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赚了 3000 亿,恐怖的黄峥

创投圈
2021
10/17
20:58
邱处机
分享
评论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这两年在拼多多年活跃用户超过淘宝,身价超 3000 亿时,先后辞任拼多多 CEO 和董事长一职,并捐款 1000 多亿成立繁星慈善基金会。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篇文章 7700 字,预计 20 分钟读完,无论你如何看待黄峥,他这 5 点都值得学习。

黄峥,1980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天资聪颖。

小学时期的他便因奥数专长崭露头角,被杭州外国语学校录取,后直接保送至浙江大学混合班就读,师从两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修计算机专业。

而后,黄峥赴美留学,入微软,进谷歌,习得一身 " 武艺 "。

" 内功 " 大成之时,黄峥一头扎进创业大潮。做 3C 电商,搞电商代运营,开发游戏,三进三出,最后在拼多多的项目上登峰造极。

纵观黄峥的成长历程,除了他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两个人的理念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是股神巴菲特,让他见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另一个则是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教会了他什么叫做 " 本分 ",做人要懂得藏锋。

所以,黄峥这两年在拼多多年活跃用户超过淘宝,身价超 3000 亿时,先后辞任拼多多 CEO 和董事长一职,并捐款 1000 多亿成立繁星慈善基金会,也不足为奇。

这种 "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 的洒脱,和段永平何其相似。

两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选择当个闲人,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略微不同的是,段永平选择的是投资,而黄峥选择的是科学研究。

可以说,今日的黄峥,就是集巴菲特和段永平思想的大成者。

▲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了解背景,尊重事实

简单和常识,有着非凡的力量

2006 年,段永平带黄峥参加了股神巴菲特的午餐。这顿饭给黄峥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他意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黄峥后来在他的公众号写道:

" 我发现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连我母亲都能听懂。

常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但我们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人的思想很容易被染污的,对一件事做判断时,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和常识来判断。"

在拼多多的商业逻辑和用户群体上,黄峥就曾面临过质疑。

很多人认为,拼多多创立 3 年上市,5 年市值就超过 1000 亿美金,是因为做了消费降级,投准了五环外用户 " 爱贪小便宜 " 的喜好,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但黄峥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自己做的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

用他的话说:

"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纸用,有好水果吃。

低价只是我们阶段性获取用户的方式,我们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 9.9 元买一箱芒果,这与他的消费能力没有关系。

在消费这件事上,所有人都一样,不论有钱还是没钱,实惠是一个普遍需求。"

黄峥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背后其实是他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对常识的判断。

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黄峥一直在思考,像他父母这样的人群,到底是怎么思考,怎么生活的。

他发现,即使他母亲现在很有钱了,也不舍得打车,她觉得时间又不太值钱,做公共交通就可以了。

所以在你们觉得拼多多找别人助力砍一刀很麻烦时,背后有无数像黄峥妈妈一样的人群不这么认为。

同时,黄峥母亲出门买菜、买纸巾时,还是会在乎一两块钱的差异,但她同时也买高配置的 iPhone。

所以,在黄峥看来,拼多多满足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每个人的其中一面,那就是实惠。这就是黄峥所看到的常识。

另外,很多人把拼多多的用户群定义为五环外的下沉人群,黄峥对此嗤之以鼻:

" 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他们才是最主流的人群。"

确实,由于幸存者偏差,一群人口中的消费降级,其实是另一群人的消费升级。

去年李克强总理透露了一个数据,我国目前还有 6 亿人口月均收入低于 1000 元,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样子。

财经博主互联网怪盗团也曾说过:

" 这个国家,从来不是微博体现的那个 " 人人悦己,光鲜亮丽 " 的样子;不是知乎体现的那个 " 人均 985,年薪百万,刚下飞机 " 的样子;

不是豆瓣体现的那个 " 人人读过卡夫卡,全都喜欢村上春树 " 的样子;也不是小红书体现的那个 " 一年之内炫耀自己买了法拉利的人比法拉利年产量还多 " 的样子。"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农村包围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是取得过巨大成功的。

只有双脚沾满泥巴,才能理解复杂的中国。只有理解复杂的中国,才有机会让它变得更好。

在商业价值上,段永平还教过黄峥一个常识:价格一定会波动,但只要你的价值提升,最终价格会和价值接近。

黄峥对它的理解,就是安心增加企业的内生价值,不要过度在意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

