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岁轻松赚上亿美元,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创投圈
2019
11/17
19:58
抱朴财经
分享
评论

最近,潘石屹和冯仑在一个节目里面谈到了关于财富的话题。

冯仑:咱们真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赚了很多钱。1995 年前后,咱们平均 25.6 岁就赚了上亿美金。

潘石屹:我记得那时候你常说,我们没钱都赚着钱了,现在有钱了肯定要赚大钱了。

冯仑:结果反倒赔钱。有钱以后个人的努力就减少了,因为手持上百亿净利润就想躺着挣大钱,因为觉得靠钱都可以搞定。

潘石屹:后来亏了好几千万吧 ……

估计很多人都会对这一串数字心生羡慕,毕竟,发财是几十年来中国人心底最热烈的追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代际财富机遇。

第一代企业家,轻松发了财

潘石屹、冯仑、易小迪等人的发迹,确实是时代与命运造就。1988 年,海南脱离广东独立建省,又有经济特区的光环加持。

进房地产淘金成为无比正确的抉择,海口市地价 1991 年最高为 98 万元/亩,到 1993 年涨至最高位为 680 万元/亩,当时流传着 " 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 的口号。

潘石屹们因为查阅相关规划的机缘嗅到了泡沫的味道,于 1992 年 8 月撤离海南。

1993 年 6 月,海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安全撤离的潘石屹们在北京圈地建楼建 CBD,他们曾经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 北京的一半 CBD 都是我们建的 ",当然又收获一波红利。

在房地产后来高歌猛进的一二十年里,老潘渐渐混成了微博大 V 和 " 娱乐明星 ",但是他在房地产的项目上日渐保守,可能是当年海南楼市泡沫破灭一直让他印象深刻。

SOHO 中国从房地产排行榜的前排落到后排,乃至在业绩上最终难以引人关注,最近又传出其抛售所有核心资产的消息。

这一代开发商的神话就此渐行渐远。

其实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轮发财致富浪潮,很多人都面对过令人叹息的潮起潮落,只不过有人在享受过潮起的快乐之后,最终跌落潮中被淹死,有人则转换航道,居然再造辉煌,也有人一时站在浪尖,最终渐渐隐退。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商品的缺乏以及制造业的普遍落后,如何生产更多商品,如何让制造业的产能提升起来,成为第一波致富浪潮。

这一代人的财富际遇其实比较简单粗暴:只要你有钱能参与流通或者生产环节,你就能赚钱,炒瓜子也能炒成万元户,做万向节也能做成大企业,即使你的初期产品不够完美。

鲁冠球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曾创业,但是他全力进军万向节这个产品是在 1979 年。《人民日报》一篇名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社论让鲁冠球看到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巨大潜力。

不过,从鲁冠球的萧山万向节厂生产出来的万向节初期销路不畅。1980 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乡镇企业萧山万向节厂没有门票,草根出身的鲁冠球就带了几个人在门口铺塑料布,上面堆满万向节。当订货会场内双方为价格争执不下时,场外的鲁冠球突然降价 20%,结果收获订单 210 万,为企业杀出一条血路。

改革之初,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有点草莽气息,打法多变,路子很野,怎么赚钱怎么来。有些展会不让当时地位较低的民营企业家进入,甚至有企业家翻墙或者钻洞进入,人们心里那种渴望财富的火焰,当时在熊熊燃烧。

这一时段,南方诸多城市引进 " 三来一补 " 行业,也造就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培训了一部分技术能手、营销能手,其中一部分人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自主创业,也成为企业家。

这是靠资金、野心和体力就可以致富的蛮荒岁月。

和鲁冠球们不同的是煤老板们。在 2002 年之前,他们过着苦逼的日子,赚不到钱,而且压力山大。2002 年,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炭价格一路上扬,煤老板成了土豪的代名词。他们到处买房,他们穿着最好的貂皮大衣,抽着最贵的雪茄,给三四线小明星的电影砸钱,就因为 " 爷喜欢,爷愿意 "。

