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豌豆荚:“小而美”的期中考成果如何?专栏

/ 土妖 / 2016-12-14 19:45
豌豆荚能否继续有理想有情怀地交出漂亮的答卷,挑战才刚刚开始。

111

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早已成为巨头间的较量,势单力孤的“小而美”公司最终只能变成大佬拼图中的一块。半年前,有情怀、坚持初心的豌豆荚拗不过大势,被阿里巴巴所收购。虽然并不意外,但业界不乏嘘唏之声,认为“小而美”的豌豆荚在互联网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沦落了。

如今,豌豆荚“出嫁”阿里已达半年,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结果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被“束之高阁”,反而是豌豆荚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日子过得不仅滋润,还有声有色。这真的是如王俊煜所说“这不是终点”。

与阿里联姻,豌豆荚背靠大树逆风飞扬

确实,豌豆荚在国内移动应用分发市场里,算得上是一股真正的清流。早在几年前,豌豆荚的估值就飙升到了10亿美元,也是李开复创新工场旗下所孵化的最得意的“门生”。但随着百度19亿美元高价拿下91助手,腾讯依靠自家的微信等移动端入口强推应用宝后,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画风”陡变。规则改变了,产品再美好也需要给体量和规模让路,“抱大腿”是一个必然且无奈的选择。

今年7月,王俊煜在豌豆荚被收购时撂下了一句话,移动应用分发行业处在碎片化竞争状态,迫切需要产品、渠道、品牌等多方面优势的整合。他还承诺,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半年过后,豌豆荚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上的不俗表现,让这句话得到了印证。数据机构QuestMobile在2016年12月发布的应用商店发展报告显示,阿里收购豌豆荚后,“豌豆荚+PP助手”的双核心协同的分发策略初见成效,也让阿里系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赶上360手机助手,形成了与百度系、腾讯系并驾齐驱的“三国杀”的竞争格局。特别是豌豆荚依托于阿里移动的移动产品矩阵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优势,不仅用户规模增长显著,同时还实现了在其他多个核心指标上的逆势增长。

QuestMobile提供的2016年10月各应用平台分发数据显示,阿里系的豌豆荚和PP助手APP分发质量更高,安装率平均超过87%,相比,百度手机助手为79.7%,应用宝则只有79.5%。此外,在APP应用分发的精准度上,豌豆荚平台上的应用类型下载量TOP 20名单与用户兴趣标签类别也保持了一致,即所需即所得,既体现了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又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与同类产品拉开了距离。

对一家移动应用分发平台来说,分发规模是基础,但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个性化推荐、精准分发能力,直接决定了垂直APP应用的安装率和转化率,表现好的平台很容易吸引到更多APP应用的独家入驻和青睐,最终形成马太效应。

QuestMobile针对10月份垂直APP应用下载转化数据进行了对比,涵盖了热门手机游戏全民超神及天天爱消除、在线视频APP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综合电商APP天猫和手机京东、金融理财APP京东金融和蚂蚁聚宝、网络音乐APP酷狗音乐和全民K歌、综合资讯APP腾讯新闻和今日头条、直播APP虎牙和斗鱼等各个类目,对比结果发现,豌豆荚的新安装转化率几乎都处于TOP1位置上,360手机助手和百度手机助手仅仅是在某些类别上占据一定优势。

阿里赋能,豌豆荚应用发现和内容挖掘能力被放大

就像半年前阿里收购豌豆荚时,俞永福说过,移动应用商店与阿里的文化娱乐产品能形成产品矩阵,又与PP助手、UC、高德地图、神马搜索等可以协同作战,一方面可以提升豌豆荚的分发能力,同时又能基于阿里移动端的交易、娱乐、搜索、微博等数据,探索更个性化、精准度更高的应用分发模式。这既是未来移动应用商店升级发展的方向,又能帮阿里在应用分发领域提升行业地位。“确切的讲,这是一场双方对未来战略方向达成共识后的合体,也让彼此进入一个为未来而激动的时代。”

其实,在应用发现和应用内容挖掘能力上,豌豆荚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情怀和调性,业界知名度很高的“豌豆荚设计奖”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豌豆荚专门为优质APP应用提供分发支持,剔除掉了用户量、品牌和商业利益的纠缠,只关心优秀的应用设计,这让豌豆荚与已有的应用分发平台形成了品牌区隔,建立了帮助用户发现高品质应用和游戏的形象,也争取到了精品手游皇室战争、精品应用 VSCO、纪念碑谷等在华首发的独家运作权。