拼多多上市那天,黄峥没去美国敲钟。有人问他为什么,黄峥非常淡然:

" 我没觉得这是那么大的事,上市只是一个结果,我们不会因为上市不上市有特别的改变。

我们每天都在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认真做事情,不会说突然之间股票市场上有一个代码好像就不一样了。或者说我黄峥头上顶了一个市值,难道这个人就变了吗?其实什么也没有变。"

在公司对外表达上,黄峥也相信一个常识,那就是言多必失。

所以与互联网时代主流 " 开放 " 文化不同的是,拼多多是一家文化较为封闭、甚至紧张的公司:不鼓励员工对外交流,信息权限极其有限。

而黄峥个人也不爱接受采访,不爱参加大会,不爱大佬聚餐,极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对于这种极端的常识理解,我们很难判断终局的好坏,但确实给拼多多带来了不少问题。

一是内部员工缺乏归属感。

有内部员工曾在知乎写到," 拼多多团队年轻化,薪资也不错,还包一日三餐。但是,公司文化的缺失,以及员工间缺乏沟通,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归属感。"

根据拼多多内部员工的回答,黄峥给人一种感觉,虽然偶尔也能嘻嘻哈哈,但还是缺乏 " 交流感 "。

二是外部公共沟通产生误解。

2018 年,拼多多接连爆出商家维权、假货危机,遭到全网质疑。连黄峥母亲都打来电话:" 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那是母亲第一次过问他的工作。

沉默寡言的黄峥终于认识到一个问题:拼多多的规模已经如此庞大,公共沟通确实需要重视起来。

于是,拼多多正式召开媒体沟通会,黄峥选择把很多问题摊开了去说,那也是拼多多创业 3 年以来首次进行公开回应。

被重罚的商家以为拼多多靠克扣保证金发财,可是事实上,拼多多假一赔十,把保证金全支付给了消费者,分文未取。

但这种解释,依然被外界看作狡辩。

" 一边倒的正面不是我们追求的,一边倒的负面也从来不是真实的拼多多。"

黄峥曾弱弱地表达过:

" 我们可能不被理解,但我们总是出于善意,不作恶。"

连一向低调的段永平,那时也忍不住替黄峥说话," 我对黄峥有很高的信任度,给他 10 年时间,大家会看到他厉害的地方的。"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本分是最大的实用主义

在其位,谋其政

2018 年,《财经》记者宋玮和房宫一柳曾经问过黄峥,为什么一开始会去做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

黄峥的回答是:

" 因为我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做完全不赚钱的事。未来我希望可以做不赚钱的科研,但做商业不去赚钱,我觉得是不道德的,应该按照商业的逻辑去做一个本分的商人。"

黄峥的这个理念从何而来呢?这不得不再提及他的人生导师段永平。

" 先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把事情做正确。" 段永平关于本分的一句名言,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而黄峥更是将段永平对本分的定义进行了升级,那就是实用主义:在其位,谋其政。

在黄峥看来,对于公司来说,它的本分就是诚信赚钱。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各司其职,说到做到,拿结果说话。

先说说诚信赚钱。

第二次创业做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时,有一个大客户向黄峥索要回扣,不给就终止合作。

这家客户的业务占当时乐其总销售额的 60%,如果黄峥拒绝的话,乐其的半壁江山就垮了。

他苦恼地向丁磊吐槽,丁磊说:要不要我帮你打抱不平?黄峥想了想,说还是算了,我自己处理吧。

最后他坚决拒绝了客户的要求,咬着牙承受了 60% 的营业额损失。

不过黄峥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后来他对此表态:

" 刚创业,如果做了这件事,就没法规模化了。在那种情况下你都不行贿,大家都会意识到你来真的,会帮你省掉很多后续成本。这就像打了一场仗,一定程度维持了多年的稳定。"

而正是秉持这样的诚信本分,乐其成立三年后,才能发展成淘宝的 " 金牌淘拍档 ",团队增长到 100 多人,年销售额过亿,利润超过千万。

再说说各司其职。

在黄峥看来,你是什么人,在什么位置上,就该做什么样的事。

"CEO 首先要找到一条雪程很长的坡道,然后在雪球从雪道上滚下来时,看雪道上有没有大的障碍物。

如果有就把它挪开,雪球滚起来的时候,尽量少干预雪球本身。"

所以黄峥从不碰任何具体的执行,他定好战略,高管主动请命执行,黄峥会给很大的资源空间,但代价就是要么做大,要么离职。

而对于普通员工,黄峥也认为他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多想想能为拼多多做些什么。

以前互联网公司 996 加班文化盛行,而拼多多更是其中的典型。

在拼多多上市第二天晚上,黄峥开了 2 小时全体员工会。2000 多名员工进场规定不带笔,手机不能录音,问题写到纸上带进去。

开场第一个问题就是:" 上市了会有双休吗?"

