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看监管细则:P2P已死,缓期18个月执行金融

砍柴网 / 朱飞 / 2015-12-30 23:42
众所周知,P2P的获客成本已经非常之高,高到每获取一个投资用户需要花费数百元。但是,P2P投资是一个低频次的行为,而且考虑到P2P理财在用户资产配置中的劣势地位,平台要...

昨天今日,在网络借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一天、点赞的人们渐趋冷静之后,不少从业者回看细节,恍然一惊:P2P可能已死,只不过缓期18个月执行罢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先总结下这份监管细则“狠”在哪里。抛开那些形式上的道道,在朱飞看来,真正能难为到从业者的只有以下几点:

1、只能做信息中介,只收服务费,不得赚利差。不得提供增信服务(担保、承诺保本保息等),不得设立资金池。

2、找银行做资金存管,且只能是银行。什么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与银行联合存管,都靠边站。

3、严格执行单业经营,只做点对点借贷撮合业务。不要玩众筹、金融资产代销等,更不要想做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金服)平台。

其它的诸如公司名称加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做好信息披露并上传中央数据库,对投资人做好风险评估与分级,等等,都是“小儿科”,增加点麻烦而已,比较容易就完成。

下面,朱飞(微信号xjrclub)就来试着谈谈上述三点难处到底难在哪,有多难。

一、比“信息中介”还信息中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e租宝之前,业界对P2P还有信息中介vs信用中介之争,还有明眼人看到P2P平台如果只做信息中介的鸡肋性,还在幻想着监管层给P2P平台一个“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的名分,如今监管细则不提牌照,不设资金准入门槛,直接把P2P平台钉在了信息中介。

更奇葩的是,监管机构对这个“信息中介”的要求比一般的信息中介更严更苛刻。譬如不得提供增信服务这一条,要求不得担保,不得承诺收益保障,也不准引导性宣传。殊不知,传统卖房的中介还要帮客户吹嘘一番房子如何如何通透周边配置如何如何完善呢?

按此执行,P2P平台都可以把网站中引以为傲的“风控手段”一页删除了,今后的项目信息披露要么照单全收借款方的书面叙述,要么干脆把平台改成社交金融的模式——采用58赶集的二手市场那样的模式,由借款人自己发融资信息,投资人自己点击查看,决定是否投资。反正,规定说了,出了问题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概不负责。

二、棒打鸳鸯强拉银行入局

在监管层要求银行介入P2P网贷的资金存管前,P2P网贷平台和普遍比它们起步更早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达成了很好的合作默契,由后者提供资金托管和划拨服务。可是监管层认为第三方支付太屌丝不堪大用,非得把这活揽给银行。如此考虑,安全之名下,难免不引发“银行吸储被截留,给它们弄点补偿”的私心(或称利益博弈)。

实际上,互联网支付与P2P平台同属互联网金融范畴,除支付宝、财付通等少量成功个案外,三百多家支付公司的日子在P2P大肆兴起前已经很不好过。P2P堪称一阵东风,有吹绿第三方支付之势。好了,这一刀切终结了一切。有趣的是,大型银行对P2P资金托管并不感冒。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显示,迄今真正实现银行资金托管的平台仅有一家,其它都还在接洽或喊口号层面。某些银行系P2P平台,自家的资金存管甚至委身于其它银行。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那么为什么银行不是一个好选择呢?无他,单银行存管费用太贵就够了。PPmoney董事长陈宝国曾说过,银行存管的费用或高达平台成交额的1%。另一家广州P2P平台负责人表示,除了手续费,银行还要求一次性收取3000万的保证金,这部分资金必须无息放在银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平台的资金压力。其实除了成本高企之外,朱飞还想指出的是,银行的服务响应的确不敢恭维,执行起来恐怕免不了怨声载道。

三、“羊毛出在猪身上”想法落空

互联网创业有一条定律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简单说公司可以不考主业赚钱,主业只是形成入口。电商平台的发展也印证了差不多的道理,单品类垂直电商太难生存,只有大而全才能分摊成本,进而盈利。P2P平台们也这么想,所以诞生了很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金服),一站式理财平台、理财超市等等。

众所周知,P2P的获客成本已经非常之高,高到每获取一个投资用户需要花费数百元。但是,P2P投资是一个低频次的行为,而且考虑到P2P理财在用户资产配置中的劣势地位,平台要想单靠P2P借贷来活跃用户、赚取最大价值,实在是不可能。所以,横向扩充品类,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是再自然不过的路子。

然而,对不起,细则不允许你这么干。你是P2P的信息中介就好好做P2P的信息中介,不要想做基金代销或众筹,哪怕这些也可以是中介机构的业务范畴。这是一个很多专家学者在此起彼伏的互联网金融研讨会上都表示过担忧的话题:分业监管可能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机制和步伐,从而阻碍创新。

以上三点,每一点如果执行起来,都如同卸掉P2P网贷这种业态的一大臂膀(优势)。三者一起施行,则P2P这个引人趋之若鹜的行业,其红利将被严重榨干,干到无利可图。如此一来不难预料,行业去P2P的势头将进一步加速,因为市场容不下几千家“58赶集”。从这个层面讲,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的“P2P已死,缓期18个月执行”丝毫不为过。“削足适履”的P2P平台们,要重新估量下前路之艰辛了。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