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离开互联网,Feel damn good!

创投圈
2020
12/05
18:37
自象限
分享
评论

#35 岁真的是职场分水岭吗?#

10 月底在微博上推出了这个讨论话题后,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了 1.1 万人次,并且一度登上微博热榜,阅读量更是超 2 亿。

这一问,让电脑屏幕后的互联网人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35 岁,本该是众多职场人士渐渐走上成熟的分水岭,但对于互联网人来说,35 岁却是职场生涯的分水岭。

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运营、市场、维护、客服等方面,而且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加持。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公司自然更倾向于青春有干劲,最重要是能够接受加班的年轻群体。

大的趋势下,有些人选择待在大厂,拼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力图能发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有一些人选择行业内跳槽,去一个相对小的公司带团队;不过,更多的自嘲为互联网民工的普通从业者,无可避免的遭遇着转型的阵痛。

如果你正处在 35 岁的职业迷茫期,不妨看看其他人在面对 35 岁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时,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故事。自象限和一些所谓 " 被互联网抛弃 " 的打工人聊了聊,恍然发现原来并非都是悲情,很多人传递着一种态度:feel damn good!

我被动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

Bulma 39 岁 原汽车平台产品经理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汽车之家、爱卡汽车和搜狐汽车做过编辑、频道主管和产品经理,在互联网行业是一条比较正常的路径。离开搜狐之后,我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做行政经理,这也是我最后一份「打卡」的工作。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只不过是因为有朋友在那里,而我又恰巧需要「一份工作」。确实工作要比互联网公司清闲很多,如果我不那么天马行空的话,很大可能就在那干到退休了。

进公司一年左右的时候,我发明了一个有关区块链和运动的东西,暂且叫它「东西」吧,因为最终它并没有投入市场运营。当时的领导想以公司的名义申请发明专利权,然后全权交给我来负责市场化的运营,还说会给我一笔奖金。

那时候的我也比较单纯,觉着这事还挺好,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这笔奖金,却迟迟没有下文。后来我去找一个中介询问这个发明的市场价值,对方说能值 500 万到 800 万。我听了以后,特别不甘心,又跑去跟领导提了几次发明奖金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把他给问烦了,态度来了一个 180 度大反转,在公司多次明里暗里给我穿小鞋,变相逼我辞职。我是一个北方男人,做人做事一向很刚,马上就去申请了仲裁,与公司打了半年的官司,虽然以仲裁和解的结局告终,但我却一秒也不想在这个公司待了,公司也顺势把我辞退了。

被辞退的那一刻,我丝毫没有心情低落,反而感到无比的轻松。我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却因为所谓的安稳在职场内摸爬滚打了 17 年,最后以一种外人看起来不算体面的方式选择脱离,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尽管待业在家时我度过了半年的空窗期,但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朋友的鼓励下,我选择成为一名跨境电商的商家,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可以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完美事业」,其实我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关跨境电商的经验了,所以重新开始这份事业得心应手。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跨境地摊小作坊刚开不久就遇上了今年的疫情,我的营业方向又是「户外运动」,我这新开始的人生又遇到了挑战。很多人都说我流年不利,人生经历起起伏伏。我倒不以为然,所有的好与坏都在命运的既定角落等着你到来,既然横冲直撞行不通,就换个方向,于是我开始转向「工艺品」销售。幸运的是,我的小作坊也还岿然不倒。

现在每天我上午 8 点送儿子上学,下午 4 点接他放学。我觉得我过去将近 40 年,都没有现在过得踏实开心,钱确实没有以前多,但是却比以前更快乐。

所以,35 岁被裁员哪有这么可怕?迈得过去就大步往前走,迈不过去就换个方向继续生活,别把它当做一件太要命的事,再多钱都买不来我骑电动车带儿子兜风的快乐。

从记者到律师,从没想过我也可以引起转型潮流

小伟 35 岁 原党报科技记者

我从传媒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知名的党报做了四年记者。这个职业没有带给我太多成就感,却给了我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痛苦:当时的我不明白,身为一名记者,不能深入民间基层,体察那些隐藏在社会表皮下的苦痛,那当记者的意义在哪里?

