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翻红了,上市公司却“怂”了

创投圈
2019
02/20
21:36
钛媒体
分享
评论

截至 2019 年 2 月 19 日,有 737 家上市公司发布了 2018 年业绩预减 / 首亏 / 续亏的公告,占 A 股全部上市公司的 20%。这个数值较去年同期 399 家的记录,提升了 84%,更创造了最近五年发布预亏预减上市公司数的最高记录。

根据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对于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可能出现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或下降 50% 以上等三类情况,应当在当期会计年度结束后的 1 月 31 日前披露业绩预告。故此次预亏预减披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相应的数据也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的运营情况。

此次上市公司扎堆预减预亏的影响因素非常多。

在宏观层面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和 2018 年去杠杆政策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行业层面,一系列监管政策推行也增加了行业利润的压力,如房地产持续限贷限购,"4+7" 城市的药品带量采购试点。

在具体企业层面,各个企业的经营风险也纷纷暴露,某养猪企业甚至出现了 " 由于资金紧张,饲料供应不及时,公司生猪养殖死亡率高于预期 " 的 " 饿死猪 " 现象。

另外,商誉减值会计准则的调整预期也是此次各个企业主动计提商誉减值,确认大额亏损的原因。在确认预减预亏的 737 家企业中,有近 200 余家确认计提商誉减值;在预减预亏最大的 7 家企业中,有 5 家计提了商誉减值。预亏额最大的天神娱乐,计提商誉减值 49 亿元,占其净利润亏损额的 62.8%。

在此,本文无意深入讨论上市公司扎堆发布预减预亏公告的众多原因,仅仅从商誉减值的视角,分析一下商誉的生命周期,以及近期 200 多家上市公司集中大额计提商誉减值的原因和后果。

什么是商誉?

商誉仅在企业并购中发生,是实际购买价格超过并购标的账面价值的溢价部分。在会计上,商誉作为一个非流动性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

例如,一个账面价值为 2 个亿的企业,某上市公司花费 3 个亿的对价对其进行并购,其中 1 个亿的溢价部分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被记作商誉。

与其他的非流动性资产(如机器设备、在建工程)相比,商誉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既不能创造价值(如机器设备生产创造价值),又不能通过处置回收价值(如将机器设备、在建工程卖掉,回收残值),而且定期还要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发现所并购企业运营不善,则需要计提减值和亏损。

商誉的英文(GoodWill:" 美好的愿望 ")也许能够更好地反应它的意义——上市公司在收购另一家企业时的 " 美好的愿望 ",与可以创造价值的机器设备不同," 愿望 " 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被收购的企业运营不利," 美好的愿望 " 被辜负的时候,则需要在当期计提减值和亏损。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发展,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也日趋频繁。并购所形成的商誉呈高速增长之势,2014 年 A 股商誉总额仅 3332 亿元,到了 2018 年 9 月,商誉总额已经增长到近 1.45 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 48%。

高涨的商誉,一方面表达了资本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前景以及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 Synergy ) 的乐观,上市公司愿意以较高的溢价对优质标的资产进行并购;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为操纵、利益输送、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存在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商誉减值为哪般?

无论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善意还是恶意,1.45 万亿的商誉已经形成,理论上将在当期或者未来某个时间,被计提减值,冲减利润。

那么,为什么此次大量上市公司扎堆,在当期计提商誉减值,主动形成亏损呢?

笔者认为,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客观方面,由于前述在宏观、行业、企业运营方面的一系列因素,大部分的被并购企业在 2018 年的运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初并购时的 " 美好愿望 ( Good Will ) " 被辜负,根据现行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 8 号—商誉减值》的相关规定,需要通过商誉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冲抵利润。

主观方面,会计准则由 " 商誉减值 " 向 " 商誉摊销 " 变化的预期,是本次 200 余家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大量商誉减值、冲减利润的导火索。

所谓" 商誉减值 ",是允许上市公司,通过减值测试的办法,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对商誉计提减值,至于每期具体减值多少,上市公司方面在财务上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而 " 商誉摊销 " 意味着,剥夺了企业在商誉减值方面的调整弹性,无论企业运营得好与不好,按照某个固定的算法进行计提(目前该摊销方案正在讨论阶段,不排除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出台)。以当前 A 股 1.45 万亿商誉来计算,如果采用直线法,分十年进行摊销,将 A 股所有企业视为一个整体,2019 年刚刚开始,企业还没怎么赚钱,已经面临了 1450 亿元的亏损(利润冲减)了。

从单个上市公司的角度,对于那些盈利能力强或者商誉低的上市公司,商誉 " 减值 " 改 " 摊销 " 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盈利能力不足但商誉又较高的上市公司,这种改变可能是致命的。本来盈利能力就不够,高额固定的商誉摊销更是雪上加霜,相应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出现业绩的连续亏损情况。而根据现行的规定,A 股上市公司三年连续亏损将面临被摘牌退市的风险。

综上所述,虽然一次性大额计提商誉减值,会使得公司当期的财务报表非常难看,但是相比连续亏损、摘牌退市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一次性大额计提商誉减值是很多盈利能力不足、商誉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另外,法不责众,当前大量上市公司预亏预减的大背景也使得一次性大额计提商誉减值的行为更加容易,反正大家的财务报表都不好看。

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商誉减值的后果与启示

那么,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将带来哪些后果或影响呢?

笔者认为,此次大量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商誉的后果,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理解:

在消极方面,一次性大额计提商誉减值使得企业在当期出现较大亏损。企业利润不正常的波动对于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股价、在资本市场的口碑都会有负面影响。

在积极方面,商誉计提干净后的企业不再受到商誉摊销、利润冲减、连续亏损退市的困扰,轻装上阵,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提高。

另外,此次减值对于投资者教育也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此次商誉减值,相对于之前对于并购题材股票一窝蜂地追逐,大家对于企业并购和商誉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有助于市场价值的回归。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投资决策中,应该:

(1)注意商誉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作为非流动性资产的一部分,商誉既不能创造价值也不能处置回收,在企业运营存在问题的时候,还需要计提减值、冲减利润,出现雪上加霜的状况。对于商誉较高、盈利能力又有限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2)注意并购过程中的标的与溢价。A 股部分投资者有对于并购题材股票一窝蜂追逐的习惯,并购一方面确实会产生协同效应的期望,推高股价,另一方面,并购价格超过标的资产价值的溢价部分将形成商誉,相应的风险也将以商誉减值的方式暴露出来。所以,在并购题材股票投资中,对于高溢价的并购需要重点关注,对于高溢价的理由,以及是否能够真正带来相对应的协同效应,需要重点分析。

(3)注意商誉从 " 减值 " 到 " 摊销 " 会计政策的变动影响(目前尚处于财政部意见征集阶段,不排除后续会实施)。商誉 " 摊销 " 存在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借助商誉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并购中,上市公司的报价也会更加理性。但是,会计政策切换中的阵痛也在所难免,作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如何去熟悉和适应规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来源:钛媒体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