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 IPO:招股书中 42 页风险因素,挡不住估值 460 亿的资本热情

创投圈
2020
12/04
21:24
庞李洁
分享
评论

 

单次融资额从数百万元飙升至上亿美元。

估值 4 年翻 58 倍。

净利润 3 年翻 287 倍。

营收 3 年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 226% 上下。

不负所望,泡泡玛特 IPO 又一次打破了资本市场的预期。

12 月 2 日下午 5 时,正值招股期的泡泡玛特结束了国际配售,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资本市场再度用最快的速度表达了对 " 潮玩第一股 " 的看好。

估值 4 年翻 58 倍,营收年复合增长 226%

泡泡玛特成立于 2010 年,第一家零售店在北京欧美汇购物中心开业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到这家潮玩企业会在短短十年内成长到如今的体量。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 年 -2019 年,泡泡玛特的年度营收分别达到 1.58 亿、5.14 亿、16.83 亿,年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 226% 上下,相应的年度净利润分别达到 157 万、9952 万、4.51 亿,三年内翻了近 287 倍。

2020 年上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泡泡玛特的营收和净利增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但营收仍达到 8.18 亿,净利润也在 1.41 亿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泡泡玛特早前已经逐渐完成了线上渠道的拓展,线上的收益贡献从 2017 年的 9.4% 逐步上涨到 2020 年上半年的 40.9%,消解了疫情对泡泡玛特线下业绩的部分冲击。

当然,泡泡玛特能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业绩飞升,更重要的是其将潮流玩具与盲盒玩法做结合,所聚合的用户群体及相应的复购粘性成为资本市场看好其发展的关键点。

据泡泡玛特管理层在 IPO 路演中透露,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会员超过 360 万,2019 年,会员复购率达 58%,这一数值远高于中国潮玩零售市场十大参与者 50.4% 的平均值。而消费群体属性方面,平台所聚拢的 15-35 岁的年轻群体、所打开的潮玩女性市场、所运营的 IP 矩阵及平台 IP 快速迭代的能力,亦成为泡泡玛特吸引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反映到泡泡玛特的融资能力和平台估值上,天眼查数据显示,泡泡玛特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 8 次融资,涉及到的单次融资金额,从最初的数百万人民币一路上涨至上亿美元。

估值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泡泡玛特净利润仅达到 100 多万时,市场就给出了 8 亿元左右的估值。

同年,泡泡玛特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期间其股价并没有表现得很活跃。两年后,也就是 2019 年 4 月,泡泡玛特从新三板摘牌,当时的股价为 17.32 元 / 股,对应的总市值在 20 亿元左右。

但是,新三板挂牌期间相对 " 冷 " 的市场表现,并不能完全代表资本市场对泡泡玛特的态度。据了解,红杉资本在买入 8000 万美金老股时曾给泡泡玛特 21 亿美金以上的估值,后来 IPO 前的融资中,其估值更是达到 25 亿美元。

而今,泡泡玛特此次赴港 IPO,计划在全球发售约 1.357 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 1628.6 万股,国际发售股份约 1.194 亿股,招股区间为每股 31.5 港元至 38.5 港元;此外另设有 15% 的超额配股权。按此计算,泡泡玛特募集约 42.74 亿港元 ~52.24 亿港元,约合 5.5 亿美元 -6.7 亿美元,远高于早前预期的 2 至 3 亿美元,IPO 估值则对应达到约 57 亿 -70 亿美元,合约 374 亿元 -460 亿元。

若按当前的估值上限推算,泡泡玛特在不足 4 年时间里估值已经翻了近 58 倍。资本市场对其的追捧无需赘言。

不可复制的 MOLLY,与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授权

尽管资本市场已经表明了态度,但并不意味着泡泡玛特当前的发展没有风险。招股书中,泡泡玛特用了长达 42 页的空间分析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持续设计并开发受欢迎的产品;

2、IP 授权模式下,涉及到第三方的不可控因素;

3、行业格局未定,多方竞争所产生的潜在风险;

4、线下店面能否持续增长;

5、泡泡玛特从小众到主流,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舆论负面影响;

6、国际市场开发的适应性风险;

7、与第三方供应商合制产品所涉及的品控问题;

8、经销商模式下对头部经销商的依赖问题;

9、营销成本上涨,但转化率不可控的风险;

10、库存管理风险。

在这些风险背后,基本上能够看到泡泡玛特当下发展面临的问题。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潮玩零售市场有数百名参与者,而在日韩等亚洲国家,这个体量已达上千家,这意味着国内潮玩零售市场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参与者。而在当前的这些参与者中,TOP5 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 8.5%、7.7%、3.3%、1.7% 及 1.6%,尽管泡泡玛特位列第一,但是,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公司运营的 IP 规模,泡泡玛特都未与其他竞争方真正拉开差距。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再来看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点。

