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之初的 4 张桌子到如今的火锅集团,海底捞在餐饮路上已经走了 26 年。
1994 年,自四川简阳以 8000 元资金起步,张勇带领 3 位追随者把海底捞从 4 张桌子发展成为今天拥有 768 家直销门店的大型火锅连锁集团,并将火锅店开到了新加坡、越南、韩国、日本、英国等地,拥有超过 5473 万会员和 10 万名员工。
海底捞的高光时刻当属 2018 年,这一年,张勇在港交所敲响了财富的钟声。据《福布斯亚洲》发布的 2019 年新加坡 50 大富豪榜显示,在上市一年后,张勇以 138 亿美元身家 ( 约合 987 亿元人民币 ) ,问鼎新一届新加坡首富。事实上,早在 2017 年,张勇已在新加坡购买别墅,随着 2018 年的招股书披露,更是证实了张勇夫妇均为新加坡国籍。
今年以来,海底捞因涨价、消费者吃出塑料、筷子被检出大肠杆菌等事件屡登新闻热搜,而创始团队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系列套现行为。今年 5 月,张勇创始团队通过减持套现 15.6 亿港元,而在此 3 个月前,海底捞刚从银行贷款 21 亿元人民币救急。
一方面从中国的银行贷款,拯救疫情下的海底捞,另一方面却套现保全家族财产。张勇的系列操作不禁让人质疑,老板在股市套现把利润抽走了,企业损失却靠银行挽救?
海底捞火锅门店 中新经纬 闫淑鑫 摄
张勇团队套现 15.6 亿背后
在创始团队套现前几天,张勇已透露了退休计划。他在 4 月 27 日通过公司内部邮件宣布,自己将在 10 至 15 年内退休。他说," 凡事欲则立,早谋划会显得更从容些。"
随后,张勇团队便开始了减持套现。5 月 7 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下称海底捞 ) 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 SP NP Ltd。及 LHY NP Ltd。拟以每股 33.2 港元的价格配售 4700 万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 0.89%,两位股东分别套现价值约 7.8 亿港元。该配售计划将于 2020 年 5 月 11 日上午 9 时完成。
公告显示,配售完成后,海底捞控股股东仍为张勇、ZY NP Ltd.、舒萍、SP NP Ltd。及 NP United Holding Ltd.。其中,张勇及舒萍共同持股约 57.23%;NP United Holding Ltd。持股 34%。
海底捞完成股东配售现有股份 来源:海底捞公告
据海底捞年报资料显示,SP NP Ltd。以及 LHY NP Ltd。为海底捞创始人团队的各自持股通道。其中,SP NP Ltd。为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公司,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夫人舒萍拥有该公司全部股份收益,而 LHY NP Ltd。为另一家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公司,海底捞 " 二号人物 " 施永宏李海燕夫妇拥有该公司全部股份收益。
也就是说,张勇带领曾经的 3 位创业追随者在此次减持中可获得 15.6 亿港元的收益。控股股东减持一般在市场被解读为利空。当前,海底捞市值为 1889 亿港元,每股报价 35.65 港元。
上市不到两年,张勇团队为何急匆匆的忙于套现呢?对于此次套现的原因,海底捞负责人回复媒体称,股东个人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有一些资金上的计划和安排。包括今年 1 月 21 日,张勇在成都与简阳市签署协议,个人将向家乡捐赠 1 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升家乡医疗机构的基础医疗设施,希望助力于提高简阳市百姓的医疗服务保障。资金将在下半年全部到位,同时还有一些公益项目在筹划之中。
同时,该负责人称,股东配售对增加海底捞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并称股东配售的总量小,不代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更不是对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公司经营不受任何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套现使用的是家族信托基金的名义,而这一财产保护方式备受富豪们的青睐。
最为典型的案例要数新闻集团的媒体大亨默多克和邓文迪的离婚案。默多克早前为结束与第二任妻子安娜的婚姻,支付了高达 17 亿美元的分手费。于是,当默多克再度与邓文迪步入婚姻时,他通过设立信托的方式成功隔离了家族和他的媒体帝国,并详尽约定了家族基金所持有股份的投票权和收益权继承规则。随着第三段婚姻走向破裂,邓文迪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仅获得了两三处房产的所有权,她的两个子女在未来也得不到家族公司的投票权。
