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要腾飞,不要下岗

创投圈
2019
11/19
18:45
虎嗅APP
分享
评论

1984 年,沈阳铁西区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开始了探索和尝试,从 1986 年起就全面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原有的国有企业逐步转型。

1999 年,王兵导演拿着一台 DV,在铁西区几个工厂里,跟随着几位工人的身影,拍下来一部纪录片《铁西区》,通过工人的视角讲述着工厂走下衰败的那一刻。

" 今天的铁西区不过是七八十年代美国中西部历史传统工业锈带区和德国传统工业鲁尔区衰弱的重演,是共同的历史理性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展开,我们并没有可能逃脱这个法则的强制。工业在辨证的和历史的意义上是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客体,卢卡奇如是说。"

——纪录片封套上的一句话

这其中衰败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一句两句能够讲清楚。但是无论是何外部原因导致,起码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当年辉煌一时的沈阳工业,在改制之后失去了竞争力,面临巨额亏损不得不倒闭关门。而后就是大批工人下岗,失去谋生的手段,整个地区甚至城市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人是 " 短板 "

从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等动力代替人力开始,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工厂生产模式应运而生。机器因其强大的 " 劳力 " 曾经是工业革命后力量的象征,也是工人们坚信厂子不会关门的信心,但倒下并不是因为机器不再拥有力量,而是未能跟得上变革的步伐。

20 年过去了,中国的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面暗藏着相似的危机。沈阳铁西区的工厂关门,是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那时国有企业的工厂模式几乎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而很多工厂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经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极大降低了成本,才拥有了强大的产品竞争力。这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随着生产过程的升级和变化,机器进一步取代了人的作用。

人作为 " 劳力 " 显然是比不过机器的,人擅长做抽象思维的事情,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比如人可以在信息极度缺失的情况下,将其他知识贮备 " 转化 " 或利用本能做出抽象决定,在事物的具体与抽象之间,人是极度灵活且抽象的。也就意味着人并不善于处理 " 具象 " 的数据,虽然人能够存储大量信息,但是在处理时却极为 " 低效 ",比如计算机能够在 1 秒内处理完毕的数据,人可能需要几天还未必能做到。

所以即便是在如今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中,由于从原料到供应链再到产品之间需要无数个生产步骤,期间都仍需要人来 " 沟通协调 ",但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

举个例子,工厂制造某样产品,通过机械化和流水线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效率,又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采买原料和销售的速度,但无论是生产中出现问题,还是处理上下游信息,都需要人来 " 处理 " 并产出 " 处理结果 "。

这样的方式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庞大复杂的生产流程有一环出现问题,就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去处理,导致成本上升;二是反馈以及沟通成本很高,导致无法 " 快速 " 对变化做出反应。由此制约着目前制造业的效率和灵活度。

所以,虽然人创造了技术改进了工业,同时人也成为了工业生产上下游中的 " 短板 "。

为了推动工业进一步发展,2011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工业 4.0 概念,旨在通过 CPS(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加灵活、个性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产品,同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把 " 信息与物理 " 之间打通,将电脑的智能化 " 算力 " 进一步取代人类的 " 算力 "。

在工业 4.0 中,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所有数据互联,把 " 信息 - 物理 - 信息 " 打造成闭环,对任何出现的问题做出最快速的响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 " 预估 " 以作应对,极大降低处理问题的时长,由此来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也就是 " 智能制造 " 模式。

" 智能 " 替代人?

面临新的工业变革,人们又回想起了当年沈阳工业衰败时的景象,由于人敌不过机器,导致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但其实在那副萧条的画面背后,还有一群拥有技术能力的员工找到了工作。

工业变革虽然意味着机器不断 " 淘汰 " 着人,但实际上替代的恰恰是人不擅长的一面,所以《铁西区》纪录片中的工厂里,那些如同是 " 人型机器 " 的工人失业,成为了工业发展的阵痛。

新型的工业 4.0 生产模式中,机器会进一步取代人 " 过去 " 的作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以提升竞争力,例如沈阳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

在制造汽车的第一工序冲压车间中,工厂采用了 ABIS(Automatic Body Inspection System)数字化光学面品检测设备,通过高精度的 6 轴机械手臂,带动由蔡司制造的光学检查仪,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测量冲压件表面质量,相比人工检查能提高几十倍的效率。

全新数字化光学面品检测设备—— ABIS

当白车身在涂装车间时,在检测环节有 4 个高度智能的机械手臂,配备着高功率 LED 灯、高反射相机等设备,对喷涂完的车身展开全面扫描和检测,而在一旁的电脑将会实时显示检测报告,判断哪个位置有瑕疵,并立刻将数据汇总反馈给生产环节。

