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裁员在所难免,我们该如何应对?

创投圈
2019
05/14
19:23
36氪
分享
评论

最近这段时间,甲骨文裁员引发了人们对职场危机的再度关注。

据说甲骨文的这次裁员倒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可能涉及到政治因素。

这次裁员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在于,在一家公司,即便你技术能力再突出、业绩再好,一旦整个部门出于种种原因被拿掉了,虽然公司按照法律给予赔偿,但对于员工而言,想要重返职场找到一个待遇差不多的工作,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话说的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么,如果裁员在所难免,对于今天的你我而言,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01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谈谈对 " 中年危机 " 的看法。

" 中年危机 " 这件事情不是今天独有,而是从有企业的第一天起,这样的危机就不曾中断过。

还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国企改革的那几年,一时间,类似安纺厂这样的国有大企业纷纷倒闭," 下岗 " 这个词第一次席卷了大江南北,有的甚至几代人都在一个厂上班,一旦下岗,对于整个家庭的影响是不难想见的。

当时家里有远房亲戚就在这样的国有大企业,他们说,从踏进厂门的第一天起,就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遭遇裁员的命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

二十来年多去了,尽管我们都知道要有危机意识,但是,等裁员真的到来时,真的危及你我的切身利益以及一家老小的生活时,又有几个人能潇洒地说上一句:" 没关系,大不了从头再来 " 呢?

能从头再来吗?

如果你刚从大学毕业,可以说 " 一张白纸能画最好的画 ",但是经历了数年的职场磨砺,有绝望,有辛酸,也有一丝不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面前,理想会屈就现实,我们只能调整心态,寻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忍受着艰辛,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这是很多职场中年人的生存状态。

02

那么,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裁员面前显得被动且无力呢?

1、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要知道,单位或组织并不具备给个人规划职业的义务,他们关心的是,这件事有没有人干,以及,谁的性价比最高?

不管你是在什么企业,或者现在看起来多么稳定的单位,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岗位明天是否存在真的不好说。

而行业的发展,更不是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

例如我这边有咨询者前两年就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当时一片叫好声,可后来因为市场种种因素,依然推动不下去,他所在的整个项目组被撤销,里面的人走的走散的散,各凭本事找出路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很多情感悲剧的来源,就是源于很多人把终生幸福寄托在了他人身上;而很多职场悲剧的根源,很多是因为人们把毕生的发展都寄托在了某一个组织中。

2、虽有一技之长,但是不具备普适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举办过的训练营里有来自银行的职员,可能和大多数银行职员一样,这位学员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很不满意,按照她的话说 " 忙一点累一点不怕,最可怕的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除了熟悉银行系统的操作之外,专业知识忘记了一干二净,也不知道出去还能找什么样的工作了。"

当然,这位学员最终通过训练营两天的探索,慢慢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有了一个大概的努力方向。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这可能是很多职场人焦虑的根源,那就是——

你所拥有的一技之长,是只能用于这个系统内部,还是具备普适性,换到其他单位也能用得上?

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完美的,而这种不完美,恰恰折射出了一定的公平性。

即,你今天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你未来将要面临的风险;

如果你今天享受的是行业红利,记住,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

3、上不去下不来,卡在中间的滋味儿最难受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职业规划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很多人到了中年,首先意愿层面会产生变化,不再那么爱学习了,也很难有初出茅庐般的拼劲头了。

其次能力层面上,如果这个人缺乏管理的意愿或能力,加上现实中管理岗位更是 " 僧多粥少 " 的局面,想要爬上去难比登天,这是 " 上不去 ";

另一方面,对于岗位并不热爱也不感兴趣,不论从意愿还是能力上都无法深入下去,这叫 " 下不来 "。

——而 " 上不去下不来 ",就像是 " 卡着 " 的状态,压抑、难受,但又动弹不得。

实在太痛苦了!

