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的大时代,无人是旁观者

创投圈
2020
11/13
18:30
新周刊
分享
评论

" 儿童得了癌症,真的是得了绝症吗?"

" 还没有怀孕,能对未来将生出缺陷的基因疾病进行诊断吗?"

" 科技会如何改变医疗和健康?"

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或许就在身边。

千百年来,人们想发展医学,却找不到方法。古人甚至会去采用道士炼丹这种方式,或者编出蟠桃和唐僧肉这样长生不老的灵药。没有方法,只能通过经验的积累,通过病例的总结,摸爬滚打。医学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无数人生命的代价。

如今,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同时,疾病的总数却也随之增多了。一方面是人们对肌体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人类生命中正常的兴衰变化看作需要药物缓解的疾病。医学进步了,但人类并没有轻松太多,而是会更多地去医院,更多地去治疗,吃更多的药。

这样就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医学越发达,人类的疾病越多;社会越健康,人类越渴求医学。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着全新的人类文明。医疗领域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革命。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

未来的医学将会是什么样子?

埃里克 · 托普在《未来医疗》中提到,在开放的智能时代中,无线医疗技术将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上颠覆自古以来的家长式医疗,实现 " 以患者为中心 " 的个体医疗革命。作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 · 托普断言,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已经到来!

以高科技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模式,将赋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权,为个体获取医疗数据、积极参与医疗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疾病预测预防。

11 月 8 日,2020 腾讯医学 ME 大会(以下简称 "ME 大会 ")正式上线。ME 大会是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 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致力于为科技与医学打造同频共振的舞台。今年,ME 大会以 " 痛点 " 为主题,意图探寻个体、医学、社会的痛点和解决之道,揭示生命与文明的反思与进化,推动医学科普全民普惠。

2020 腾讯医学 ME 大会现场

在 ME 大会上,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探讨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的最新技术。同时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指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汤道生说:" 科技应当向善 , 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 Ipsos Healthcare 联合制作的《2020 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 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 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 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

后疫情时代,

是什么让中国人比病毒跑的更快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 " 痛 " 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嘉宾在 ME 大会上分享了防控经验和趋势研判。

今年七月,钟南山团队与腾讯 AI Lab 披露了利用 AI 预测 COVID-19 患者病情发展至危重概率的研究成果,可分别预测 5 天、10 天和 30 天内病情危重的概率,有助于为病人进行早期分诊。这项研究在 7 月 15 日发布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此项名为《深度学习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早期分诊中的应用》的研究,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所建立的生存模型,对 COVID-19 患者入院时的 10 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预测患者发展至危重病情的风险,如在患者住院期间持续采用此模型进行分析,预测结果会更加准确,有助于监测患者住院期间的风险趋势。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 科技战疫 " 彰显了腾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医护人员只需输入患者的临床特征,重症早期分诊系统就可以返回患者在 5 天、10 天和 30 天内病情发展至危重的概率,进而对患者进行早期分诊,对于 COVID-19 疾病的管理具有极高的临床和经济价值。

ME 大会嘉宾、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

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医生说:" 高效抗疫、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仍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希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腾讯海量的用户触达能力,腾讯云安全、快速部署的能力,能够在抗疫常态化中发挥作用,更有效地防控流行病疫情。"

钟南山认为,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管控传染源。他说:" 社区的联防联控的策略,迅速遏制疫情,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对预测病情、快速的诊治,在疫情的预报,疫苗的研发,我们需要 AI、大数据、5G、云网络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腾讯提出了‘科技向善’,我很有共鸣。"

ME 大会嘉宾、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中国刚刚从这场疫情当中喘了一口气,但整个世界仍然处于黑暗之中。这样的黑暗还会延续多久?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武汉的疫情让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人口非常众多,医疗资源人均的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情况下面,如果任凭疫情的扩展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中国必须采取一个断然决然的策略。在张文宏看来,全球是一个抗疫的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就无法独善其身。他说:" 当中国把病毒全面围剿并且取得胜利之后,接下去要做的事情是你要跑得比病毒更快。"

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 5000 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 7000 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帮助病友获取专业、可靠的知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暖。

