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逃者”到“爱国者”,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传奇

创投圈
2019
06/29
20:10
酷玩实验室
分享
评论

抛妻弃子,不忠不孝,叛逃者;

模范夫妻,能得诺奖,爱国者。

完全矛盾的两种标签,形容的却是同一个人——林毅夫。

这些标签从40年前,他做出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开始,便几乎注定要跟随他的一生。

人们猜测不断,众说纷纭。怒骂者有之,膜拜者有之。

前者让他整整40年,有家不能回,甚至连父亲的葬礼都没能参加;

而后者却让他成为曾经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传说中最有可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甚至是领导人的智囊。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放在40年的维度里来看,林毅夫的人生确实终走向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处。

只是,当仔细阅读他的人生,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重大选择,他都在走向低处。

台大优秀学生休学了

20世纪50年代,台湾宜兰。

每至午夜,总有一个小孩悄悄起床,念书写作业,直至天亮,然后背上书包去上学。父亲林火树给这个小孩取名林正义。

没错,这是林毅夫最初的名字,此后,他还两度改名。

这是一个贫穷的五口之家,父亲林火树开了个理发店,母亲给人洗衣谋生。林正义还有两个哥哥,为了供林正义读书,都辍学工作了。

林正义也十分懂事,每天放学后,就骑着自行车到很远的亲戚家,提泔水回来喂猪,然后吃晚饭。在夜市的嘈杂中倒头大睡。待午夜人群散去时,起床读书。

虽然环境艰苦,但林正义的成绩非常好。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宜兰高中。1971年,考上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主修农业机械。

受父亲的影响,林正义酷爱读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中国曾经很强大,中国近代被欺凌...他全然皆知。他觉得这个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强大,自己有责任。

但只学农业机械,是救不了国的。

还是大一新生的他,就成了学生会主席。他爱台湾,爱那片土地。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的那一天,为了表示抗议,他甚至带领学生一起绝食,之后还发动学生游行。

彼时的林正义,台湾最顶尖大学的明星学生。像他这样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大多都选择了一条路——赴美留学深造。

这条路的尽头,几乎都光明无限。

可一次寻常的军训,却改变了林正义的一生。

1971年12月,林正义和同学们一起,上成功岭受训8个星期。

穷孩子林正义很能吃苦,受训很认真,连棉被都叠得有棱有角,班长排长都爱。

但林正义却不高兴了。他觉得和真正的军队训练相比,这个也太轻松了,有啥用呢?

于是,受训第四五周的时候,他便向"参谋总长"赖名汤请缨投笔从戎。他要在疆场上为国效命。

赖名汤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当面嘉奖他。

台大明星学生林正义,弃学从军了。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选择,带着一腔热血,从一条光明坦途,走上了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路。

明星军官林正义"叛逃"了

1979年5月16日夜晚,一位名叫林正谊的连长,从金门马山抱着两个篮球,一路游到大陆的厦门。这个故事在两岸流传了数十年。

当然,后来证明,抱着两个篮球是假的。毕竟,谁能抱着两个篮球游泳呢?

可林正谊"叛逃"是真的。

刚刚弃学从军的林正义,怎么就变成了明星军官林正谊呢?又为什么要叛逃呢?这成为了无数人心中萦绕多年的谜团。

1972年,请缨从军的林正义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因为台大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实在太多了,政府很不满意。林正义这一举动,简直像是扔在台大学生中的一个炸弹。

台大各学生社团负责人,特地在校园里,为林正义举行惜别会。几乎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说:"我佩服你的行动!"

更让人意外的是,林正义放弃了台湾数一数二的军校——中正理工学院,选择了训练极其严格的陆军官校。

他说:"从军就是接受磨炼,'陆军官校'的环境最适合他。如果我选择舒服的路,如何能唤醒别人?"

这样的典型不上报纸,谁上报纸?

台湾《联合报》专访林正义,刊出特别报道。

在他请缨从军两天后,大同工学院化学系的陶立民,便也申请转读陆军官校。

媒体们再次发布报道:"这是响应林正义的行动"。

这样的青年不是模范,谁是模范?

