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自媒体

砍柴网 / 品途网 / 2015-12-07 10:36
Uber势微已经很明显,各个维度层面,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出现,根据经济学的二八定律,在一个行业的市场中,如果有人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格局就基本固定了,显...

经过2015年硝烟弥漫的“火拼”之后,从各项最新数据来看,滴滴出行已然成为移动出行市场上的最大玩家,已经没有给竞争者留下多少发展空间和喘息之机了。

滴滴出行战略发布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滴滴专车已覆盖259个城市,预计明年春节前将突破400个城市,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专车网络。同时,滴滴专车已拥有超过500万的注册司机,日均订单400万单。根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滴滴专车市场份额达到83.2%,居行业首位。其中滴滴快的每天在首都北京的业务量高达100万单。占领市场份额的90%。

中国

另外据AnalysysInternational11月份发布报告称,滴滴快的在中国私家车拼车服务市场大幅领先,获得83.2%活跃用户青睐,而仅有16.2%活跃用户支持Uber。

作为一个一站式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涵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多条业务线。有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平台的整体体量是Uber的10倍以上。如果把出租车、顺风车等等都拿走,只看滴滴的快车、专车,这个体量也还是Uber的6倍左右。

不仅在规模上遥遥领先,数据还显示,每笔订单上,滴滴仅花费了竞争对手1/4的费用,在涉足专车15个月之后,目前,滴滴专车已在全国近10个省份100多个城市突破盈亏平衡点,比如福建厦门、山东临沂。

滴滴PK掉Uber的手段

1、烧钱

众所周知,在移动出行市场,包括出租车专车等等,烧钱是最主要的竞争方式,这个市场的兴起、发展,再到成熟,一路走来,大把大把的钞票扔进火里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注定了,这个市场的最终走向哪里,取决于资本市场手里的方向盘,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站在了谁那边。

投资方来看,包括阿里、腾讯都是一边倒向滴滴,同时包括中投、平安等等最懂得市场的投资机构都是一边倒的支持了滴滴,这也不难看出资本市场的天然选择。有一个已经倒掉的企业高管这么说:“现在都在烧钱,胜利与否,只看谁兜里钱多”。从今年7月份开始,滴滴出行和Uber都展开融资计划,但是在短时间内,滴滴就宣布融到了30亿美元,而对于Uber来说,不断传出融资失败的消息。

当然,或许我们还可以想象,这场战争没有结束的地方在于还可以接续烧钱,其实并非这样,移动出行市场烧钱补贴已经收尾。

可以想象,一个司机在这个平台上开4个小时或者8个小时的车,对他的收入有一个期望值,作为比较大规模的平台,这个司机在网络上一直能够接到订单,而且订单离他距离比较近,空驶率比较低,所以他每小时的单位收入是高的。相对一个比较小的平台,相对于用户密度低,整体体量小,可能司机在平台上要等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才有一个订单,为了让这个司机留在小平台上,小平台需要给他巨量的补贴使得他不去大平台。

简单来说,小平台通过大量补贴才能拉小和大平台之间收入的差距,但是另一方面,大平台已经不需要,小平台又烧给谁看?

在这种情况下,滴滴平台的网络效应红利开始出现,滴滴平台的总体运营效率会越来越高,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获取和维护用户的成本越来越低。相反,Uber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并且不可逆转,这也将Uber的出局速度。

另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可以反映双方烧钱的激烈程度。今年上半年Uber通过提供高额补贴以及低于出租车的价格,发展迅猛。对此,滴滴的选择用“免费快车”计划回应。继出租车烧钱大战之后,低价专车领域和拼车领域第二波烧钱大战揭开帷幕。滴滴快的宣布,滴滴投入了10亿推广快车业务,即从5月25日凌晨开始,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活动。活动期内,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南京、长沙、大连和西安的所有乘客,每周一均可获得两次15元的快车免费额度,大概覆盖10公里的路程。

2、封杀

滴滴快的背后可是有腾讯与阿里这样颇具分量的“干爹”保驾护航的,对付起Uber自然得心应手。

在今年一封内部邮件中,Uber首席执行官吐槽,在中国,Uber的应用被微信关掉了,矛头直指滴滴的股东腾讯。

这件事的起因是:从3月开始,Uber在微信平台的官方账号以及多个Uber地方账号陆续被封,以Uber为主题词在微信平台上搜索用户,都显示“无结果”的状态。微信官方称,Uber违反了公众账号运营协议。显然,双方的竞争已不仅仅在平台层面上,在关联公司层面,双方也针锋相对。滴滴这一手直接斩掉了Uber的一个重要流量入口。

