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和阿里的塑料情谊

创投圈
2020
07/31
22:07
江文
分享
评论

这两天,美团和支付宝 " 杠上了 ",一场巨头 " 互撕 " 的戏码再度上演。

7 月 29 日,不少用户在使用美团 APP 时发现,支付入口找不到支付宝了,美团月付和银行卡支付占据优先位置。

美团 CEO 王兴的公开发声更是引爆了这一事件,其原话称:" 淘宝为什么还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活跃用户数比支付宝多,手续费也比支付宝低。"

这样的回应堪称一击绝杀,其言外之意便是:大家彼此彼此,这招只是 " 礼尚往来 "、趋利避害罢了。

事实上,美团 " 排挤 " 支付宝并非首次。2016 年、2018 年,都有用户反映:无法在美团使用支付宝支付。

美团这次的做法,背后有何玄机?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双方唇枪舌剑背后,其实是一场巨头撕杀的老套戏码。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双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由来已久,差不多覆盖了国人互联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字节跳动等少部分公司,国内绝大多数新兴独角兽,都免不了选边站。

腾讯一直被调侃为一家 " 投资公司 "。截止目前,腾讯已投资包括美团、拼多多、京东在内的 800 多家企业。

据 2019 年财报显示,腾讯约占美团点评总股份的 18.09%,阿里约占 1.48%。

 

于是,美团自然被划分到腾讯派系,有微信流量入口倾斜的优势,不用担心外链被屏蔽,不用接收一堆火星文再复制再打开 APP。美团与支付宝三番五次闹别扭,在腾讯与阿里博弈的大框架下看,并不新鲜。

只不过此事一出,有网友调侃,美团和阿里巴巴那 1% 的 " 情谊 " 也没了。

 

阿里美团恩仇录

实际上,阿里对美团曾有提携之恩。从合作无间到火花四溅,这两家的恩怨情仇,一直被资本市场津津乐道。

9 年前,为争夺国内团购市场,各团购网站开始变相竞争,一场 " 千团大战 " 高调打响。

拉手、窝窝团、美团、24 卷、满座团、高朋网等当时国内知名的团购网站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比赛,广告战、拉锯战、阵地战层出不穷,抢夺流量的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洗牌与恶性竞争。

经此一役,当时最强势的拉手网上市失败,多家企业陷入困境,团购行业步入凛冬,仅收获两轮融资的美团同样元气大伤。

岌岌可危之时,阿里伸出援手,帮助美团挺过了至暗时刻。

天眼查显示,2011 年 7 月初,美团融得了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 5000 万美元投资。阿里的这次出资,相当于给美团备好了过冬的粮草,让它在千团大战中得以安全存活。

转折点出现在 2015 年,各家进入外卖补贴烧钱战,一轮又一轮高峰过去,百度糯米获得 3 年 200 亿元的投资承诺,为求生存,美团与背靠腾讯的大众点评冰释前嫌,宣布合并。

据《深网》报道,当时美团已弹尽粮绝,融来的钱尚未到位,而大众点评网账面还有上亿元现金,美团拿来维持运转,成功渡过难关。

正是这次的冰释前嫌,定调了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的战略方向,左右了美团和饿了么的归属。

自那以后,美团差不多垄断了整个团购市场,开始去阿里化,两者关系走向微妙。

2016 年,美团 E 轮融资时,投资方只有腾讯的身影。2017 年以后,腾讯继续追投美团。

同期,阿里则选择与蚂蚁金服重仓饿了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后索性全资收购饿了么,对标美团外卖。2017 年 8 月 " 吞 " 掉百度外卖后,饿了么当年第四季度的市场份额占比直接飙升至 55.3%。

可饿了么的 " 一哥 " 位子还没坐热,美团又开始了弯道超车,构筑起更宽、更深的护城河。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美团外卖的日活用户数已达到 6985.86 万,而同期饿了么日活用户数只有 1097.03 万,两者差距近 7 倍。

 

业务互搏

美团这几年在各个领域频频出击。

外卖领域之外,美团四面出击、频繁树敌,其野心已深入到以携程为代表的出行领域(订票订酒店、打车、共享单车),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支付领域(美团支付、月付),这点从美团这几年的公司使命就能窥知一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美团的急剧扩张,势必会威胁阿里 " 新零售 " 的边界,阿里坐不住了。

