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他的“那些花儿”

创投圈
2019
12/01
18:56
首席人物观
分享
评论

01

阿里上市造富翁。

2007 年 12 月 6 号,阿里巴巴 B2B 公司香港上市的满月日,杭州总部设下了一场庆功酒会,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出现在席中,说起马云:财散聚人。

那年 11 月,阿里巴巴上市时,马云对公司控股比例不足 5%,凡工作满 3 年的员工,按照规定均可得到员工配股。最终,约 4900 名阿里员工持有总计 4.435 亿股股份,平均每人持股 9.5 万股。数百人在这场 IPO 中实现千万富翁的梦想,逾千人成为百万富翁。

持股人数众多,阿里巴巴集团直接在内部开辟了 " 员工股份交易区 "。几年之后,交易区再度迎来高频活跃期—— 2013 年,在即将赴美上市的兴奋中,阿里巴巴内网为股票交易而 " 狂 "。有记者记载下那时的激动人心:有员工在内网转让 3 万股股票,每股 160 元,共计 480 万元,仅仅两天,这笔交易就完成了。

2014 年 9 月 19 日,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截至当天收盘,阿里巴巴以市值 2314.39 亿美元的体量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又有上万名千万富翁在这场 IPO 中诞生。

2014 年的杭州地产界留下了关于这场上市狂欢的印迹。

一个居住着多位阿里高管的小区在门口竖起了户外广告牌," 邻居们,预祝美国上市成功!"

当年一季度成交量、成交价齐跌的杭州房市被注入了活力。开发商们都在思考如何去阿里高管居住最多的楼盘发放宣传册,有人甚至考虑过去淘宝城门口拉横幅。

很多高端地产项目早早做好了为 3 万阿里人服务的准备,浙江房产媒体 " 住浙网 " 探访楼市发现,豪宅销售员们屏息静待数月后阿里员工们的股票禁售期限——除了少数高管之外,阿里多数员工的股票或期权可以在三个月限售期后变现。

不仅仅是房地产,这场造富风暴几乎席卷了整座杭州城。一位宝马代理商跑去阿里咨询,是否需要涂有阿里巴巴橙色的车型;一位家具老板在饭桌上跟朋友讨论:阿里上市后会不会更换办公桌?

可以预见的是,2019 年,类似的狂欢应该会再次在杭州上演。

昨天上午,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 176 港元,开盘后就上涨,涨幅很快超过 7% 报 189 港元。截至今日收盘,股价持续增长达 193.20 港元,市值 4.13 万亿,比腾讯高出 9319 亿。

阿里巴巴官方微信号以 " 我们回家啦 " 为标题,发布了 26 日的上市信息。五年前,阿里巴巴错过香港——或者说,香港错过了阿里巴巴,当时马云许下诺言:如果条件允许,香港我们一定会回来。

敲钟现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数次提到 " 回家 ",几乎每次都引发了欢呼鼓掌。

而马云并没有出现。截至今天,他还没有公开就上市发声。最近的一条微博更新停留在 11 月 23 日,人在非洲的他向 " 打拐神器 " 的新功能表示了祝贺。

港交所的热闹似乎已经与 " 风清扬 " 无关。

而回顾阿里巴巴的三场敲钟不难发现,马云的缺席,并非唯一的人事变迁。

02

时间拨回到 12 年前。

港交所大厅里,马云和蔡崇信共同举起一副 18 位创建者的漫画,也将 " 十八罗汉 " 的时代推向高光时刻。

这并不容易。

在那段知名的阿里巴巴早期创业记录片中,马云面对在场的 17 位早期员工,郑重道出 " 我们的目标是 2002 年 IPO"。当时他们的办公室还在居民楼里。

愿景在 2007 年首度实现,马云、蔡崇信、卫哲、武卫,站在了 2007 年的港交所敲钟现场,被称为 " 阿里巴巴四巨头 "。

图:2007 年 11 月,阿里巴巴在香港第一次 IPO

放弃投资机构的 70 万年薪,跟马云领着 500 块月薪创业,成为为阿里巴巴搞定无数次融资的 " 财神爷 ",台湾人蔡崇信的故事里有信任、勇气和精准——这似乎也是这家公司成功原因的一部分。