随着亚洲财富新贵的兴起,在财富规划方面,亚洲首富李嘉诚、龙湖地产掌门吴亚军、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家族等也都瞄准了家族信托这种资产隔离和资产保护方式。其中,龙湖地产的创始人吴亚军与蔡奎夫妇在 2012 年的离婚事件中,由于两人所拥有股份均由家族信托持有,离婚不涉及股权分割问题,且离婚后的吴亚军与蔡奎仍承诺两人将保持一致行动,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造成影响,公司经营与股价也没有受到影响。
根据 2019 年亚非银行发布的《2019 年全球财富迁移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富豪里有 10.8 万富豪选择移民其他国家,其中的 13.9% 来自中国大陆,中国移民海外富豪人数荣登全球排名第一。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宇浩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所谓家族信托,是指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富的一种财产管理方式。
张宇浩指出,从法律角度看,家族信托保护财产有两点好处,一是家族信托下的受益份额、资产配置不用向社会公开。二是资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信托权益的分配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遗产税等税务问题以及委托人婚姻变化带来的风险。
" 即使今后海底捞的企业经营者出现婚姻变动,也不会影响到海底捞的经营和股价,信托资产将继续按照约定的方式向信托受益人履行。这也能有效地实现保护家族财产及提高抗风险能力。" 张宇浩称。
海底捞 " 补血 "21 亿后再扩张
在张勇团队套现前 3 个月,海底捞刚从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贷款 21 亿元人民币。
今年 2 月,疫情之下的餐饮企业备受重创。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在 2 月初曾表示 " 账上现金流扛不过 3 个月 ",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此外,外婆家餐饮集团创始人吴国平、九毛九集团董事长管毅宏、乐凯撒披萨 CEO 陈宁等餐饮业大佬也集体发声,呼吁政策扶持餐饮业。
这么多企业需要补血 " 救急 ",银行该帮谁呢?2 月 22 日,海底捞对媒体表示,已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21 亿元人民币。其中,2 月 19 日,首批 8.1 亿元贷款已经到账。海底捞方面称,此次合作为银行主动接触,双方自 2 月 12 号开始商谈贷款相关事宜。在防疫紧急授信流程下,仅三天时间完成审批。
对海底捞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事实上,相对于其他中小餐饮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的海底捞并不差钱。据海底捞财报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海底捞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30.03 亿元,较其上市之前,2018 年中期末的 5.31 亿元增长了 465.4%。
火锅资料图 中新经纬 摄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营收巨亏的背景下,获得银行 " 补血 " 的海底捞也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
今年 3 月末,海底捞公布的全年开店计划显示,在 2019 年末全国 768 家店面的基础上,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开门店超 90 家,全年门店数量有望达到 1000 家。这意味着 2020 全年,海底捞将净开 232 家门店。换言之,在餐饮企业纷纷撤店的 2020 年,海底捞的扩张速度几乎达到每周开 4 家新门店的程度。
虽然在疯狂扩店,但却掩盖不了海底捞翻台率持续走低的现状。从年报可以看出,2019 年海底捞翻台率首降。2019 年,海底捞整体的翻台率为 4.8 次 / 天,一线城市由 5.1 次 / 天下滑至 4.7 次 / 天,二线城市由 5.3 次 / 天下滑至 4.9 次 / 天。
另外,受疫情影响,海底捞在全球的经营备受重创。海底捞方面称,由于疫情暴发,各国、地区随后实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费场所限制,对公司自 2020 年 1 月以来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集团自 2020 年 1 月 26 日至 3 月 12 日暂停位于中国大陆所有的门店营业;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影响,海底捞位于当地的门店也存在一段时间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的情况。也就是说,2020 年一季度,海底捞近乎绝收。
