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造车新势力:月交付过万无人问,充不上电人尽知

创投圈
2021
10/08
20:03
鲍星娃
分享
评论

      国庆假期,扯下了新能源车的 " 遮羞布 "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旅游、酒店、电影等行业一片火热,新能源车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 等充电桩排队 4 小时 ","8 小时车程花了 16 个小时 "," 堵车怕费电不敢开空调 "......

假期刚开始时,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就已经满是对新能源车的吐槽,甚至一度冲上热搜。

许多车主被堵在服务区,排队数小时等待使用充电桩,为省电不敢开空调,甚至是为了争夺充电桩而大打出手,出游体验感变差,行程用时也远远超过计划的时间。

七天的假期,自驾游、返乡等活动让新能源车经历了一次大考,从各个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这次大考,新能源车没有顺利通过。

续航不足,充电拉垮 

10 月 1 日,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照常公布上个月的交付成绩单,蔚来和小鹏的交付量均超过 1 万辆,创下月度交付记录。

但尴尬的是,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公布几天后,# 新能源车高速排队充电 4 小时 # 和 #8 小时车程新能源车花了 16 个小时 # 等话题就陆续出现在了微博热搜上,截至目前,以上两个话题的阅读量接近 1.6 亿。

在话题的讨论区,有网友表示,这么多车堵在充电桩旁,说明大家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提高不少,也有网友直言,充电技术的更新和网络的布局与消费者的热情完全无法匹配,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路上,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的确,在国家政策不断引导和各个车企不断完善、推出新产品之时,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此次国庆假期,许多车主选择使用新能源车出行也佐证了这一点。

10 月 1 日到 3 日,国家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 59%,其中高速公路的充电设施充电量同比增长 56.52%。

但同时,续航里程不足和充电不方便的痛点也再一次被放大。

在新能源车走向市场初期," 里程焦虑 " 就已经成为了很多消费者尝鲜路上的绊脚石。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也在慢慢提高,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航里程从 2016 年的 253 公里提升至 2020 年的 378 公里,许多车型都能达到 500 公里以上。

然而,在实际使用时,空调、载重、温度等都会影响续航水平,此前,有多位车主向媒体表示,在低温等环境下,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会较官方宣传的水平下降 20-30%。

除了续航里程不尽如人意,充电难更是成为了此次大考失败的重要因素,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车多桩少"和地域分布差异问题。

从网络上传播的视频可以看出,许多服务区只有 3-5 个充电桩,排队的车辆则可能达到了 10 辆甚至 20 辆,不少车主表示,基本都要在服务区等待 1 小时至 4 小时。

充电联盟发布的充电桩运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8 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 98.5 万台。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210.5 万台,同比去年增加 52.3%。而截止今年九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 678 万辆。

也就是说,充电桩的扩充跟不上车辆销售的步伐,车桩比例不到 3:1,这个比例虽说是全球最高。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地域辽阔,充电桩的地域分布差异是影响新能源车使用体验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充电桩保有量较高,均高于五万台,其后是山东、浙江、安徽等地区,全国 TOP10 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 73.9%,其余地区的占比不足三成。

从这可以看出,二三线城市的充电网络建设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明显,此次 " 充电 1 小时,排队 4 小时 " 新闻的主人公,即是在从深圳回湖南衡阳的旅途中被 " 困 " 在了服务区。

国庆假期,有不少车主是在返乡时被堵在了服务区,那么春节时,返乡至二三线城市的人只会更多,对新能源车的考验也将更大。

第二,部分公共充电站仍面临管理问题,如存在"僵尸桩"等。

据媒体报道,截至去年 9 月,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利用率平均只有 4% 左右,其中充电桩铺设最多的北京、上海,使用率仅为 1.8%、1.5%。

出现 " 僵尸桩 " 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充电桩的位置较为偏僻,运营企业未及时打理,导致故障频出。且众多无法使用的充电桩中,交流充电桩(即慢充桩)占了绝大部分。

因交流充电桩成本较低,最早一批运营企业在扩张时,很多都选择了这种充电桩,但其动辄 6-8 小时的充电耗时,并不能满足逐渐增加的新能源车主的需求,充电桩也就因此荒废。

另外,早期充电桩的标准不统一,与目前市场上车型的充电接口不匹配,也是少量老旧充电桩沦为 " 僵尸桩 " 的原因之一。

充电较慢,也是新能源车的硬伤。

燃油车几分钟内即可充满一箱油,而即使是使用直流充电桩(快充桩),一辆新能源车也需要 20-60 分钟,是燃油车耗费时间的逾 10 倍。

其实,在选择新能源车出行前,部分车主就做了大量功课,如购买多个充电器,下载多个充电 APP,在不同路线中寻找最省时的方案,但仍未能避免排队等充电桩的命运。

新能源车背后的风口 

对于充电难的问题,各路玩家们一边在动力电池上较劲,一边在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上竞速。

从造车新势力来看,各家的选择都有所不同。

蔚来押注的是换电技术,据了解,通过蔚来的换电站,车主们可以在几分钟内让车重新充满动力,相较于补电模式可节省大量时间,截至 10 月初,蔚来已上线 523 座换电站。

小鹏则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充电网络,截至 5 月初,小鹏汽车在国内的充电站网络已有 1140 个充电站,覆盖 164 个城市,且计划在今年拓展至 200 个城市,近日,其首批 11 座高速服务区充电站正式落成并上线运营。

与蔚来和小鹏不同的是,理想汽车选择押注增程式,即依然由电动机驱动,但燃油发动机可以当作为电动机提供电力的 " 充电宝 ",以此增加续航里程。

吉利旗下新能源车品牌极氪,首批车辆还未交付,极充站、超充站就已经在杭州正式落成,也显示出车企们对充电网络的重视。

除了车企的努力,市场上也涌现出了大量充电桩相关企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 13 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从 2016 年开始,电动车换电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快速上涨。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充电桩运营总量超过 1 万个的公司有: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云快充、依威能源、上汽安悦、中国普天、深圳车电网 8 家,其中特来电充电桩运营量达 14.8 万个。

作为新能源车背后的风口,充电桩运营商们也得到了资本方的青睐,例如,特来电近两年来成功进行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鼎晖投资和三峡集团等,星星充电今年也得到了高瓴资本和 IDG 资本等机构的资金加持。

去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计划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新车销量的 25%。

预计到 203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 6420 万辆,根据车桩比 1:1 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 6300 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 1.02 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充电桩领域是一个高投入、重资产、投资回报期较长的行业,例如,直流充电桩的成本约为 5 万 -8 万元,利用率需要达到 10% — 15% 才能实现盈利,然而,去年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平均只有 4%,因此,许多企业倒在了风口形成的黎明前。

对于现在仍在奋战的玩家来说,如何让充电网智联、智能,以及如何提高使用率和充电速度,都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此次猝不及防的国庆假期大考中,多辆新能源车堵在服务区的场景显示出,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上升,同时,也扯下了充电难、充电慢的 " 遮羞布 "。

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是大势所趋,在过渡的过程中,对新事物的探索难免遇阻,消费者、市场都需要多一些耐心,新能源车企和充电桩运营商们,也需要自我鞭策,早日找到最优解。

来源:ZAKER 鲍星娃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