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何以科技破局?

创投圈
2019
08/20
20:32
虎嗅APP
分享
评论

8 月 15 日,平安发布中期业绩。尽管今年的资本市场略显萎靡,但平安仍交出了一份看上去较为不错的成绩单——

2019 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734.64 亿元,同比增长 23.8%;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76.76 亿元,同比增长 68.1%。

整体业绩数据不可谓不亮眼,而究其缘由,平安十年来科技转型在其中所作出贡献的似乎不容忽视。

科技,平安中报助力者

事实上,平安在科技领域的布局已久——

早于 2008 年便提出 " 金融 + 科技 " 的战略,累计投入 500 多个亿支持研发项目,在金融、健康医疗、房产、汽车等多场景中深度运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理财有陆金所、支付有壹钱包、医疗入口有平安好医生等,这些新兴业务很好地构成了外围的攻防战线,进可攻城略地,退则保护核心业务。

而历经七年的之后,平安从前期对科技的投入也渐渐进入 " 战略产出期 ",大量金融科技逐渐转变为现实的财务收益:平安的科技业务总收入 384.31 亿元,同比增长 33.6%。

1. 科技含量持续增长

图片来源自平安 2019 年中报

具体地看,比如在金融领域,平安集团将 AI 人脸识别技术用到贷款业务上,贷款通过效率大大提升,切实给消费者带来了极致的金融服务;在医疗健康场景下,依托于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建立起常见的疾病预测模型,帮助投保人在早期及时发现病症;不仅如此,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农牲识别、多模态生物识别等智能识别技术矩阵,已经在医疗影像、金融风控、社区智能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安防等超过 400 个场景中实现落地。

图片来源自平安 2019 年中报

正如平安总经理任汇川所总结,金融科技在赋能核心金融主业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作用,变革了从前端至后端的主要业务环节。

如今平安进入转型的第二阶段,平安的科技输出已经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落地。2019 年上半年,平安新增客户 2009 万,其中 33.8% 来自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图片来源自平安 2019 年中报

2. 独角兽茁壮成长

目前中国平安旗下有 11 个科技公司,2 家已经实现上市,有 3 家独角兽以及许多在孵化阶段子公司都在稳步的发展中。

其中,平安的四只独角兽:陆金所控股、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都取得了快速成长,其科技输出价值已经在平安集团以及整个行业中落地。尤其是去年 5 月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达 22.73 亿元,同比增长 102.4%,成长速度出人意料。

而独角兽们的分拆上市计划被外界视为提升平安整体估值水平的催化剂,平安孵化的这些 " 独角兽 " 正在资本市场门外陆续候场。截至今年 6 月末,这些科技公司 " 身价 "(估值总额)已涨至 700 亿美元。

3. 能打的技术专利

专利决定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金融业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地用科技来武装自己。根据中报业绩数据显示,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总计高达 18050 项,其中 PCT(专利合作协定)与境外专利申请数 3959 项。

与此同时,平安的多项技术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比如,平安最近的人工智能单证识别技术在国际票据扫描件文字识别和信息提取 ( SROIE ) 大赛中荣获世界第一;在医疗领域,发表了全球首篇 AI 疾病预测的顶级医学论文,打造的全球第一款智能 OCT 眼底疾病筛查系统完成了多中心临床试验。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科技成为平安的发展引擎,背后离不开巨额的投入。平安联席 CEO 陈心颖称科技公司想赚钱并不难,只要不研发新产品就可以。但是平安的难得之处在于:集团把科技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这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为技术研发提供实实在在且充足的资金保障。

马明哲就表示过:平安每年营业收入的约 1% 投入到创新科技研发,过去十年平安投入 500 亿元进行金融科技研发,接下来十年至少投 1000 亿元。

战略豹变,狼性执行

凯文 · 凯利曾说 " 雨滴汇入山谷的具体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 于平安而言,它的科技转型也是大方向上的必然。决定这种 " 必然 " 的一是 " 新技术的趋势 "; 二是企业掌舵人对这种新技术趋势的 " 前瞻性 " 布局。

技术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唯有不断创新抓住技术趋势。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推倒重置;一种是混合式创新。经济学家发现大部分创新中,全新的东西不多,更多的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