此前,中信建投曾就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做出分析,称这次疫情将会对海底捞 2020 年的营收带来约 50.4 亿元的损失,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 5.8 亿元。
然而,在 7 月 6 日,海底捞发布 2020 年上半年盈利警告,称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约 20%。次日,海底捞再次发布补充公告,称海底捞预计净亏损介于人民币 9 亿元至 10 亿元不等,这已经远超出了中信建投此前对海底捞的损失分析。对于亏损的原因,海底捞则归咎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海底捞 2020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来源:海底捞公告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任国征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银行贷款资金成本低,风险由银行承担,利润再投资风险则由股东承担。" 海底捞为了应对疫情风险,选择从银行贷款资金,能否按期偿还是以海底捞未来的经营情况为准,这属于企业行为。而创始人团队出售的是个人股票,也就是说,是否将这部分原始股票收益投入企业扩大再生产或者救急都属于个人行为。"
海底捞终将 " 去张勇化 "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餐饮业受到重挫,无论是餐饮收入还是商家数量都大幅下滑。据艾媒咨询《2020 年 " 新冠疫期 " 中国餐饮业运行状况与变革创新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第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为 6026.3 亿元,与 2019 年同期全国餐饮收入 10644.1 亿元相比下跌 44.3%,呈现断崖式下跌的局面。该报告还指出,2019 年餐饮商家 1107.5 万家,艾媒咨询表示 2020 年餐饮商家预计降至 941.4 万家。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小餐饮企业具有资金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特点,需要持续的现金流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线下业务的停滞增大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使得正常经营难以为继。但由于对餐饮行业的消费需求长期保持稳定状态,餐饮业恢复正常经营后,将有一批新餐饮企业进入市场,疫情将推动中小餐饮企业洗牌。
除了预计今年新开 232 家海底捞火锅门店,海底捞在去年年末已悄然入局快餐领域。目前,海底捞共有 4 个快餐面馆品牌,分别是位于北京酒仙桥的 " 十八汆 ( cu ā n ) "、成都金牛区的 " 捞派有面儿 "、西安的 " 新秦派面馆 " 以及郑州的 " 佰麸私房面 "。4 家面馆虽然分属于 4 家不同的公司,但都隶属于新派餐饮有限公司,也就是海底捞全资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上述 4 家快餐面馆在开业时十分低调,无论是在品牌设计还是店内装修,均没有海底捞风格的影子。
结果,高速扩张下问题重重。今年以来,海底捞可谓负面事件缠身。7 月 14 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一期不合格食品通告显示,海底捞火锅富春新天地店使用的 1 批次筷子检出大肠菌群;7 月 12 日,有消费者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1 月 3 日,陕西宝鸡的海底捞店铺内,有顾客称在火锅汤底发现一个烟头。
今年 4 月的 " 涨价 " 事件以及频频发生的卫生事件都把海底捞推到风口浪尖。而张勇则一边宣布 10-15 年内退休,一边用家族信托套现离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作为餐饮品牌的头部企业,海底捞在享受中国的银行贷款支持下,却没有践行中国的 " 三保 " 政策,即保品质、保供应、保价格。除了 " 涨价门 "," 塑料门 "" 大肠杆菌门 " 等负面卫生事件也透露出海底捞在质量体系方面存在潜在风险。
" 张勇团队的套现行为属于个人行为,此前张勇也表示了退居幕后的想法,但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创始团队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是分不开的。对于海底捞来说,刚上市两年,创始团队就选择套现离场,扩张过程中卫生事件频发,这都让原本寄予厚望的消费者感到遗憾。" 朱丹蓬称。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