黄峥果断回答:" 没有。"

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诟病。

而去年拼多多发起社区团购城市争夺战时,一名新疆员工的加班猝死,更是将拼多多的加班文化推向了风口浪尖。

某种程度上,黄峥的这种管理方式使得拼多多变成一家执行力很强、效率很高的公司。但对员工来说,有时候又太过不近人情,不留一点余地。

这可能也是黄峥对人性需求常识的一种理解:

只要给出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留下来并接受这种文化的人,才是最适合的人。

创业和投资是相通的:

好的生意,好的合伙人,合适的价格

巴菲特除了让黄峥认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他的投资理念也对黄峥影响深远。

在黄峥创业之后,他越发觉得投资和创业有很大相似之处。

首先,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 part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和合伙人。

这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

因为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狂奔要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但像投资中复利的连续回报也是很厉害的。

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

所以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像投资一样,选择比努力重要。

黄峥在谷歌工作后也有这种感触:

"Google 的‘不作恶’深入到了基因,把使命、价值观放在了利润之前,而利润只是随着做正确的事带来的副产品。"

这样看来,黄峥关于电商代运营和游戏的创业,本质上是选错了生意,最后才没有做大。

另一方面要挑好的合伙人。

在投资时,要把创始人和 CEO 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看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做事。

创业也是如此,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合伙人,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一大关键。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某次和 MBA 同学的对话中,问台下的同学一个问题:

" 如果你把你的每一个同学当做一个公司,然后你要把自己当前所有的钱投给 " 他 ",占 5%,你会选哪一个?

往往你不会选最聪明的或是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你会选最可信赖的。"

这个比喻对于创业选合伙人来说尤为恰当,往往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

反观黄峥的高管团队,我们能看到稳定和默契。陈磊、阿布这些人,从黄峥 2007 年第一次创业时就陪伴其左右,一路披荆斩棘,方才造就今日的拼多多。

其次,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不是好价钱。

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意识到,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

段永平前段时间抄底腾讯,也是基于这个投资理念。

同样,从创业来看,一个好的公司应该花力气去解决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

另外,投资中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判断点,是看这个交易损失是否整体可以承受。

从创业的角度看,就是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

虽然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你又要用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最后你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赢。

关于这一点,黄峥在第一次创业做 3C 电商时,就遇到这样的选择。

2007 年,黄峥从谷歌出来创立欧酷网时,发展三年就把欧酷做成手机和电子教育品类排名前三的电商网站,年营收 6000 多万。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但令黄峥扼腕叹息的是,京东此时已经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老大。

黄峥和刘强东见过两次,知道此人的能力,他觉得自己在这行干不过老刘,还不如主动放弃。

2016 年在接受《新经济 100 人》李志刚采访时,黄峥这样解释:

" 如果我不能赢得战争,我就不应该打。某种程度上讲,我跟他是两代人,我需要用自己的身家性命跟他拼吗?没必要。"

所以后来,黄峥把欧酷网卖给了前谷歌中国同事、跨境电商兰亭集势创始人郭去疾,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创业。

最后,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生意的护城河。

他教会了黄峥一个道理:

" 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我们得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费用。

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 " 资产 "。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可能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非常可恶,往往对公司还有负作用。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这样才能创造更大成就

拼多多 2018 年登陆纳斯达克时,发生了一件小事。

公司本可以提升 20% 的发行价,但黄峥坚持定价在 19 美元。

对此,黄峥日后给出了解释:

" 投资人在下单的时候,肯定不希望提价,来日方长,有钱大家赚,现在要把每一份利都吃光,也不太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黄峥天生不爱钱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金钱观?