首先是 IP 竞争力,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泡泡玛特共运营 93 个 IP,其中包括 1 个自有 IP、25 个独家 IP 及 56 个非独家 IP。

自有 IP 是泡泡玛特最初成长起来的核心落点。例如,直到目前,MOLLY 都是其孵化的最成功的自有 IP。仅在 2019 年,以 MOLLY 形象为基础的潮玩产品收益便达到 4.56 亿。但是,MOLLY 的发展路径伴随着盲盒模式最初的风靡,很难被复制,且仅以玩具形象为维系点,也很难建立用户与 IP 之间的忠诚度。

具体的表现是,2020 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来自 MOLLY 相关产品的收益从上年同期的 1.75 亿降至 1.12 亿。同时,泡泡玛特开始加快 IP 推新的速度,2020 年上半年,平台便推出 16 个新 IP,下半年的上新预期也达到 14 个,平均每个月将推出 2~3 个新 IP。

快速的产品迭代使得泡泡玛特不得不扩大第三方授权 IP 的比例,相对应地,相关 IP 产值持续增长。2020 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自有 IP 收益已从 2017 年的 89.4% 下降至 40.9%;独家 IP 的同期数据从 10.6% 上涨至 39.7%,几乎与自有 IP 拉平;非独家 IP 则从 0 上涨至 19.4%。在这个过程中,IP 授权成本与营销运营成本也在同步经历一个上涨的过程。

其次则在于玩法。泡泡玛特的爆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盲盒玩法,产品激发用户购买欲望并不完全在于玩具本身,类似于游戏抽卡的 " 中奖 " 心理驱动、甚至是得到部分稀缺产品的低概率以及所产生的买卖利益空间,都是激发用户购买的因素。

问题在于,盲盒的热潮能持续多久?至少从目前的市场消费习惯来看,无论是小时候吃干脆面集卡还是当下的炒比特币、炒鞋等,新鲜劲儿大概率是会过去的。

延长 IP 的生命,布局泛娱乐内容 乐园

面对上述风险,资本市场却没有停下脚步,或许是因为潮玩在国内尚处于发展初期,也就是蓝海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5 年 -2019 年,中国潮流玩具零售的市场规模从 63 亿元上涨至 20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4.6%,而在全球潮玩零售市场,同期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为 22.8%。同样,预计到 2024 年,国内的市场规模将上涨至 763 亿元,复合年增长 29.8%,同期全球市场的预期复合年增长 16.1%。

由此可见,国内市场至少在未来五年内,潮玩零售市场的增速仍远超全球市场。且在可观的市场规模预期下,当前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泡泡玛特在短期内的发展前景仍然乐观,这也是驱动资本市场在现阶段快速进入的关键。

从泡泡玛特自身在短期内的布局也可看到,平台将继续保持高频率的 IP 输出,布局的各种 IP 规模均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最新的动作是,泡泡玛特新收购 SKULLPANDA IP,并与 Cookie 和 Avofriends 签订独家授权协议。

在此基础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玛特的长远布局已经开始出现变化。

一方面,基于原有的用户群体优势,在仍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前提下,借助高达、火影忍者、初音未来等 IP 拓展男性市场。并借势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的大势加速下沉,同时将国内已经成熟的 " 潮玩 盲盒 " 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在玩具形象之外,泡泡玛特还将建立 IP 与用户更多的深度连接点。具体的表现在于,借助泛娱乐内容布局提升 IP 开发效率。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哪吒重生》背后,泡泡玛特便参与了投资。布局泛娱乐内容能够为 IP 创造更充分的曝光环境,同时借助娱乐内容的故事性和世界观,给虚拟形象注入更多情感价值,以更强的用户粘性延伸 IP 生命。

另外,泡泡玛特管理层也在 IPO 前的路演中透露,公司近期将公布乐园项目,北京第一个 Popmart land 正在落地的过程之中。基于此,乐园所提供的线下娱乐场景有望与泡泡玛特展会一起,成为其维系用户重要的线下渠道。

显然,泡泡玛特的 IP 开发已经从形象设计延展到更深的维度。公司战略也从最初的 " 潮流 " 转变为 " 快乐 ",以适应更多底层需求。现在的泡泡玛特,在内部已不再提 " 中国迪士尼 " 的发展方向,他们要做的是成为 " 中国的泡泡玛特 "。

来源:镜像娱乐 庞李洁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