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知乎:蹩脚的商业化

创投圈
2019
06/15
18:50
小道消息
分享
评论

作为老用户,一直想写一下知乎。这篇文章去年就该写,张亮得知我要写知乎,或许是担心我写出负面内容对知乎有影响。跟我说要不先等等,知乎正在融资。我心想哪有那么大能量,还能影响到你们融资?融资信息公布之后,时机又不合适,又等了一段时间,我在知乎连续被黑,如果写,好像又有别的目的。所以拖了这么久。

每天充满了话题的知乎,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但是知乎的几位创始人似乎从心理上还不能接受让自己成为话题。至少,他们很反感对知乎的一些调侃,哪怕是对知乎用户特定行为的调侃,也会引起他们的不快。

知乎在 2018 年年底就已经宣布用户突破了 2.2 亿,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网站的体量了,但是,知乎站内粉丝最多最具话题性的用户,比如张佳玮,才 220 多万粉丝(关注者)。如果打开张佳玮的主页,不仔细看的话,是看不到他有多少粉丝的,那个数字在右下角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而李开复,在知乎上才 100 多万关注者。

我在知乎上有 34 万关注者,前几天一位朋友抓取知乎数据分析了一下,从关注数量来看,我居然还能排 100 多名。可是,最近两年,我已经很少用知乎了。

知乎和微博不同,知乎其实是不需要「大 V」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能写的张佳玮也才那么一点粉丝,相对微博上动辄上千万的粉丝量,两百多万真不算多。为什么是这样,我的解释是,知乎并不希望这些用户成为「大 V」,当然,这个意愿可没法公开表达出来,只需要从产品上淡化对具体知乎用户的关注能力就够了。

还记得微博是怎么让你关注更多人的么?微博几乎随时提醒你,要关注这个人,要关注那个明星。但知乎不再这么做。

这个层面的逻辑是什么呢?与大家的理解不同,知乎是以「话题」作为流量的发动机。虽然现在知乎的广告语是「有问题,上知乎」(不知道是哪个广告机构给包装的),但实际上,知乎吸引人的,不是问题,是话题。早期的知乎,是以「问题」作为信息单元,但是,问题并不具备足够的流量,比如,「下水道堵了怎么办?」这样的话题会有几个人关注?什么才会有更高的流量?话题。每天发生的事情、热点事件、娱乐资讯、情感讨论 ……这些内容才能吸引更大的用户群。知乎现在并不需要讨论具体的知识话题,或者说,已经淡化这类内容,又或者说,这类话题不能获取足够的流量,所以也就没有权重。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批评知乎,大意无外乎臭骂一顿知乎,很多事做的不对,处理的不公平,最后感慨「知乎要完」,但是知乎过一段时间似乎流量又在涨,反而增添了几分喜感。而那些文章,又几乎总要以出走的知乎老用户说事儿。老用户觉得自己给知乎带来的价值不小,现在知乎抛弃了他们,或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心里有怨气。但是,「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能写字的人太多,走了任何一个,还有一堆人会涌进来。

越是有影响力的用户闹脾气,越不需要太有影响力的用户出现。这些写手就按照给知乎制定的规则玩就行了。怎么玩呢?针对特定的话题,编写(制造)足够长的内容就可以了,只要内容足够长,像模像样,几乎就可以拿到高赞,因为内容筛选机制似乎就是如此,李开复的一个点赞跟某个新注册用户一个点赞,权重是一样的 ( 不对。更正:和盐值相关)。

有人说,这样也没什么大问题,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一样会涌现出来。

优秀的内容创作者确实会涌现出来,但是,这些内容创作者并不都会长期在知乎。其中的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受不了恶意用户的骚扰。最后自己折腾得心累,干脆少用一点知乎,乐得个清净。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我在知乎被骂太多,而得出的片面结论,其实耐心去看一下知乎上那些高质量的内容作者,一个回答之后,又要补充一大堆内容以应对留言里的各种喷子和杠精。因为每个用户权重没什么差别,恶意用户上来无差别攻击,你难道能一个一个「举报」回去?累不累?