在那工作的几年里,激情逐渐被磨灭,因为各种政策和体制的限制,我写出来的文章连我自己都无法认同,我又怎么能奢望这样的报道会得到读者的喜欢呢?纠结了很久,我终于有了答案,

既然我的笔已经战斗不起来了,还不如放弃。我重新思考哪里可以安放自己的理想,不知脑海里为何会冒出法庭的影子,激情澎湃的我在和丑恶正面交锋吧。

这个画面反复在脑海中上演,像电影默片一般,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申请,决定转行。在家专心备考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成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家律所的律师,整个过程比我想象的顺利很多。

原本以为这是我人生的终点,恰恰相反,我的人生因为「律师」这个职业,又被打回原点。在一个新的领域里,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刚成为律师时,我的同事都叫我 " 王大记者 ",尽管知道他们是玩笑话,但我心里还是不太舒服,如果我无法「记者」将这个标签从身上撕去,那在别人心里,我永远不是一名合格的专业律师。

这真的是一个漫长的寻求别人认可过程。我比之前更努力,利用业余时间写有关法律分析的文章,去参加我们所内的专业知识分享,和同事交流我自己在法律研究方面的心得。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快速进步,这是做记者时很少有过的。

最后标签确实被我撕掉了,不过在这行做了五六年后,我自己心态又发生了一些转变,就是接纳过去的自己以及过往的一切经历,我又慢慢把记者的标签重新贴在我身上。我正在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自己,天命所归的自己,完美的和谐共处。

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叫《百岁人生》,书中阐述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 随着科技医疗的发展,未来人们的寿命可以拉长到 100 年,当我们以 100 这个数字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时,35 岁已经很年轻了。"

所以我从不认为 35 岁是一个人的中年,而应该是一个人最富有活力的青年时期,这时候的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有了选择新生活的资本,那么

过往的每一种经历其实对往后的生活都是一种馈赠。

我所做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帮助他人

Yuki 32 岁 原互联网市场公关

我在搜狗做市场公关的几年中,曾经带领团队拿到过公司的 CEO 大奖,但我时常觉得无聊。

有一次,公司与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进行合作,目的是想在节目上推广搜狗研发的机器人,可因为在交接过程中出现失误,这个项目差点搞砸。我连夜带着一批人奔赴南京解决问题,在我们的补救下合作成功推进了。可我并没有很开心,成就感也并不强。整件事虽然过程惊心动魄,实际上我明白,无非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没有衔接好,太没挑战性了,只要换一个靠谱的人都可以做到。

固定的岗位,程序化的工作,让我觉得自己只是这个高速运转的公司里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热情如火的人如果变成了一颗冰冷的螺丝钉,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眼看着自己马上就要迈入互联网人被淘汰的 35 岁,每天都活在随时可「被替代」的焦虑中。徘徊了一年多,我还是决定辞职,找找人生的意义。比起安于现状,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积极进取," 活到老、学到老 " 是我人生的理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帮到人就更好了。

水上健身运动,这个项目是我突发奇想而来,因为我本人非常喜欢,于是就决定去做。主要开展的是水上划桨运动,还包括水上瑜伽、水上舞蹈这样一些衍生项目。刚做这个时候,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如何将这个新兴项目推放到市场,如何克服国人对水的恐惧,这个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探索和解决阶段。

尽管阻碍不少,但是它很新鲜,在我们国家,除了我还没有其他人在做,国家政策也支持,我觉得发展前景还是好的,就一直没有放弃。别人都说我咋咋呼呼,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其实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如果我这个创业失败了,

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32 岁的我,还有勇气突破常规。

现在我的创业项目已经快 4 岁啦,事实证明,它跟咋咋呼呼的我还挺合拍的,可以预见 35 岁被淘汰的我,一定不会比眼下的我活的更开心。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八九十岁的时候,它依然陪伴在我的身边,这才是不可替代的事情。

我甚至开始期待 35 岁,我想学蔡依林一样对 35 岁大声说一句:"Feel damn good!"

最后: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这些小小的个体在这个世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个体的悲欢不与时代的进衰苟同,虽然时代在螺旋上升的道路上时不时地会带给我们一些波动,但这种变化放到我们个人身上,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自象限分享的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在面临每一个选择时并不会预见未来自己的模样,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有人支持还是孤军奋战,勇敢做出选择的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认真生活的个体,希望 35 岁焦虑的你也能找到命运的新景色。

来源:自象限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