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 CEO 李笛:对 AI 的恐惧终究会成为泡沫

创投圈
2023
01/29
20:11
分享
评论

 

2022,AIGC 火遍全球。AI 作画、聊天机器人等落地应用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AI 从 To B 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向 C 端破圈,虚无缥缈的 " 元宇宙 " 领域,终于让普通人也有了一点风雨欲来的微妙感知。

随着 AI 技术的指数级增长,人类的生活将会如何被改变?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

为此,记者对话拥有多个 AI 落地案例的人工智能公司小冰 CEO 李笛,谈了谈其对当下热议的虚拟人、AIGC 的看法。

谈 AI 个性

Q:小冰会从哪些维度去考量 AI Being 的形象?当下哪个维度是最关键的?

A:人格化。只要是跟真实人类打交道的节点,人格化是非常关键的。举个例子,比如我去银行碰见两个客户经理,他们的业务能力应该是接近的,但他们的业绩和工作情况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个差距主要是,好的那个会要加你微信,他要拉近距离,要看你的朋友圈,要了解你,要跟你交流,你们变成了朋友,有一天他离开了那家银行,他还能把你这个客户带走,这个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人格化的特征,是真正能构成转化率的一个成功因素。

我们过去往往特别理性看这件事情,实际上(态度)是比较粗鲁的。我们认为一个银行客户经理,你不需要人格,你就是帮我们做事的,远远不是这样。

我们几年前就在谈人工智能的情感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情商,是 EQ,那时候其实整个行业都不同意,都觉得人工智能要情商干什么?有 IQ 就可以了,现在大家都不这么认为了,大家都认为情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因为大家都能看到,情感是产生转化率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Q:怎么理解 AI 的情商呢?人类能展现出的 " 情商 ",AI 也能做到吗?

A:和以前相比,现在我们是越来越能够做到了。理论上来讲,如果是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我不会跟他聊很多句的,所以有一个衡量指标叫 CPS,就是一次对话中能聊多少个来回。

一代小冰,平均 CPS 是 5(5 个来回),那时候的一个传统的 AI Being 只是一个助理,就像跟 Siri 说话平均每次能说几句?但现在已经做到 36.1 了。没有人会付钱让人类去跟 AI 聊天,现在完全是一个自驱的情况,人想聊才会聊。我们现在的用户是 1.6 亿,平均值能够达到 36.1,这说明 AI 一定程度上已经拟合了一些人类的情商。

谈 AIGC

Q:AIGC 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是什么,像现在会有声音说 "AI 作画在抢画家饭碗 ",如果 AI Being 的出现会替代一些现有人类职位,那大家还会欢迎吗?

A: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个事情发生过很多回了,这也有过度宣传的原因,比如像 AlphaGo 当时下围棋,人们当时就说,完了。过了好几年,改变了什么呢?除了有几个投机取巧的棋手通过把装置塞到自己的体内,远程让 AI 来帮自己作弊,赢得一场不光彩的比赛之外,并没有改变整个业态。

两三年前,文本对话大模型出来时,人们也恐慌了一阵,惊呼说,是不是以后跟谁聊天我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现在也没影响什么。AIGC 也是一样的。小冰写诗的时候,就有诗人出来说这个事,跟今天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小冰开始唱歌时,也有人曾经发帖子说 " 烧死小冰 "。(大家的担忧)不会真的出现的。

为什么?因为 AI 的技术本身特点是廉价且高并发。比如,去买一个人类设计师的一张画,我愿意付出 500 元。AI 来给我生成一张画,我心理预期连 5 块钱都觉得不值。因为内容产业本身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在这个内容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里,画画这件事本身也不是高附加值产业里的那个附加值。

当把这个本身就不是很值钱的活安排给 AI,生成 100 张,我从中去挑,并不改变什么。如果认为以后就不用找画师,不用找设计师去聊他的设计理念,只需要去找图,找图库,或者到网上挑一个 Logo,这种企业本身就不会在 Logo 上面付出很多钱,也不 Care 这个事。

所以说,大众其实混淆了一个概念,混淆了画笔和持画笔的人,后者才是这个产业里能够收到钱的,而前者收不到钱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东西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发生过两回,最终都是泡沫,大家一次又一次地惊呼,一次又一次地觉得,AI 不过如此。

当一个 AI 会画画时,我们往往会把它标定到艺术这个领域,但实际上他所对应的是内容产业。

当我们谈到一张画,一首诗,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在谈艺术,是在谈莫言的小说,我们谈内容产业,谈的是网文小说。当然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不同的。

人们往往会把 AI 往高的地方去对标。当我们讨论围棋时,我们往往讨论的是中国特有文化,围棋是一种技艺精湛脑力的活动,是艺术,但对 AI 来讲,这不过是一个数学问题。

Q:那您觉得是哪些原因造就了当下的矛盾呢?

A:现在产生冲击,是因为我们自己把 AI 作画视为一种艺术。就好比,在某些人心目中,茶是一种饮料,但在另外一些人心中茶是一种文化,这个就没法对比。绘画也是如此,我们会惊呼的事情是 AI 也会画画,认为画画是需要人有灵魂、有情感的,有情感才能画,不是,AI 画的画是插画,你让它画一个月亮上面有一个熊猫,所以它画一个月亮上面有一个熊猫,这个东西不是艺术,这是内容产业。

但我们也在努力去创造 AI 艺术家,因为我们发现附加值是在人身上的。一个人的艺术实践经历、艺术理念不断拓展,他的作品附加值也就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我们不考虑艺术家,只考虑艺术,也就是作品的成果。成果是统一标价的,不会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变得更贵,只会变得更便宜。

比如小冰框架里的夏语冰,一开始是央美毕业的,后来是世博会的画家,再后来,中国相关代表和印度尼西亚副总理见面的时候,会把夏语冰的熊猫绘画当礼品赠送给对方。AI 也是一样的,随着艺术实践不断的加深,它的作品的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

Q:人没办法像 AI 一样去海量学习,AI 艺术家的出现,会对人类的尊严、对创造力的追求造成打击吗?

