的舆论氛围,让舆论被公关化创造了可能,也最终会让创业者很拧巴地活着——商业竞争和用户体验,谁是互联网公司最优先的正义,这个本来清楚的问题或许现在真的混淆了。

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警惕一切形式的 " 舆论一边倒 ",请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

来源:i黑马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