3、投资Uber敌人

日前,中国打车平台滴滴快的联手美国打车应用Lyft、印度应用ola以及覆盖东南亚地区的打车软件GrabTaxi组成四方联盟,使前往国外旅游的人在国外也可以使用在自己国家使用的打车软件。

滴滴快的CEO程伟在一份声明中提到,“四方合作将给海外旅行的中国用户提供很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全球产业多样化的胜利。”

参与合作的四家公司表示它们将就各方的技术、本土知识和商业资源展开合作,并且于明年第一季度推出联合产品。

黔驴技穷的Uber中国危险了?

根据品途网专栏作者老铁的观点,Uber基本已无力抗衡滴滴。

1、失去“创新”能力的Uber难有作为

虽然Uber初创确实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但Uber进入中国面临中国庞大的消费人群,在经营过程中屡屡失分,与政府关系、消费者的体验、甚至是专车司机关系等诸多方面尽皆失分。

Uber中国虽一手好牌但昏招频出,丧失了专车发展的最佳时机。而互联网行业是个比拼商业模式和创新力的战场,尤其在专车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行业,创新力应该评价一家企业的唯一标准。

而事实是,Uber如今丢掉了自己最初最重要的“创新”标签,转而完全拷贝同行的所有经营策略。对外Uber已经丢掉了公众的品牌的认可度,对内团队丧失创新力,只低头复制对手,不再仰望天空。

2、Uber以单产品对阵集团军如螳臂当车

滴滴,由出租叫车业务起家,已经延伸为聚合:专车、出租、顺风车、拼车、滴滴巴士等多种出行工具的一站式叫车平台,滴滴打车改名为“滴滴出行”也已经表面其野心不再仅仅是在专车领域,而是整个出行市场。

用户可通过平台享受多种形式的出行方式,提高叫车应答率,换句话说,滴滴多种出行工具是以矩阵形式占据市场的绝对主动权。

放到手机应用场景中,大家以有车为第一需求,专车、快车、出租车都没有,还可以选择顺风车看看运气。铁哥认识的朋友中,年初是Uber的粉丝,但现在都成了滴滴的忠实用户,因为着急出门的时候,有车最重要。

Uber方面其实在用但产品线与一个集团军作战,理应以创新手段突出整体实力以争夺市场,但如今看来,Uber仍是以“裱糊匠”手法以提高某以单品实力,其筹码是极为有限的。

Uber强化单产品线,充其量是增加企业某一领域的优势,但在对手的产品矩阵面前仍然不堪一击,原因很简单:用户需要的是叫车应答率,单产品如何与产品线合作?

3、专车行业竞争期已过,Uber几无逆袭机会

当一个在竞争期时,且双方市场份额相差不大时,拷贝一家产品是有可能凭借资本以及营销能力实现大幅增长的,但很遗憾,专车行业的竞争期早已过去,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行业内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自滴滴与快的合并后一直占据市场八成份额,行业大佬长期稳居第一除了用户的认可以外,亦有资本、政府以及从业者的通力配合,滴滴在上海也是拿到了首个专车执照。

如前文所讲,滴滴已经从单一出租叫车服务延伸至综合出行平台,且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攀升。专车行业的第一阵营、第二阵营已经基本稳定,如果没有意外是不会有“屌丝逆袭”现象发生的。

如今专车行业正处于竞争之后的修正阶段,滴滴推快车拼车以满足在不增加车辆前提下的用户需求,滴滴也正在用资金和用户和体量优势逐步修补既有模式的一些漏洞,如曾多有舆论指责专车侵占公众“路权”的问题,如果快车拼车取得理想效果,该指责自然可消。

Uber今日状态特别像专车兴起之初的滴滴,以各种手段来刺激用户和刺激的积极性,提高产品打开率。但事实上,市场格局已定,领跑者已经开始通过“微创新”完善商业模式,落后者以复制来超越的梦想怎能成功?

结语:Uber势微已经很明显,各个维度层面,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出现,根据经济学的二八定律,在一个行业的市场中,如果有人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格局就基本固定了,显然滴滴胜券在握。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