这又要追溯到他中学时期的经历。

黄峥中学就读的杭外是一所贵族学校,每届招收 160 人,只出不进。

在这段读书期间,黄峥发现:" 大部分富二代,特别是官二代是非常优秀的。"

所以跟他们的相处,让黄峥小小年纪就悟出了 8 个字: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后来谷歌上市后,黄峥凭着手里的期权,27 岁就变成了千万富翁。

他的很多同事也因此实现财富自由,很多人瞬间迷失了自己。

" 有了太多的钱,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他们就这样林林总总耽误了好些年,耽误了最有可能做出更杰出成就的时光。" 黄峥后来感叹道。

所以在其他人还在迷失时,黄峥股权还兑换完,就辞职开始了创业。

我们知道,拼多多是黄峥的第 4 次创业,如果仅仅是为了钱,他前 3 次创业的收益就足以让他挥霍一生。

所以赚钱肯定不是黄峥再次创业的主要目的。如果赚钱不是,那会是什么呢?

后来黄峥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 一是我还喜欢当前的事和团队,我很喜欢深度地和一帮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披荆斩棘,创造一些东西;

二是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成就感更强的事。"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金钱观,黄峥才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英雄往往所见略同,被黄峥推崇的巴菲特也有着相同的金钱观。

黄峥在他的公众号写过:

" 巴菲特之所以让人敬佩,主要在于他除了能把资本的游戏玩到极致,更加清楚钱不是目的。

他一方面享受着资本游戏的快乐,另一方面把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尔盖茨基金会,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看到这,你就不难理解,黄峥为什么会拿出上千亿成立繁星公益基金会了。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这句话除了被黄峥和巴菲特奉为圣经,其实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如此。

只有把钱当成工具,你才不会被金钱操控,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错位竞争

通过创造局部优势,进而赢得整个战役

黄峥曾坦言,他在上学时就悟出了一个道理:

" 平凡人要想成就不凡事,就要学习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创造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田忌赛马本质上是一种错位竞争,在某个点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打击对方的薄弱之处,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黄峥为什么会有这种觉悟呢?这还要从杭州外国语学校说起。

相比于其他非富即贵,素质又全面的同学,黄峥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被杭外录取,是因为自己在奥数方面创造了局部优势,进而才能跟这些人在一个平台共同成长,直至后来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混合班。

学习计算机后,黄峥又继续创造自己在计算机领域的局部优势,才能结识丁磊,进而收获段永平和巴菲特的友谊。

在这个时候,他的人脉成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本来整体资源比他好的同龄人。

无独有偶,后来创业时,黄峥更是将错位竞争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创业做电商时,黄峥之所以选择从手机和电子产品切入,是想避开当时如日中天的淘宝。毕竟那时,淘宝在服装、鞋包等日常用品领域已经是行业第一。

但无奈黄峥切入的这个细分领域也存在着一条巨鳄,那就是京东。黄峥自知无力和刘强东对抗,便黯然退出。

2014 年下半年,黄峥在家养病时发现一个现象:

人们一天花在移动社交 APP 上的时间占到了手机使用时间的 40%,但由此达成的电商销售额,还不到电商销售总额的 1%。

黄峥敏锐地察觉到:社交场景大有可为,而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却忽略了这块处女地。

所以黄峥 2015 年就发起了项目 " 拼好货 ",对这个场景进行测试。没想到效果惊人,两个月后,拼好货日订单便超过了 20 万单。

随后,黄峥就正式成立了拼多多,才有了今日能与阿里并肩的电商巨头。

后来接受《财经》记者宋玮采访时,黄峥也就错位竞争给出了回应:

" 我们与淘宝是错位竞争,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错位才会长得更快,所以不存在打掉淘宝多少订单。

正如 Facebook 长大,Google 会打 Facebook,但长期来看两者是并存的,Facebook 快速长大也并没有影响 Google 的成长,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

看到这里,我们能从黄峥的 " 田忌赛马论 " 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

那么可以集中自己的时间和优势,先在某个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或是考上名牌大学,或是成为销售冠军,或是成为技术大拿,亦或是成为自媒体大 V……

这样你就有可能链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助推自己的人生走向光明。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创业者,想要突破巨头的封锁。

那么可以集中自己的资金和人力,找到被巨头忽略的消费场景或消费需求,单点突破,快速做到细分领域的第一。

这样你就有可能在行业立足,甚至成为另一个巨头。

来源:插座APP 邱处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