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怎么骗取打工人钱包的:当代消费主义话术研究

创投圈
2020
11/26
21:15
液态价值
分享
评论

大家双十一收到的货,都启用了吗?去年双十一买到的货,都还在用吗?

当代人总是会莫名其妙拥有一些试了一两次就再也没碰过的东西。

心血来潮想锻炼就办了健身卡,最后塞在钱包角落,每次看到都眼神闪躲;

下定决心买的烤箱,用了一两次之后觉得太麻烦,成为厨房里放盘子的平台;

网红爆款洗脸仪、按摩椅、冲牙器,在桌子的角落躺成一个 " 就地去世 " 表情包。

还有觉得自己瘦了就能穿的衣服、想自学成才就买了的乐器和字帖、看着好看于是下单的杯子盘子、为了学习买的 kindle 和读书卡,共同奏响一曲 " 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 "。

从下订单前的怦然心动,到拆开快递时的欣喜若狂,再到最后弃若敝履视若无物,一套七年之痒的热情退潮如今只要七天就能完成;

报名课程的时候壮志满怀,仿佛第二天就能走上人生巅峰,最后却在闲暇时间瘫成咸鱼,以 " 劳逸结合 " 为名 " 一劳永逸 "。

事 情 怎 么 会 变 成 这 样 ? 

赫拉克利特早就看穿了一切——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让我们掏出准备好的借口开始狡辩:失去热情的我与买买买的我根本不是同一个我。

下单时候的我,不过是被消费主义话术所蒙蔽的一个无情的花钱机器罢了。

01 " 早买早享受,不买就错过 "

当我们打开购物软件,慢悠悠地想搜某种商品,或者单纯想逛逛有什么好买的,一些大字突然出现在屏幕上:

限时抢购 0 元秒杀

优惠促销 最后一天

BGM 突然从悠闲的音乐变成了急促的鼓点。

表面上的淘宝:一个网购软件,物美价廉,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实际上的淘宝:奥运会 110 米手速竞赛现场。

" 限时 "、" 限量 "、" 秒杀 "、" 抢购 " 等字眼给人带来紧迫感,一拳击碎了不少消费者货比三家、理性消费的观念。

优惠就在一瞬间,下一秒马上就要升价。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买到就是赚到。

消费者之间突然变成了竞争者,纷纷下场逐鹿中原,不是你抢到就是我剁手。

研究表明,在金钱刺激下的个体,决策速度会明显高于没有受到金钱刺激的个体。

在打折、优惠券、满减活动等优惠的刺激下,消费者本来就被施以尽早购买的心理压力和暗示;再加上商品标题上不断跑动的倒数数字:

决策时间被无限压缩,被营销所裹挟的大脑已经不受控制地点向了 " 立即购买 "。在这场手速竞赛之中,大部分消费者赢得比赛的同时也失去了余额。

同时,这种时间的压迫还表现在另一套话术上:

" 这盒面霜特别耐用,一盒 400 块能用半年,相当于每天只要不到 3 块钱,就能让你的肌肤保持水润,细腻光滑,年轻十岁。"

" 一件 1000 块的大衣能穿 5 年,相当于每年只要 200 块。"

" 早买早享受,晚买哭着求。"

via Eden 的伊甸园 /douban

只要掌握小学程度的除法,在从年到月、从月到日、甚至细到每个小时的平摊计算中,一切奢侈品都变得触手可及了起来。仿佛大牌不过如此,只要每天都付出几块钱,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真相是,能用一年的白玫瑰买回来就变成白饭粒,能穿三年的红玫瑰穿几次就变成蚊子血,消费者的目光马上被下一件白月光和朱砂痣吸引。

哪怕原来的手机还没开始卡顿,新款的大衣不过比上一款多了一个口袋,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大喊一句 " 心动了,想要拥有 "。只要每年都购入一件 1000 块穿 5 年的大衣,我们就每年都会花费 1000 块。

如此想来,真正适应这条除法运算的商品就是骨灰盒。建议加入双十二加急清单。能躺好几百年,平摊下来,相当于不要钱。

02 " 你不幸福,你要购物 "

当代人生活现状:

