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收购价超成本5倍 业内:兼并收购是必然趋势水煮娱

砍柴网 / 远东梦工场 / 2016-07-14 19:14
目前的影院估值已经不低,手头的成熟影院完全可以出售,所得资金用于新影院的扩展或者持币观望,落袋为安,可进可退。毕竟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到顶峰在哪,盲目扩张真的有可能...

近日,魔都为期近一周半的上海电影节落下帷幕,记者有幸参加了主题为《国内院线与影院行业格局及并购前景》的论坛。论坛上光大证券的分析师王铮分析师对于中美电影市场发展历史做了对比性的介绍,预测中国影院市场将进入并购整合的发展阶段,本人也非常认同这一判断。影院市场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兼并收购是必然趋势。但是国内几大影投公司的老板自由讨论阶段,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就是“影院价格太贵”。各家公司年初都制定了收购计划,但是准备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收购计划的影院数量。

这就引出两个问题,影院价格到底是贵还是不贵?影院老板的影院到底是卖还是不卖?

1.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影院价格到底是贵还是不贵”。

影院价格如此之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影院收购价格的高企,万达院线应该算是始作俑者。万达2015年收购世茂影院实在是笔划算的生意,为自己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万达院线的10亿元15家影院的高价一经公布,业内为之哗然,万达平均每家影院报价近7000万,大大的拔高了影投公司老板的心理预期,形成了影院售卖价格的标杆。自此以后,不管卖与不卖,影投公司都会参照着这个估值评估评估自身身价。这大大提高了其他影投公司并购影院的价格,延缓了行业整合和并购的进度,间接地巩固了万达院线国内的地位。

2)在实体经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传媒行业保持持续增长,传媒类的股票在国内A股的估值很高。很多低估值的上市公司希望转型进入电影行业,提升自身的市值,影院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良好工具。相对于股价的溢价,几个亿的影院收购资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相当的优惠了(但是近期证监会加强对于跨界并购和借壳的监管,给这笔火热的生意降了降温)。因此各大的影投公司都成立或将成立并购基金,大规模收购影院。收购的影院先放在体外培育和整合,成熟后再装入上市公司。基金的出现加大了杠杆,放大了收购影院的资金量。

3)影院价格较贵是因为位置的稀缺性。成熟社区规划早就设定,不会有大的改变,这造成了区域内影院数量有限,影院一纸租约锁定15-20年,除非收购否则在区域内无法新开影院。我们以上海陆家嘴为例,在陆家嘴仅有正大星美和百丽宫两家影城,陆家嘴目前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用来开影院了,那么星美和百丽宫的影院自然就成了稀缺资源,况且这种地方的影院的广告价值和影院品牌效应极高,价格自然就贵。

4)影院成为商业综合体提高人气的主要方式和并且成为消费数据的重要来源。好的影院可以为商场带来大量的人气和消费,影院俨然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中心场所。人气如此之旺,价格也自然高。

那么影院通常按什么价格出售呢。正常的收购会通过计算P/E、EBITDA的方法评估价格,但是由于不少影院财务制度不健全,且有部分收入根本不入账,传统的评估办法无法准确估计影院的价值。目前影院并购市场上,单体影院基本都是直接以上年度票房2-3倍报价收购的。如果被收购的标的是一家专业的影投公司,已经签入了不少新项目场地的话,则收购价格将更高。例如有1家1200个座位、年票房2000万票房的影院。收购价格接近6000万。而这样规模的影院整体投资应该不超过2000万,且不用一次性投入。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解决总价约600万设备投入,待开业后还可以通过预售会员卡的形式再收回部分现金(假设为400万)。如果把影院卖了,那么影院以1000万实际投入换取了6000万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影院购买价格确实不便宜。

2.回报如此之高,影院究竟卖还是不卖呢?我们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进入2016年,影院经营的大环境发生较大改变:

1)同质化影院众多,影院竞争升级,对影院经营者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单体影院非票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生存压力逐渐加大。

2)监票趋严,小城市和县级影院的灰色票房收入越来越少。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大幅度增加,尤其四五线城市票房飙涨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广电总局加强了对偷漏票房的查处,小影院偷漏票房成本变高,县级影院通过偷票房闷声发大财的时代已经过去。

3)随着通过第三方网上购票比例的不断提高,第三方购票网站的票补逐渐减少,随着猫眼、微影和糯米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第三方在影院端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影院还可能还会给第三方网站贴钱。

4)BAT开始入股或收购影院,BAT,尤其是阿里和腾讯开始全面渗透电影行业,通过对影院反馈的消费数据,做有针对性的营销工作,能够帮助影院提供非票收入。

5)所有影院开始重视提高非票收入。在售卖电影票已经挣不到钱的背景下,各家影院都希望提高非票收入赚取利润,这从侧面反映了影院市场竞争的惨烈。今年上海电影节的设备展,我们看到大量的商铺被爆米花和广告公司占领。

通过上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影院市场从原有的蓝海市场逐渐向红海转变,单体项目因为以前签的租约条件较好,还有利润空间,大部分影院仅靠电影票售卖已经获得盈利。未来的竞争将是考验产业链的整合和影投公司自身内功了。

3.影院究竟是卖还是不卖,对于不同状态的影投公司可以做不同的选择。

1)追求安逸型:目前影院的军备竞赛已经打响,有些影投公司后续发展乏力,现有的资源和管理能力无法让公司再上一个台阶,这样的公司可以做整体出售或是将控制权交给大的影投公司,自己可以留一部分股份也不会错过享受未来发展的红利。

2)积极进取型:这类公司项目储备充足,每年都有可观数量的影院建设项目,内部战略思路明确,资金准备充裕。重心放在提升影院的经营和新影院的建设,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并购标的。否则不用分散弹药去盲目扩大影院数量。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和品牌整合其实并不容易。

3)边走边看型:这样的影投公司,手头还有几个待建的项目,已经开业的影院利润也较为可观,本身经营压力也并不大。那不妨等待建的项目都完工了再整体出售。

4)土豪型:本身就不缺钱何必为了这点小利出售影院呢,多出点钱自己多建些影院吧。前几天听说宝能也在做影院,不知道影院在哪我想去看看。

目前的影院估值已经不低,手头的成熟影院完全可以出售,所得资金用于新影院的扩展或者持币观望,落袋为安,可进可退。毕竟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到顶峰在哪,盲目扩张真的有可能成为裸泳者。

【来源/远东梦工场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