平安科技转型的成功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分析及敢于 " 重组创新 " 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平安一边完成线下 - 线上的迁移,将自己的传统业务保险、银行、券商、资管等科技化,成为传统金融技术转型的引领者;一边结合自身的应用场景,用科技探索业务的边界,陆续成立陆金所、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等独立了的科技资产,创造新的生产力。

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平安打通数据与技术底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集团落地。将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等技术开始运用在寿险、平安银行、陆金所、平安普惠等业务,赋能整个集团的生态。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 · 汉迪(Charles Handy)在,任何一条增长的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 S 型曲线。平安能够穿越企业生命周期魔咒的秘密,正是在于结合多变的金融赛道,用科技 + 金融的战略,长出了新的 "S 型曲线 "。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保险立业,到综合金融,再到科技战略,平安的每一次战略跳跃都犹如猎豹般敏捷。这背后是平安的危机感和好奇心在促使平安不断挑战自我,这种危机感主要来自市场、技术、客户和行业的快速变化,如果再挖深一点则是——前瞻性带来的 " 思危 "、" 思变 " 文化。

如前文所述,平安很早就开始了科技战略转型,大量投入和孵化创新科技平台。

平安集团的掌舵人马明哲在 2013 年初的一次公司内部讲话中坦言,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如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赢科技者赢未来,可见其对未来市场极强的格局观与前瞻性,中国平安 " 金融 + 科技 " 的战略转型就此定调。

如果说,抓住趋势考验是掌舵人的眼界,而将趋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则考验着一个企业的效能。

平安内部崇尚一种赛马制,这种赛马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个体之间要排名;二是业务之间,也会设多个团队一起比赛,这样能够保持各个团队的高效作战。严格的末位淘汰率制,保持队伍的活力。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只靠拼命向前的 " 狼性 ",还要有一定的 " 容错 " 度。平安内部也崇尚的是一种 " 包容创新 " 的管理机制和文化,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业模式、团队和产品。

这种 " 狼性执行力 + 容错创新 " 机制已经在平安保险本业攻城拔寨的一场场硬仗中得到了证明,而在科技转型布局中也逐渐显著。

弄潮儿向潮头立

在马明哲给平安所做的规划之中,他将平安发展用十年为界,划分出四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先是做保险,第二个十年是综合金融,第三个十年,开始做金融 + 科技。而未来十年,平安要做金融 + 生态。

着眼当下,平安布局 " 科技 + 金融 " 战略的 " 秋收时节 " 已至。

陆金所、好医生等金融科技、医疗科技公司的发展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并拥有相应的估值。其他金融、医疗科技公司,如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等,也在陆续实现它们的价值。

图片来源自平安年报

放眼未来,平安的最大看点则在于其打造的 " 生态 " 闭环。

近几年,新金融行业大爆发,但从产品类型到合作方式越发同质化,典型如流量平台 + 金融科技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巨头手中抢得用户资源和独特的场景生态资源是传统金融行业形成真正的 " 护城河 " 的关键所在。

马明哲曾表示,过去金融是 " 以我为主 ",科技驱动也是 " 以我为主 ",进入了生态驱动时代,客户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要到哪里,这完全是金融业颠覆性的革命和改革。这背后便是对金融生态背后商业逻辑即将剧变的前瞻性思考。平安也早早的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近几年来,平安的科技 + 金融一直在强调场景化发展,根据不同平台和场景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更深地介入到产业链当中。

从场景搭建到形成生态,围绕着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平安搭建了五个生态圈。这几个生态都有海量用户,高频次的使用特性,每个生态圈有独立的商业逻辑。

几个生态圈的搭建,对于平安而言有点像是做了一个 " 喇叭口 ",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业,给金融主业带来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务的机会。最终将为平安带来新的引擎和盈利增长点。

小结:

在当前的时代变革漩涡中,不管新旧技术如何碰撞,平安对金融科技的前瞻性布局和敏捷性转化成为生产力,一方面成就了其当下战略转型关键之年的云开月明与累累硕果,另一方面为其 " 金融 + 生态 " 的下一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来源:虎嗅APP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