张文宏说:" 今天有人会问我中国的经验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经验首先是政府的领导力,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此外我们要让大众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们的策略为什么是这样。所以,中国很多个专业人士,包括我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跟我们的人民大众进行沟通。我们的自媒体、出版物、公众号都在进行科普。我们的团队在疫情当中出版的国际上第一本新冠病毒病,它诞生于抗疫的非常早期,4、5 月份,以国际上 18 个国家零版权进行广泛出版。我们希望把中国的经验,我们跟民众之间沟通的经验告诉全世界,就是一个疫情真正取得成功,只有全社会团结在一块,大家互相理解,这个抗疫才会成功。"

腾讯在今年还推出了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 " 云深智药 ", 向科研人员全面开放。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说:" 我们希望借助机器学习,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目前,大家正在努力筛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

在 AI+ 医疗领域,腾讯已积累起一定的前沿算法、优化数据库和计算资源上的优势,希望通过整合自身的优势研究能力与应用经验,打造 AI 驱动的新药研发平台,用技术助力药企与科研机构,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流程的效率和准确率。

在抗疫服务方面,腾讯推出疫情督查、远程问诊、病例自查等工具,将医疗图像 AI 技术开放供前线医护人员使用,将云计算资源免费开放给科研机构;在信息传播方面,腾讯新闻、健康、医典、地图等团队合作开发,推出发热门诊地图、辟谣平台等产品;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发出健康码、复工码、复学码等工具,助力各种生产生活场景中的防控工作。腾讯在这场科技抗疫中,数字化助力不在一线却 " 一直在线 "。

科技发展是最好的止 " 痛 " 药

除了疫情之痛,关于 " 痛点 " 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

早在 2018 年,腾讯就发布了 AI 辅诊开放平台,并宣布开放旗下首款 AI+ 医疗产品 " 腾讯觅影 " 的 AI 辅诊引擎,助力医院 HIS 系统、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智能化升级,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智慧医疗生态。

如今," 腾讯觅影 " 已能成为医院和医疗信息化厂商的 " 工具箱 ",相当于智能医疗服务的 " 超级大脑 ":搭载 " 腾讯觅影 "AI 医学影像和腾讯云技术的人工智能 CT 设备,只需数秒即可助力医生识别新冠肺炎;和钟南山团队组建联合实验室,攻坚流行病防控 AI;向世卫组织捐 1000 万美元,全球开源新冠肺炎 AI 自查助手;腾讯 AI Lab 联合舜宇光学科技、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三方研发的智能显微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证 , 成为国内首个获准进入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产品 …… 在科技抗疫的道路上,腾讯的医疗 AI 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黄荷凤院士认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

ME 大会嘉宾、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

黄荷凤说:" 现在通过 5G 可以为病人进行远程诊断。例如用 5G 网络做远程超声。这个病人在我这里,我联系另外一个超声设备更先进的医院的医生为我的病人进行远程超声诊断,这个病人就不用两地跑,就是一站式服务。病人和医生分别在两个城市,甚至两个国家都可以做,甚至可以享受到全世界最好的超声医生。就跟我们开刀是一样的,在国外帮助中国人开刀,在中国帮国外人开刀,但这个传输就是 5G 赋能的。图像如果没有 5G 的话,传输不连贯就无法操作。5G 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跨越地域的可能。"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到 3.3 亿人。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葛均波说:" 这些年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是血管的造影或者冠状动脉造影,能把冠状动脉看得非常清楚,医生得以了解血管哪个地方狭窄、狭窄程度、多长,需不需要临床治疗。"

 

创新的医疗手段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保驾护航。

癌症,则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其中大肠癌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蔡三军说:" 如今,任何一个疾病不像过去单打独斗了。90 年以前肠癌治疗 100% 靠外科,今天的肠癌治疗百分之十几跟化疗有关,3%-5% 跟放疗有关。多学科是通过大家坐在一起,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所有的诊断完全以后,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计划的错误。"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于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 3.5 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 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疫情过后精神心理问题在社会上仍然存在,新冠肺炎患者很多人没有恢复正常,病毒没有了,肺功能恢复正常了,但仍然在抑郁和焦虑之中。"