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是典型的金融行业精英:耶鲁大学毕业,就职于华尔街,后来在香港为一家瑞典投资机构工作。直到 1999 年 5 月,他第一次见到正在寻求投资的马云,命运的轨迹由此改变。

在杭州,湖畔花园那套民居里,他见到 20 多个青涩又疯狂的年轻人,室内装修简陋,甚至地上都有床单,但眼前这位身材瘦小眼中有光的杭州人仍然激情澎湃地谈论着未来的宏大愿景。

蔡崇信最终被打动了。在一次与马云的西湖泛舟中,阿里巴巴未来的两位永久合伙人坐上了 " 同一艘船 "。

图:蔡崇信、马云年轻时

蔡崇信成为把阿里巴巴变成一家正规公司的关键人物。他为这批草莽创业者科普了股份、股东权益等基本金融知识,还以 CFO 身份搞定了高盛的 500 万美元及软银的 2000 万美元投资。

如果没有蔡崇信的背书,恐怕很难有资本会看上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而正是这些弹药,让阿里巴巴得以在千禧年的那场全球互联网泡沫中存活。

《天下网商》曾经引用阿里巴巴合伙人王帅的话,形容这位前耶鲁大学篮球队成员的球技," 这像极了他在资本市场的出手,时机一到,直接出手,干脆利落。"

可以说,蔡崇信用纵身一跃的勇气,奠定了自己日后在港交所敲钟的基础。

2007 年阿里巴巴第一次上市前夕,马云又从外部找到了卫哲和武卫——他希望找到更多 " 蔡崇信这样的人 ",一批职业经理人加入,分布到了阿里巴巴的多个关键岗位。

7 月,武卫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集团首席财务官,并领导了公司财务体系建设,作为蔡崇信的有力帮手,帮助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她是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在毕马威工作了 15 年。

卫哲与马云则相识于 2001 年一场哈佛大学组织的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中,他们在返程时坐到了一起。显然,这是一趟令彼此都感到愉快的飞行,5 年后,当卫哲从百安居中国总裁职位上转身时,马云把他拉到了杭州,出任阿里巴巴 B2B 总裁兼 CEO。

从数据来看,卫哲没有辜负马云的选择。在他担任 CEO 的四年间,阿里巴巴营业收入从 13.6 亿提升至 55 亿元。其中,老牌的 B2B 业务实现了持续增长,以此为依托,阿里巴巴得以持续孵化淘宝、天猫和支付宝等新产品。

而这些新故事,也成为了后来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骨和肉。

03

" 我今天的心情很好,就像今天的太阳一样。"

这是卫哲站在 2007 年 11 月的港交所发出的感叹。然而,七年之后,当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掀起那场造富运动时,他已经成为局外人

卫哲是在 2011 年初引咎辞职的。

2011 年 2 月,阿里巴巴 B2B 公司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清理了逾千名涉嫌欺诈的 " 中国供应商 " 客户——调查发现,直销团队中有员工为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故意或疏忽导致涉嫌欺诈类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

CEO 卫哲引咎辞职,在公开道歉中他表示:这四五年里,我学习到作为阿里人要勇敢地面对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马云挥泪斩卫哲,是阿里巴巴发展史里难以被忽略的一幕,其象征意义甚至超越了事件本身。

这是一段关于卫哲所代表的部分 " 外来和尚 ",其传统企业经营观念中以盈利为主要指标,和阿里巴巴彼时遵守的诚信、公正原则为上的创业价值观的碰撞,即是否可以越过公司价值观达到期望的盈利所得。

马云当然选择了维护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职业经理人对阿里巴巴上市的意义无需赘述。2007 年上市前后,大批职业经理人进入阿里巴巴,被分配到各个关键岗位。上市后不久,阿里巴巴就开始了高层调整,12 月底,包括淘宝网、中国雅虎和支付宝在内的八大高管陆续被调整,要么派出学习,要么调岗。

