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房记录被贱卖,如何拯救裸奔的隐私态度

砍柴网 / 星火记者联盟 / 2016-12-17 11:43
最近,《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又将互联网隐私泄露的话题再次引爆。新闻中称,只要能说出你的身份证号码,再花上700元,就能在多个第三方交易平台轻松买到你所有的隐私信...

最近,《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又将互联网隐私泄露的话题再次引爆。新闻中称,只要能说出你的身份证号码,再花上700元,就能在多个第三方交易平台轻松买到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驾驶证记录、名下资产和四大银行存款记录都能摸个一清二楚,甚至连你的手机定位信息都被精确到了用经纬度来显示。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难免在网上留下痕迹

那些遭到贱卖的个人隐私,都被拿去干了哪些勾当?

首先是推销。几乎所有在大陆买房的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刚买完房,还没来得及享受拿到新房钥匙的喜悦,就被各类电话推销骚扰的欲哭无泪。而类似的狂热推销并不止发生在买房者身上,婴儿刚出生推销母婴用品的电话就接连不断,新车还没上牌各种退税促销活动便不请自来,甚至人刚去世推销墓地的电话就自动上门了,可以说,现在的人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买房,直至死亡,个人信息泄露这件事情几乎贯穿了中国人的一生。

其次是诈骗。你的资料一旦被骗子盯上,你就成了一块待宰的肥肉。“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我是警察”……中国人显然已经开始麻木了,如果不是像山东女生徐玉玉那样,个人信息遭外泄然后被骗子诈骗致死,这种新闻甚至都算不上是新闻了。

而相比推销员和骗子,个人信息这块肥肉如果是到了劫匪和绑匪嘴里,那后果更让人担忧。

2016年,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个人信息泄露悲剧:从《30个省份275名艾滋患者信息被泄露遭诈骗》、《山东女生徐玉玉因信息泄露被骗致死》再到这次的《记者花700元就买到同事行踪,包括开房记录》……隐私泄露的坏消息犹如跗骨之蛆一般缠绕了每个中国人。

隐私成了数字时代的奢侈品。为了厘清隐私被侵犯的脉络,有学者把隐私分为“门内隐私”和“门外隐私”。“门内隐私”即一个人贴身的活动,例如性行为、亲密关系、家庭生活等。网上浏览记录、网购行为和社交媒体记录,可以认为是“门外隐私”。

《大数据》的作者涂子沛曾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有银行在某地新安装了一部ATM机,却发现每天午夜12点到2点有大量款项被取走。银行担心诈骗,雇用侦探专门调查之后却发现:该提款机靠近一家色情俱乐部,顾客提取现金的目的,是不想在信用卡留下“不体面”的消费记录。很快,当地报纸登出一条新闻:“××银行知道昨晚谁光顾了妓女”。人们从ATM机上取钱,留下的数据虽然仅仅是一笔银行交易,但加上位置信息,可能就暴露了提款的目的。

一条数据的信息量可能非常有限,但多条数据经过整合、分析、合成后,信息量可能倍增。即零散的数据可能被“合成”,它们可以相互解释、彼此印证,“门外”的最终可以变成“门内”的,对隐私和安全产生“1+1>2”的穿透力。

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全球各国都存在治理模式上的缺陷。西方发达国家,同样也充满着隐私权和信息共享之间激烈的冲突。他们也正通过立法修法的形式堵住漏洞。2016年11月初,民法总则草案提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立法视野。二审稿第109条增加了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民法总则迈开了积极的一步,但前路还长,民法总则即使通过,还需要一部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对条款进行解读、落实。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