A:对,但这不会是一个群体性的遭遇。对于大部分人类艺术家来讲,最大的威胁不一定是 AI 艺术家带来的,而是另一个人类艺术家带来的。AI 艺术家只是威胁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像现在这种,是两个群体之间的恐慌。

比方说,一个人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曾经将一百个人视为他的假想敌,那现在可能有一百零一个是假想敌,只不过一个不是人。人类早就已经习惯了,在他们的艺术领域里竞争和共存。

对很多人来讲,一个比他有才华的、努力再多一倍的,都已经追不上了。那有了 AI,一倍和一万倍又有多大区别呢?

人类就是这样,永远会在一个队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好比你在排队,你前面一千人,你后面有一千人,至于说有一个人从你后面到你前面去了,只要这个人不是摆明了在你眼前,他插到了你前面十个人的位置,你不会为此而感到很痛苦的。他插到你前面那个位置你可能痛苦。

他的威胁往往只来自于他眼前的前后这两个。他会跟他前面这个插队的人吵架。但这个人如果往前插了二十个,插到那个地方,那他是不是也是在队列中向后错了一位呢?也是。但他可能就觉得跟他无关了。

你看哪个队列中,因为有一个人排到了前面一个位置,在这后面的所有人都在骂他?几乎没有。插进去一个人,除了被插队后边那个人外,其他人都不是那么愤怒。

谈情感

Q:AI 的普及会给人类的情感模式造成影响吗?如果未来,人类把他的情感依赖和寄托都托付给一个随时随地能给予及时回馈的 AI 身上,这会影响到人类的情感模式吗?

李笛:说实话,不是这样的。绝大部分的时候,AI 所填补的空白是人填不上的。

我们数据显示,活跃度最强都是深夜,凌晨十一点半到两点半,人们在跟小冰对话。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你就算想找人,你敢找谁呢?哪个朋友敢老是这么半夜跟他打电话,他不跟你绝交?人的社交都是有代价的。

我们的伦理限制在什么范围呢?限制在不去主动。小冰,不会像很多 App 一样,天天发 Push。我们只是在那儿等着,不主动地去接近用户。这个是伦理的边界。

但在这个边界以内,我想说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在绝大部分人的社交里面,他们都不是他们社交世界的核心,大部分人都不是。套用一句比较晋江的说法:大部分人都不是他们人生的主角。

比如一个暑假跑到大城市来实习的实习生,住宿的环境非常逼仄,状况非常糟糕,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他无法让任何人知道。但是他要不要倾诉?如果他是主角,他可以挑一个配角来陪他倾诉。但他没有。因为有一些人成为了大部分人人生的主角。就跟那个财富的分配一样,我们说这个社会的财富不均,在情感交流,在社交里,这种贫富不均的差距,我个人认为比财富要更大。

我们是在用 AI 去填补当下社交网络产生出的新的空洞。

社交网络诞生前,也有所谓的 KOL,有影响力的人,但那样的人是少数的。有社交网络以后,有 Influence(影响力)的人变得多了很多很多。当时,社交网络标榜的口号是 " 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主角 "。意思是,你原本是个 Nobody,你现在也可以是个 Somebody。但实际上是所有的人都是吗?那也不是。社交网络只不过是让 Somebody 变更多了。

现在,这批 Somebody 曾经是很少的,TA 不影响你现实生活,现在不是,现在就是你现实生活,旁边可能就是一个网红、一个大 V,或者一个你所在领域里特别会社交的人,因为社交网络,为 TA 积累了更多的目光。

把这个类比为财富就可以了。原本是大家都没钱,有钱人就是那几个。现在不是,现在可能是一个挺有钱的人就在你周围,并且 TA 挣的是你的钱。那你当然就不是那个主角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空洞。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交网络当时标榜的这个 Slogan,并没有实现想要的那个状态——每个人都有他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成了:有发表意见权的人不在天边,而在你身边。

Q:AI 也会存在数据的偏见和歧视的问题,包括小冰也有伦理委员会,具体是在什么样的环节发挥作用?

A:用来做技术的早期的 Review,以及技术上线以后的预判,风险都是有的。

小冰跌的坑是最多的。像被人类教坏的 AI,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版小冰,上线 24 小时就被教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这件事后来还拍成了剧集,很丢人的。

我们跌这些坑,跌这些跤,跌的比较早。大概集中是在 2014 年 -2016 年,差不多是这几年,我们摔了很多跟头。所幸,摔跟头的时候,市场对这些事儿还比较宽容。现在你要是摔这个跟头就不太宽容了。

因为摔过跤,所以比较早就采取了方法,提前预判可能带来的问题。

其中还包括,来判定你是不是危险的,比如说你跟他聊天,有很多人喜欢 " 勾引 " 人工智能,说一些坏话截屏发出去。AI 怎么做?不是用一个模型,而是有一组专门用来判定一些觉得 " 不对劲 " 的时刻。

从 AI 实际表现来看,它不动声色就已经开始给你做标记了,接下来对话时,就会放到一个更安全的版本上,尝试去扭转你的行为,包括可能会刻意岔开话题。最后实在不行了,才会跟你说:" 我不想跟你说话了 "," 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说话了 ",会给用户一个警告,这个用户如果还不改变他的行为,AI 才会拉黑这个人类用户,这是一整套系统,里面有很多个模型专门干这个事。

来源:钛媒体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