赖名汤代表蒋经国,给林正义颁发了"优秀青年奖章"。

果然林正义不负众望。3年后,以全校第2名的成绩,从陆军官校毕业了。学习期间,他还领导10位通信兵科的同学,制出一具牛顿反光式天文望远镜。

这项成果制作的成功,在台湾各大专院校中尚属首创。

其实正常来说,毕业后都是要去野战部队带兵的。

可蒋经国一直关注着林正义的情况。他特别批示,林正义不必立刻下野战部队带兵,可以以军职身份,公费进入政治大学企管所读MBA。

从这所大学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免试当县长或者各级官员。

蒋经国还嘱咐当时的"总政战部"主任王昇,特别照顾林正义。当时整个台湾对林正义的关注,可见一斑。

1978年夏天,读完MBA后,林正义到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马山连任连长,军阶上尉。

因与长官同名,遂改名林正谊。

别看是个连长,这个连长可非同一般。

因为马山,距中国大陆的解放军据点角屿,仅约2公里,是国民党部队前线的最前哨。长官和外宾们时不时就来视察,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担当此职。

国民党对林正谊有多重视,我想不言自明。

可明星军官林正谊报效祖国的梦想,却在一瞬间破灭了。

1979年1月1日,《中美联合公报》发布,中美正式建交。与之同时进行的,是美台断交。

台湾要富强,几乎只有统一一条路。可台湾反攻然后统一中国大陆,几乎没有了任何希望。而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然后统一台湾,几乎是必然。

林正谊当然可以每天在前线,和来视察的人一起拍拍照;甚至回去当个官,一家几口过着舒坦的生活,可谈何报国呢?

他买了一个收音机,每到夜深人静时,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

他知道,中国大陆正在打开国门,进行改革开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正谊听说,10年前,一名排长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却泅水到了对岸。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

林正谊的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1979年5月,林正谊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母,3岁的儿子,还有怀孕的妻子陈云英,然后又返回前线。

5月16日傍晚,他"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

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 若发现海中有人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 即使听到枪声,亦不准一探究竟。

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上尉连长林正谊。

几个小时后,人们才发现,连长不见了。

台湾军方全面封锁消息。

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

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把林正谊找出来。

人们发现,连内少了救生衣、指北针、急救包、军人补给证等。还在海边的沙滩上,发现了写着"连长"字样的球鞋。

照明弹从凌晨打到天亮,机枪疯狂射击海面可疑漂浮物。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尸体,也没有听到对岸广播消息。

人们分析,林正谊葬身大海了。

一年后,陆军总部宣布"林正谊死亡",给家属发了46万元的抚恤金。不过对外,找了和林正谊相似背景的学弟陈宪良来顶替他。

毕竟,面子还是得要的。

其实,林正谊早就算好了,晚上10点,是海水水位最低的退潮时间。也许当被发现时,身为游泳健将的他,早已游到了对面。

抛弃了当时相对繁荣的台湾,林正谊来到了一穷二白的大陆。

被诺奖得主赏识的北大学生

1979年,北大经济系,收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学生的申请。这个学生叫林正谊。学校派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去考察一下。

北京西直门的一个招待所里,董文俊见到了这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和他一谈就是一下午。

董文俊问他:为什么要投奔祖国大陆呢?

林正谊答: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没有宏图大志……

董文俊又问:为什么要攻读中国经济专业?

林正谊答: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那时,既需要懂大陆经济的人,又需要懂台湾经济的人,我想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

一下午的你问我答,好像都没有什么毛病,董文俊甚至还十分喜欢这个学生。1米8的大高个,有理想,有抱负。

后来他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

董文俊决定:收。

北大教授董文俊

1980年,没有考试,林正谊被北大经济系录取。

为了安全,他改名叫林毅夫。

北大对别人说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除了极少数老师外,没有人知道这个青年的真实来历。