03

前几年,人们似乎很热衷 " 风口 " 这个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如今,很多行业的风口渐渐过去了,曾经飞起来的猪们,有的可能摔得很惨,甚至尸骨无存了吧。

因此,如何应对捉摸不定的风口呢?

一个办法,让自己插上一对翅膀,变成飞翔的猪,才能在不断变化的风口中,掌控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这一对 " 翅膀 " 是什么呢?

1、横向层面:务必保持和外界的接触,留意业内其他平台的机会

比如,这两天教师群体的咨询者常常有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压力太大工资太少,伴随着人口出生的趋势,招生人数渐渐不如往年。

这个时候,如果这名老师能够随时保持和外界的接触,掌握最近的行业趋势和动态,结识业内的同行,没准就能抓住一个机会,进行职业轨道的切换。

曾经有咨询者就是运用这样的思路,从一个看不到未来的民办学校的老师,转身成为了一名 K12 的阅读写作老师。

事后我们总结复盘的时候不难发现,这和这名老师保持和外界的联系密不可分。

因为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种准备不单单是你个人能力层面的准备,更有人脉资源等各方面的准备。

2、纵向层面:提升个人知名度

就以心理学界的武志红老师为例。

在业内,很多人对武志红老师颇有微词,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武志红老师在个人知名度的打造方面,确实值得很多人学习。

我最开始写博客的那几年,就早早关注了他,那个时候武志红老师更是保持日更的频率,他的多篇文章都被新浪博客加精了。

想想看,一个擅长输出和分享的人,至少能让人感受到 TA 对本专业的热忱和勤奋,而类似于心理咨询师这种个性化极强的职业,如果不具备相当的输出功底,是很难打出知名度,更难谈得上变现了。

但如果你一直坚持分享与输出,慢慢地就会有人知道你,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你的坚持和累积渐渐就会穿透量变质变那个微妙的分水岭,很多机会就自然找到你。

再看看今天的武志红老师。

请问,以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担心裁员吗?

04

行文至此,我猜有的朋友会说,你说的都是牛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又到底该如何做呢?

几点建议给到大家进行参考,希望每个人针对自己的情况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1、多思考多学习

训练营里有个朋友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

TA 之前是做 IT 的,每天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后来果断裸辞,给了自己一段时间的 " 间隔年 "。

在这段时间的 " 间隔年 " 中,TA 做过多种尝试,最终确定了 " 主业 + 理财 " 的收入模式,因为经过分析,TA 发现这样的模式是比较契合自己的特质的。

于是 TA 又回到了大公司做 IT,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变化,但不同的是,TA 的心态变了,更能明白当下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其他部分,TA 学会了交给爱好去完成。

TA 在业余时间考到了瑜伽教练证,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和教练切磋;TA 对理财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

试想下,如果这样的 IT 人员被裁员了,会担忧出路吗?

2、学会合理配置资产,养成理性的消费观

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和欲望。

这个时候,如果你暂时无法提升能力,倒不如适当降低自己的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适度消费即可。

曾经遇到一位咨询者,广告行业,月薪 1.3w,但工作十来年,几乎月月光,每个月买包包化妆品等支出就高达 6k,在她发现自己体力严重透支,想要休息的时候,赫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3、主业之外,拓宽你的视野

就像很多咨询者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我也知道某某方向不错,但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啊?

有个咨询者就成功地从一名 HR 转行成了一名正面管教老师。

她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发展自己的爱好;

例如她喜欢读书,每年都会给自己布置一些任务,有意识地提升管理能力;

第二步,接近同类的人;

她打听到线下有读书沙龙,便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步,勇于取舍,不断精进;

后来,有个朋友正好自己出来创业,缺正面管教老师,就邀请她加入。

经过了一番纠结,她还是认定了这个方向,放下了收入颇丰的 HR 领域,不断学习深造,一遍遍打磨课程,就这样渐渐地成为那个机构最受欢迎的亲子老师。

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仔细思考下这样一个问题:

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写下来。

三年之后,再来看今天的留言,或许会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

来源:36氪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