从心理学的层面,用户需要被尊重,而那些内容贡献者更应该从机制上得到一点保护。

解决恶意用户的骚扰问题,微博原来也做得不够好,但微博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有效的举措。在这一点上,知乎或许应该向微博学习一下。

但我不知道知乎是否会认真考虑这样的问题。知乎的几位创始人里,对外总是周源发声,看一些对他的采访文章,会频繁提到《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周源在采访中说过「不是靠增加警察让城市治安变得更好。这是一套更加自治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一套积分」,我担心这最多能治理交通,但管理不好城市。

知乎另外几位创始人,我曾经一度和黄继新接触较多,甚至有一段时间应他的要求,每天硬着头皮给「知乎头条」供稿。不过 2016 年在他的提示下跟知乎打了一场假模假样的官司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就彻底不理我了。

这个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在知乎上匿名写我的不实信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我需要知道这个匿名者是谁。私下里索要信息,当然没办法操作。于是提示我,如果我起诉知乎,知乎会提交这个用户的信息给我。委托了律师去操作这件事,最后也没拿到有效信息(当时网络安全法还没生效,也有理由),莫名其妙的打了一场官司,不知道怎么还把知乎内部给得罪了。这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知乎的匿名问题也很严重。我不能说所有的匿名信息都是恶意的,但大多数时候是恶意的,这些恶意信息使得知乎有时候像个大粪坑。随着我国「网络安全法」在 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提醒一下各位,以后如果有人匿名的在网上黑你,直接委托律师起诉相关网站,要求站方给出匿名人信息。站方给不出来,就直接投诉违反网络安全法好了。其实有理有据批评人没问题的,只要你能承担责任就好。

匿名性必然跟网络暴力直接关联,网络暴力的泛滥又一定会侵犯个人隐私。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人在知乎都是受害者,而知乎团队是否能对此感同身受呢?我认为并不能。在知乎上,涉及周源和知乎公司的私人信息,删掉就是了。但为什么能默许对他人人身攻击的行为存在?既然在知乎不能讨论知乎的裁员问题,为什么就能默许讨论其它公司的裁员问题呢?甚至还会上个热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厘清边界。不重视这类事情的危害,早晚有一天也会反噬知乎自身。

出走的知乎用户跟知乎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商业化问题。知乎不喜欢用户发布广告类的内容,「你们这些用户创作内容肯定不是为了钱」,可是,为什么用户贡献内容就不能是为了钱?难道是为了炫耀?为了荣誉?为了和别人抬杠?为了钱,就很庸俗吗 ?

知乎在商业化上给出了一个相对消极的信号之后,却莫名其妙的引入了各种品牌机构号。这些号的入驻,不但不能贡献足够的优质内容,品牌也不想花钱在知乎了。既然一两个编辑维护一下品牌号的内容就可以持续的曝光,为什么还要花钱投广告呢?即使在微博上,也是对企业号做了明确限流的,用户会反感品牌和机构号的营销行为。

知乎花了很大力气去做知识付费,做图书出版,做阅读,而这些,从商业角度来看都很难获取更好的转化,这些小事情,倒投入了巨大的人力消耗,收效甚微。与其费那么大力气做蹩脚的商业化,还不如向微博看齐,往信息流里多塞一点广告算了,即使现在广告已经不少了。

我相信知乎在一段时间内,流量还会增长,因为类似的网站,比如豆瓣、贴吧,已经拱手把自己的流量让给了知乎。说来也怪,知乎流量涨的最猛的那几年,恰恰是百度贴吧在瞎折腾,产品烂得一塌糊涂,而百度也非常乐于把搜索流量导向知乎,估计知乎还没给百度贡献收入。回头一看,贴吧完蛋,知乎崛起。知乎现在吸引流量的关键恰恰就是贴吧的生存之道。不知道百度内部是否复盘过这个情况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我心里的知乎,本来有可能成为一个知识引擎,当我需要某些特定信息的时候,我可以在里面搜索到。但现在,知乎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正如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传奇人物所说,「知乎,融了更多钱之后,动作变形了」。

因为,知乎想要更大的世界,不对,是更多的流量,更大的规模。

资本,已经改变了知乎。

来源:小道消息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