就在这所中国的最高学府,林毅夫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造访北大。

800多人的北大办公礼堂挤得满满当当。可诺奖得主又不懂中文,自然就需要翻译。找了北外研究生来,可他们不懂经济,专有词汇根本翻译不了。

董文俊想到了林毅夫,英文好,又是经济学专业,来当翻译再合适不过。

就是这么短短的相处时间,没想到,舒尔茨十分喜欢林毅夫。

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几乎未经思考,林毅夫便答:"想呀。"

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回去不久,舒尔茨就给北大来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还提供全额奖学金。

1982年,北大经济系毕业的林毅夫,实现了许多学经济的人求而不得的梦想,到芝大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已经封门10年的舒尔茨,甚至还破例收林毅夫为关门弟子。

他要把他的衣钵,交给这位来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

芝加哥大学

也正是这一年,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突然得知,丈夫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一瞬间她欣喜若狂。

林毅夫曾对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18年……"

本以为只是个玩笑,没想到真的不见了,别人都说林毅夫死了,连婆婆也这么说。

几年来,陈云英独自承受了所有压力。照顾公婆、抚养两个孩子,还要去工作。此时,得知林毅夫在美国工作的她,恰好已通过了托福考试,准备去美国读硕士。

1983年,陈云英独自前往美国。阔别四年后再次相见,两人抱头痛哭。

半年后,陈云英把两个孩子也接到了美国。

陈云英带着两个孩子,读完了硕士博士。

而林毅夫,也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拿到了大部分人要花5-6年时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又去耶鲁大学读了博士后。

林毅夫,不回来了吗?

1987年,到了林毅夫回国的日子。

可北大经济系的师生里,流传着一个猜测,林毅夫不会再回国了。人家老婆孩子都在美国,自己在做博士后,老婆也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美国要啥好生活得不到,为啥还要回中国呢?

那时候,几乎所有电视剧,都在演一个共同的主题——努力拼搏,海外留学,然后留在那片土地上,过上幸福的生活。谁又不羡慕呢?

这样的生活,林毅夫唾手可得。

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受到舒尔茨的盛赞,也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分校等等,很多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甚至世界银行,也对他抛来了橄榄枝。

去世行,一天的工资,是他在国内全年的工资;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书,两天的工资等于国内全年的工资。

而回到中国,就是白手起家。

面对这样的条件,大概99%的人都会选择不回来,大家的怀疑也不是没有缘由。

曾经把林毅夫带到经济系的董文俊,以前每个月都会收到林毅夫的两封来信,可这一个多月,林毅夫音信全无。

尽管每次别人对他说林毅夫不回来了,他都会坚定地说:他一定会回来,你们不了解他。可他的心里直打鼓。真的不回来了吗?这么遗憾吗?

不过一天晚上,他突然收到一封电报,说第二天晚上11点左右,会到达北京。

电报署名林毅夫。

原来最后一个月,林毅夫觉得周围有点异常,害怕安全出现问题。拿到登机牌后,他才发了电报。

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30箱英文资料。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问他为什么回来?

他说:1979年我都回来了,更何况1987年!对我来说,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从来没有一点犹豫,因为只有回国才能更好地作贡献。

就这样,他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

回国不久后,他拿到博士学位的妻子也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北京。

虽然刚刚回国,但林毅夫早已经小有名气,很多机构向他跑来橄榄枝,他再一次面临着人生的艰难选择:做官,还是做学者。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他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国家教委,邀请他到教委国际合作司当司长。

他找到董文俊商量,董文俊说:如果当了官,这么多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

最终,林毅夫选择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在这里,他终于开启了他的学术梦。

几年里,他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1990-2000年,他的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经济学家第205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前两名。

1994年,他找哥哥林松旺,找世界银行,找福特基金筹款,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和余明德6人,收拾出北大一个荒僻的院子,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后改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成为中国领导人的智囊。

1994年,他的书籍《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相继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越文、俄文等,并被数次增订。2008年,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世界银行副行长。这是中国首位经济学家有此殊荣。到第三世界国家去,他被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亲自接见。林毅夫与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握手

著论无数,光环加身,他是人们口中的明星经济学家。

学术之争

其实,带着这样的光环,林毅夫大可以轻松过自己的生活。但每次都往低处走的林毅夫,再一次逆流而上。

改革开放40年,有无数人不认可中国经济的很多发展模式,这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国经济学家。