似乎凡是美团涉足过的领域,阿里都会祭出竞品:外卖有饿了么,到店用餐有口碑,电影有淘票票,酒店旅游有飞猪,出行有哈啰单车。全方位的竞争态势已然形成。

 

可以说,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战略进化史,其实也是对美团各项业务的反攻史。

分散兵力不行,阿里就派出支付宝 " 应战 "。

今年 3 月,蚂蚁集团 CEO 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全新升级,逐步聚焦服务业数字化。首页新增外卖到家、果蔬商超医药等便民生活版块,定位也不再是金融支付平台,而是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并立下目标,要在未来 3 年内,携手 5 万服务商帮助 4000 万服务业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其 slogan 也从 " 支付就用支付宝 " 变为 " 生活好,支付宝 "。

当蚂蚁集团宣布要叠加生活服务后,支付宝和美团实际上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关系。

后疫情时代,增量见顶,互联网流量早已步入存量博弈阶段。巨头相争,划清界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着急 " 去支付宝 "?

禁用支付宝,美团何来如此胆量?

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市场占比近 5 成(48.44%),而微信支付只有不到 4 成(33.59%),支付宝的用户群体显然更多。一旦用户的支付习惯养成,却不能再使用支付宝,会否流失掉一部分原有用户,不知道美团有没有考虑?

但长期来看,美团看似莽撞的举动背后,其实暗藏着更大的野心与更深层次的考量。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打造自己的 " 生态闭环 ",而 " 支付 " 环节,既是入口,也是业务整合的催化剂,不仅连接了商家和用户,更连接了场景和增值服务。

一旦自己的支付工具推起来了,商业环节就打通了,美团的估值只会更高。

因此,站在美团金融的视角,月付作为消费金融产品,是其反哺主营业务的加速器。在推广初期弱化竞品,尽可能把用户量提上去,其实无可厚非。

毕竟,美团月付与花呗的同质化程度太高,有了花呗这个选项,势必会影响自家支付产品的用户转化率。

更何况,这一招并不违法。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即便日渐主流化,但终归不算法定支付工具,企业有权基于商业考虑来决定是否接入。

这么多年来,京东、拼多多、淘宝、苏宁的支付逻辑也都是 " 二选一 ",这一选择对其业务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体量足够大。这方面,美团同样够格。

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国内互联网早已换了江湖,BAT 成了过去式,"ATM"(阿里、腾讯、美团)格局初现。

美团点评 2019 年财报数据

上市后,美团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股价蹿升最快的黑马。最新收盘价显示,美团市值突破 1.13 万亿港元,已成为继阿里、腾讯之后,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上市企业。

一路高歌的美团,未来还将进军阿里腹地,向线上实物电商平台迈进。

基于外卖业务形成的强配送体系,会成为其依托。据亿欧网报道,美团 6 月底上线了 " 快递发货 " 的新业务。在此之前,美团还与华为合作,为消费者同城配送最新款手机

可谓野心不小。

 

巨头打架,用户买单

30 日上午,笔者尝试登录美团,在支付页面里依然能看到支付宝的选项,不少网友也有类似情况。

兴许是迫于舆论压力,来了场 " 下架一日游 ";抑或是有限下架,逐步淡化支付宝的存在,目前来看,美团还没办法完全做到 " 去支付宝 "。

无论如何,比起 " 你死我活 " 的市场竞争,用户更期待的是更完善的服务、更极致的体验。

尤其当互联网服务商逐渐成为生活中的 " 水电煤 " 后,本该更加开放便捷的互联网,不能只是为了企业私利画地为牢、走向封闭。

 

要知道,巨头 " 打架 ",最后买单的是用户。使用路径变长、浪费时间精力不说,整个社会都为此损失了不少资源和效率。

仗着自身影响力,强迫用户做选择,吃相也不好看。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浮沉,3Q 大战、菜鸟顺丰二选一的事例还历历在目。如今,一面是美团发展金融、折叠支付宝接口,一面是阿里补充本地生活服务场景。喧嚣散去,这场没有硝烟的 " 撕杀 " 还将持续。

终局如何,只有时过境迁才能见分晓。

来源:南风窗 江文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