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淖中,应用发现能力和应用内搜索的机制成了豌豆荚的优势,也是其深受用户喜爱的原因。投入阿里移动的大怀抱后,豌豆荚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过去,豌豆荚只是一个独立的应用分发平台,即使有好的应用发现、内容挖掘机制,但苦于没有全景覆盖的数据和更多的内容,因此无法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与阿里联姻后,不仅能获得购物消费、娱乐、搜索、资讯等更丰富、更多维的数据,更能依托阿里在大数据算法上的优势,进行算法上的迭代和升级,准确地洞察到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理位置、行为场景上下载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阿里大文娱的影视、文学等内容可以协同,从而将精品化内容分发给用户。

随着移动应用分发市场进入“下半场”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粗放式、野蛮式、过度商业化的应用分发模式必然会走下坡路,而精品化、个性化的内容发现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同质化的胶着竞争格局有望改变。这其中会有两大需求特征,一是用户需求变化,TOP200的头部应用过去占了55%-60%的流量份额,未来头部APP稳定后,中长尾中的高品质、个性化应用的需求比重会增加;二是应用内搜索或内容发现模式将取代传统分发方式,个性化推荐、精准分发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阿里收购豌豆荚恰逢其时,赶上了这个拐点,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通过阿里“赋能”,豌豆荚建立了更细粒度的用户标签,能全景式分析用户的购买、阅读、下载等数据,比如一个用户频繁阅读母婴类文章,淘宝搜索母婴产品,就能发现需求并定向推荐母婴相关的APP。正是有了这样的数据支持和洞察能力,豌豆荚在个性化推荐资源位上APP的分发量提升了约60%-200%,分发精准度高达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且为了激活更多高品质的中长尾应用,豌豆荚面向开发者推出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更多样的合作模式。当前,应用分发行业碎片化特征明显,第三方应用商店、浏览器、搜索等都具备分发的能力,但碎片化导致开发者进行APP推广时,经常需要对接多个平台,效率极低。就此,豌豆荚通过与PP助手、神马搜索、UC应用商店等进行广告系统对接,让开发者可在同一个系统内投放多个分发渠道。除商业推广外,豌豆荚还专门推出了免费合作模式“福利专区”和“疯狂应用城”,每天推送话费、流量和现金优惠等福利,开发者只需提供4万份以上的福利,即可申请推广机会,这既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推广门槛,也显著增强了应用商店的用户体验。

阿里收购豌豆荚,对双方都是最好选择

并入阿里半年过后复盘豌豆荚发现,当初人们担心豌豆荚会“消失”是多虑了。当时外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大多数的收购事件,最终很难实现预期效果。无论是全球范围内的谷歌、Facebook、微软、IBM等每年数百桩的交易,还是国内频频上演的优酷与土豆、58同城与赶集、大众点评与美团、滴滴与优步等并购事件,被收购方品牌遭弱化或团队受清洗的例子比比皆是,结果收购就成了变味的“消灭对手”的运动。

虽然历史上有些并购很残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豌豆荚与阿里间的磨合相对平稳,并未出现员工动荡或业务方向调整的现象,豌豆荚的品牌不仅得以保留,还成为阿里在移动应用分发领域的核心品牌。就连豌豆荚一直所保持的初心和情怀也继承了下来,“美”的调性依然未改。更值得一提的是,豌豆荚早期就开始探索的应用发现和内容挖掘的业务方向也将会重点发展。这确实非常难得,也算得上是极少见的收购成功的经典案例。

本质上讲,还是因为豌豆荚与阿里情投意合,彼此业务互补。一方面阿里移动端布局需要全新流量及应用分发入口的加持。彼时,百度、腾讯已成功卡位,对阿里来说,可选择和腾挪的空间并不大,从品牌、市场占有率、技术来说,豌豆荚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对豌豆荚来说,商业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仅仅是单一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继续独立运作的话,在被巨头扶持应用市场夹缝中,未来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受限,容易丧失更多的机会。反而背靠阿里这棵大树后,理想和情怀能得以延续,豌豆荚也可以去做更多有想象力的事情。

在收购事件迭出的市场环境下,也庆幸是阿里收购了豌豆荚,而不是其他企业,由此既避免了一个优秀应用分发平台的陨落,又给了豌豆荚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舞台。不过话说回来,半年回顾只算得上是应用分发行业的“期中考”,豌豆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移动应用分发领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豌豆荚能否继续有理想有情怀地交出漂亮的答卷,挑战才刚刚开始。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