林毅夫却独树一帜地,40年如一日,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他和许多经济学家辩论、吵架,几乎每一次都纷纷扬扬,满世界皆知。

他和杨小凯争。

杨小凯认为: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却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几乎不可能长期发展。发展中国家有"后发劣势"。

林毅夫却觉得:一个后发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固然要改革,但却不必学了英美的宪政体制,再去发展经济。

我们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所形成的"后发优势",规模化加速经济发展,然后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他和张维迎争,而且一争就争了10年。

张维迎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参与,经济发展可能会更好。

林毅夫却说:政府做的95%以上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的正确",中国不可能连续35年保持每年平均9.8%的增长,也不可能成为现在唯一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并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

他说:政府干预可能失败,但不干预必然失败。只是干预多少的问题。

他们的争论,至今没有定论。因为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他们都有各自的理论支撑,观点也都在某些国家身上应验。

但因为林毅夫的观点,总是和政府一致,于是有很多人称他为官方经济学家。也有人暗地里觉得他圆滑,是政客。

不过,经济学家华生在微博上为他辩解:他本质上是一个学者,而不是政客。

经济学家华生

林毅夫自己却不在乎。

他说:"我不曾提出任何观点和建议去讨好任何人,也不曾有任何观点和建议和我自己一贯秉持的理论体系相矛盾。"

国发院院长姚洋也说,"林老师本人的观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他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有很大关系。林老师的政策建议不是从固有的理念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

的确,过去,他的很多看似不可能的预测,都在现实中被验证。

1994年,他在《中国的奇迹》中预测,20年后的2015年,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

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还有人宣扬"中国崩溃论"。

但现实的打脸来的更快。

2015年,他的预言得到应验。一些人开始说他是预言家。

其实,这种"中国崩溃论",几十年来,每隔几年都会来一次。

也包括这一次的贸易战,很多人都觉得,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林毅夫觉得很奇怪:明明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好,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中国经济到处都是问题?

他说:中国是过去四十年当中,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没有出现过,当其他国家、地区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还发挥了稳定的作用。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如此,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亦如是。

国际上普遍承认,这是中国的贡献。

几十年来,他看好中国经济的很多判断,都对了。这和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分不开。

他能4年从芝大博士毕业, 代价是4年几乎没出过校门。

他很少在晚上12点前回家,但经常一回家,西服未脱往沙发上一坐就睡着了。

他的学生常常在凌晨一点收到他的邮件。

世界银行4年任期结束,他给自己的"大放松",是和妻子看了一场电影。

他说:将士当马革裹尸还,学者应累死在书桌上。

尾声

台湾省最高学府的明星学生,却弃学从了军;

军队中的明星军官,却冒着生命危险,泅水到一穷二白的大陆,一生背上"叛逃者"的骂名;

博士后毕业,各知名大学和世界银行抢着要,却放弃三百多倍的工资,回到了贫困的中国;

那么多人不看好中国经济,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和大家反着来。即便在今天轰轰烈烈的贸易战面前,也依然如此。

林毅夫的一生,让很多人看不懂。

因为他似乎,一生都在和主流反着来,一生都在往那个看似更低的方向走,最终却走向了最高处。

其实,如果有仔细体悟,你会发现,支撑他做所有那些选择的理由只有一个——热爱他生活的土地和国家。

他担心台湾的命运,所以才来了大陆;他担心中国的发展,所以才回到了中国。

只是,讽刺的是,他这个一生担心台湾命运的人,至今,都被认为是个彻头彻尾的"叛逃者",一回去就要被抓。

父亲走的那一天,他只能在大陆视频连线,妻子带着他的麻衣回台湾替他奔丧。

在他身上,我第一次发现,爱国居然是一件这么难的事。

他一生拼搏勤奋至此,民间曾盛传:林毅夫是最有可能得诺奖的中国经济学家。

对此,林毅夫说:中国经济学家会得诺贝尔奖, 但大概不是我这一代人,应该是我的学生,或是我的学生的学生的那一代。

他说,因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

来源:酷玩实验室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