没钱,打工得到了钱和痛苦

买买买缓解痛苦,失去了钱

没钱,打工得到了钱和痛苦

消费主义永动机就此出现。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购物与满足和幸福划上了等号,甚至成为了缓解压力、获得幸福感的唯一方式——

跟男朋友吵架了,让他清空你的购物车再原谅他;

失恋了不开心,去逛街买买买,去吃顿好的;

" 遇到喜欢的东西一定要买,因为喜欢的人不一定喜欢你,但喜欢的东西,只要你花钱就是你的。" (喜欢的人:我不是东西)

人的情绪被和消费、购物、喜欢的商品和食品绑定了起来。

人要通过购物获取满足感。在这样消费主义话语的浪潮中,即便不想消费的你也会开始将购物想象成一种解压方式、一种获取幸福感的方式,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快感,在消费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种消费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有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就会有 " 秋天的第二三四五杯奶茶 ",然后有 " 冬天的第十二顿火锅 "。

更有甚者,凭空创造出来的需求与幸福感将所有人不分你我地裹挟其中。

商品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咬咬牙,无产阶级也能拥有富人才能背得起的包、开得起的车。

消费需求拔地而起。你不买奢侈品,买了奢侈品的人就会看不上你;

你不办健身卡,你就愧为中产阶级;

你不给孩子报培训班,你的孩子就会永远地输在起跑线上。

via 荆野夫 /douban

人们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很容易受到总体氛围的大环境和生活圈的小环境的影响。

在他人影响下,事先并无购买意向和计划的消费者会抱着 " 大家都买肯定划算 "、" 不能只让别人占到便宜 " 的心态,过高估计与自己持有相同看法的人的数量,而做出计划之外的购买行为。

03 " 超前消费,先爽后还 "

消费主义最可怕的后果在于,它不仅会消耗资产,还会刺激超前消费。

允许超前消费的花呗、借呗、信用卡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模糊的错觉,仿佛额度是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而分期付款更是同 " 平均下来一天只要 1 块钱 " 的话术一样,通过毫无意义的除法将大额开支给消费者造成的压迫感削弱了。

广告开始鼓动入不敷出的消费方式:

via Jane/douban

via 默默 /douban

via kevin/douban

分期付款积少成多,发工资还借贷和再借贷消费形成一个死循环。不断攀升的消费欲望和借贷服务往往使消费者无法全身而退,渐渐陷入每月被各种债务暴打的 " 月光 " 状态。

更不用说借贷有多脆弱。一旦在该还钱的时候出现意外情况,这一借钱 - 还钱的循环就会被打破,轻则吃土,重则留下失信记录或是债务缠身。

04 让我们挺直腰杆说出 " 我没有钱 "

让我们决定付钱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觉得自己买得起且必须买。

当我们买完大宗商品或是一口气买了太多东西,日常生活消费降级一段时间尚在承受范围之内;但如果真的要为此节衣缩食、日常开支捉襟见肘,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背负起沉重的债务,那这种支出无疑远超我们的消费水平。

是时候认知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了:

从众和攀比消费都事关面子。朋友圈里人人都在健身,仿佛你不健身就会被钉在 " 肥宅 " 的耻辱柱上;同事都在讨论新款的名包名车,搭不上话的你不应该在车里,应该在车底。

表面风轻云淡、挥金如土的中产阶级里,不知道有多少是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花了不必要的钱,打肿脸充胖子地与周围人谈笑风生,半夜想起自己的存款终于哭到脱发。

只要我们更坦荡、更平静,更轻松自嘲而不是强装有钱,就能在人人吃泡面的时候多加一根火腿肠,在人人边刷淘宝边还花呗的时候,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那些你看完直播觉得不买就亏的商品,朋友圈里看到分享觉得自己也需要的课程,在广告语的推动下念念不完的品牌," 一分钱一分货 " 价高所以一定品质好的奢侈品,这些都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via 放羊的杨阳洋 /douban

不是不能喝奶茶、不能买口红、不能买好鞋,当代人生活已经那么难了,偶尔买点能增加自己幸福感的东西也未尝不可。

但是一旦开始把消费变成所有解压和获得快感的方式,一旦意识到自己买回来的东西并不真正实用,就是时候停下来反思一下:

艹,又落入消费主义陷阱了。

来源:液态价值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