这些自动化的智能 " 机器人 " 比人效率高自然有助于提高生产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 " 第一时间 " 把生成的数据,上传至所需部门。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判断出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再及时进行优化改进。

华晨宝马对各个生产环节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智能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不仅是能做到 " 亡羊补牢 ",而且还能够 " 举一反三 "。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反馈数据,除了对生产流程能够提供优化方向,甚至还能预测自动化机器本身可能出现的缺陷,通过提前预警进行维护,以免打断生产节奏造成损失。

华晨宝马智能应用数据采集分析

例如在车身车间中,焊接机器人可以提前根据生产流水线数据进行提前预警,自动提出需求更换焊枪,并通过每次焊接后的结果分析提前告知系统,何时需要维护机器本身。

由此看来,似乎人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机器的作用越来越大。

华晨宝马智能应用自动化创新 (车身车间的焊接机器人)

这句话对,但也不对。对的是,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着 " 过去 " 人的工作,不对的是在 " 过去 " 的工作领域内,人的确比不过机器人,但实际上人在其他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价值。

机器虽然能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但机器本身是不会 " 自我学习提升 " 的,需要工人通过经验总结和创造力,对其进行改善和优化。比如在冲压车间,打造出全新 BMW 3 系的车身更锋利的腰线,更强的运动感,不仅得益于首次引入的 " 锐棱成型 " 生产技术,让车身圆角半径由原来的 6mm 减小到了 3mm,也源于资深工程师的精湛手艺,让模具表面更加光滑明亮,保证了钢坯切割更锋利、更精准。

又比如还是在冲压车间,冲压模具是拥有可移动模块的,但如果在生产流程中产生故障,不仅影响生产速度,更有可能损伤冲压机器或模具,华晨宝马的工人通过外接模拟信号和供电系统,可以在生产线下对模具进行测试。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使得诸多参观的车企希望购入使用。

铁西工厂冲压车间

随着机器越来越多承担精确、繁重的工作,看似人逐渐被 " 淘汰 ",但实际上是合理分配了生产力,让机器去做机器擅长的工作,而 " 解放 " 的人力可以更多地负责创造力,聚焦创造生产价值,利用人的 " 有所能 " 与机器协作,整合双方优势。

科技以人为本

早在 2003 年行业就曾提出过 " 制造业中七大浪费 " 一说,分别是仓储浪费、等待浪费、行动浪费、运输浪费、过量生产、过度处理和纠正错误。" 智能制造 " 所要实现的,正是通过新技术,将 " 数据浪费 " 利用起来,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用数据互通的 " 高速 " 去消弥浪费。

比如已经成为 " 灯塔工厂 " 的宝马德国雷根斯堡工厂,运用了大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将新应用程序部署时长削减了 80%,在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的同时也令质量问题减少了 5%。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机器按照人的 " 意志 " 去执行 " 智能 " 的工作,人的工作角色从 " 身体力行 " 转变成为了 " 排兵布阵 "。因为无论工厂如何变革,都离不开创造更多价值的目标,所以只要人仍旧能够创造足够的价值,人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华晨宝马不仅没有削减人员数量,甚至会在将来 3 年引进 5000 名之多的员工。不仅如此," 创造力 " 是需要环境的,华晨宝马每年都会举办两次活动,一个是 "DIGITAL.me",另一个则是 "Tech Day",其目的就是将行业内和工厂内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棒的创新技术带给员工,让其学习并感受。甚至华晨宝马早在 2006 年就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便于工人适应不断变化的 " 工作内容 ",完成 " 角色 " 的转变。

双元制职业教育

面对即将来临的下一次工业革命," 人被完全取代 " 的说法不断发酵,让不少人心神不宁。华晨宝马的智能制造模式,向众多工厂员工证明了,工业革命虽然逐步取代着人的作用,但被解放出来的人并不是淘汰,而是只要能够跟上转变,提供更多创造力价值,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智能制造将上下游信息高度互联,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华晨宝马坚持 " 科技以人为本 " 的理念,不仅指的是科技的创新应该为人类服务,更意味着被解放的人类创造力能够与科技更好的结合,以适应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的市场需求,打造出更好的产品,才是工业 4.0 的未来。

华晨宝马 " 以人为本 "

如今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汽车行业又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十分重要,占据中国 GDP 超过 10%。华晨宝马在推进工业 4.0 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能为中国未来制造业打下一个模板,让一些仍处在 " 犹豫不决 " 的企业看到通过工业 4.0 所带来的利益,快速进行改革。

铁西区曾经的衰败,和今天宝马铁西工厂的辉煌,就是最好的案例。

来源:虎嗅APP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