从医疗方向来看,腾讯医疗 AI 专利涉及的方向主要包括乳腺肿瘤、眼底病变、结直肠肿瘤、肺结节与肺癌、脑肿瘤、宫颈癌、肝癌等疾病筛查与诊断等。如今,作为腾讯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学领域的产品," 腾讯觅影 " 具备 AI 医学图像分析和 AI 辅助诊疗两项核心能力,与国内一百多家顶尖三甲医院达成了合作。基于腾讯觅影在 AI+ 医疗探索上取得的突破,国家科技部明确依托腾讯承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从 1.0 时代到 3.0 时代,

未来颠覆式创新将改变医疗

今年四月,正当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地快速蔓延的时候,腾讯再次用科技向世界伸出援手。腾讯医典携手中国国际电视台 ( CGTN ) 面向全球推 " 新冠肺炎自筛工具 " 国际版,通过 CGTN 的全平台渠道为全球用户提供帮助,让世界看到中国已走在了 3.0 时代医疗的科技前沿。

回溯互联网科普的发展,1.0 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迅速生产和分发成为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在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下,专业医学科普平台兴起,权威重回科普第一要义。

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说:" 从 1.0 时代到 2.0 时代,互联网医学科普的知识核心经历了一次重塑。腾讯医典希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连接优势,重构医学科普人与人,人与内容之间的连接,助推医学科普走向 3.0 时代,向社交化和场景化演变,从过去 " 人找内容 ",向 " 内容找人 " 的模式进化。"

随着提供更多抗疫工具、全面开放核心能力,腾讯正不断加强中国数字化战疫经验的有效输出,用科技助力全球共同抗疫。黄磊讲解了在 3.0 的医疗时代的三个明显的趋势:可视化、精致化、体系化。

在可视化方面,随着 4G、5G 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演进,医生可以用大量的碎片时间,以短视频的形式来输出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同时短视频、图文也成为用户日益喜闻乐见的一个形式。

精致化即是把冗长枯燥的医疗知识变成有趣剪短的小常识。过去人们看一篇文章或者医学论文都非常长,普通人难以理解。现在腾讯平台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让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跟他相关或者跟他周围的人相关的一个疾病的科学知识。

在体系化方面,因为医疗知识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聚合专题的模式,让互联网提供结构性的知识图谱,让碎片化知识像多米诺骨牌或者像知识拼图一样,既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关联,提供给用户。

基于医学科普 3.0 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今年腾讯医学 ME 大会上,腾讯医典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说:"互联网医学科普如今已迎来 3.0 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 - 内容 - 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

三大计划分别围绕医生创作者科普创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层、以 API 开源形式开放输出能力等方式,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动构建优质科普新生态。

ME 大会上,腾讯医典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

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黄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

在科普生产方面,让科普从高高在上的 " 宣讲 " 走向接地气的 " 沟通 "。与此同时,医学科普创作不再是少数、头部专家,而纳入了更多青年医生,为医学科普加入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

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信息围墙的打破,实现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无缝连接。

通过 " 医学科普官 " 计划,腾讯医典将 wiki 内容开放共建模式引入科普创作,通过从选题、内容撰写到审核标准化生产流程,最大化提升医生生产科普的效率,并汇聚各个领域专业医生的力量,为用户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知识补给。

医学科普走向社交化

在科技医疗 3.0 时代,依靠强大的医学科普、数字技术、基因技术,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程度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当你的身体发生了某种病变,住进医院之后,病人甚至比医生还要了解你的身体,从内到外,甚至连基因情况也非常了解。此时,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诊治,而是互相平等的对话。

如黄磊所说:" 疫情是一场灾难,但积极地看,也是我们一场医学通识的教育课。我们相信,科技应当向善,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 寄语未来,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也可改善。 随着参与者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形态化、场景的去中心化,医学科普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浪潮。

这就是最有可能的现实,而被摩尔定律诅咒的数字化技术,移动设备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则将继续塑造一个全新的医疗行业。

寄望未来,医学是温暖的,数字技术也不是冰冷的。

来源:新周刊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