太过疯狂的赚钱效应最终会被按下终止键,2008 年国家宣布煤炭行业改制重组,煤老板们变成了 " 没老板 " 们。这是靠资源消耗堆积的财富效应,当然不能持久,以后也不会有。

这一代煤老板的财富际遇成了绝响。

当然,还有一种为法律所不容的财富际遇,就是靠权力寻租兑现财富,其实在较长时间内也客观存在。

客观而言,"92 派 " 的出现对中国企业家的整体形象是一种提升,什么是 "92 派 "?1992 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些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下海,主要代表人物就有 " 万通六君子 "、陈东升、田源、郭凡生等。

相对而言,多数 92 派企业家目前还是在比较传统的行业工作,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从他们开始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

以 2002 年 -2003 年为界限,此前的人们要想拥抱财富,多数人要靠创办企业或者做个体户赚钱,靠权力变现、炒股以及其他渠道致富的比例相对低,彼时,房地产还没有开始狂飙。

普通人,还是买房致富最靠谱

在 "92 派 " 呼风唤雨的时候,一批在互联网领域发力的大佬们都还很青涩,一个与 IT 硬件密切关联的超级企业正在孕育中。

1990 年,华为还在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赚钱,任正非在想转型的问题。

这一年,距离南京 254 公里之外,江苏宿迁有一个少年正在读高一,几年之后,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他叫刘强东。

马云正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有个帅哥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读书,刚上大一,他是马化腾。至于丁磊,他还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二。

时光流逝到今天,我们当然知道上述大佬都拥有巨量财富。不容忽视的是,数量不算少的普通人也因为搭上了互联网红利而进入富人行列。

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通讯工具、自媒体中的优秀公司、优秀产品,通过上市、分红以及高福利、高工资,使得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员工获得丰厚的待遇。

有些公司员工的平均薪酬甚至超过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公司从业者。这是属于普通人的财富春天地带。

随着阿里、腾讯、网易、京东等公司的上市,这一趋势被强化,中国的财富人群样本开始丰富起来,能够与世界一流公司一较高下的,以前都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在华为和阿里们崛起后,整个社会的观念和风气随之一变,羡慕待遇丰厚的互联网公司,乃至变着法子调侃实际上羡慕高收入的程序员成为一时的风潮。

在这些明星企业之外,普通人跟着趋势走,享受经济周期的红利,获益最大的群体莫过于过去一二十年持有、炒作房产的群体。

创业成功者数量少,炒股者获利者少,至于靠其他小众渠道获利者更少,倒是有期货大佬隔几年就跳楼。唯有炒房,因为土地财政等种种原因,较长时期持久不衰。虽然决策者如今强调 " 房住不炒 ",不过,过去这十几年确实有不少地方的房价涨了 5 倍甚至十几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炒房获取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这一波浪潮中造就的财富自由者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当今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所谓纸上财富数字的提升都是靠房产。

至于走偏门发达的人士,比如一直呆在国外的孙宇晨,他们靠空气币割韭菜为人不齿。

还有各种 P2P 公司,靠欺诈手段维持运营,富了老板坑了客户。

至于卖保健品的权健们,虽然有的面临法律的严惩或者亿元违章豪宅被拆除的命运,但是,还是有不少类似公司活得相当不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一句话被大家说得烂熟 "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还有下半句是 " 你一生有三个发财机会 ",在我看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

已经杀成红海的领域固然不能轻易涉足,但是中国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实在不断酝酿新的机会和风口,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思维系统和思维模式才可能搭上财富快车。

马化腾当年做 QQ 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变现,李书福刚开始做汽车的时候遭遇质疑,不懂粤语不懂技术的董明珠从销售员做到了空调女皇 ……

如何成为时代的财富拥有者?获取足够信息,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无论创业或者是打工都有可能拥抱财富,这其实也是很多顶级企业家的共性。

来源:抱朴财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