几家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纷纷制作专题,报道这场可谓大胆的组织架构调整。

资本市场的财富都是有代价的,上市意味着这家公司从业务、财务到人员构成,都要经得起严格的公开审视。而一家企业的进化总是需要新鲜血液,光凭老人的能量,显然不足以应对来自更广阔世界的新挑战。

离开的人中,甚至有 " 十八罗汉 " 成员。

图:马云与 " 十八罗汉 "

时任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淘宝网总裁孙彤宇被安排了离岗进修。他是马云的老伙伴,早在 1996 年就加盟中国黄页,跟马云一起创业。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原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资源官、蚂蚁金服董事长兼 CEO 彭蕾的丈夫。

这位工号为 "2" 的元老曾表示 " 淘宝是我的孩子 ",离开时,他当众落泪。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抱怨,后来接受《东方企业家》采访,被问到 "(离开淘宝)你是不是被废了武功?" 他回答:" 不是被废了,而是武功过时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

" 十八罗汉 " 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整体来说是体面的。与之同时进行的,是以卫哲、武卫、张勇、井贤栋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逐渐崛起,形成新的罗汉阵营,为这家日益庞大的互联网公司掌舵护航。

直到 2011 年的卫哲事件。

事后看来,那是阿里巴巴前进过程中的一道坎。跨越了,也就进化了。

不过,人事调整不是阿里巴巴面临的唯一挑战,资本市场更加残酷。2008 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阿里巴巴股价进入 " 跌跌不休 " 模式,一度触底至 3.37 港元。2012 年,阿里巴巴宣布以发行价每股 13.5 港元的价格进行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

战略性的后退有时比一味前行更有意义。阿里巴巴的退市自有其考量。2007 年,B2B 模式正火,阿里巴巴选择切割这部分业务上市,是聪明的选择。但等到 2012 年退市前,B2C 的淘宝业务才是风生水起的——这显然也是资本市场更感兴趣的。

而马云也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他看来,再单独讲 B2B 或者 B2C 的故事都不够精彩,也无法让资本市场理解真正的阿里巴巴。他想做大生态," 任何一个帝国都有倒台的时候,但生态系统可以生生不息。"

他还是把大任交给了职业经理人。2013 年 1 月,马云发布内部信,称自己从 5 月 10 日不再担任集团 CEO 职位,由张勇接任——这位前盛大集团 CFO 在 2007 年 8 月,即阿里巴巴首次上市前入职。

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勇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将对集团现有业务架构和组织进行调整,形成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信用体系、金融体系、物流体系、小企业工作体系和大数据体系,则是系统构成的必要分支。

这场变革中,马云的老搭档蔡崇信也卸任了阿里巴巴集团 CFO 一职,只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负责集团战略投资和投资者关系。

这意味着,从人到事,阿里巴巴重启了系统,也制造了新的生命力。

资本市场显然认同了这套新系统。2014 年 9 月,纽交所,阿里巴巴上市现场,马云和蔡崇信们站在台下,在众人瞩目之下登上敲钟台上的,是来自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 8 位基层代表。

他们身份不一:前奥运冠军,如今拥有一家淘宝店;从阿里巴巴旗下论坛成长起来的云客服大学生;淘女郎;致力于带动家乡电商发展的农民;依靠电商,为灾区震后恢复作出贡献的海龟创业者;十年淘龄的用户;快递员;来自美国,靠天猫做车厘子国际生意的农场主。

当这些身份不同的人们向世界展开微笑,马云无需过多解释,阿里巴巴的新故事便生动了起来。

04

时间具有强大的融化能力,比如消弭职业经理人与阿里巴巴老人的区别。

马云追求的 " 阿里味 ",让这个庞大系统里的成员自觉或者被动拥有了相似的气息,最终变成一个极具辨识度的身份:阿里人。

这是马云身上备受争议又令人不得不佩服的能力。

他的另外一项难能可贵的能力是不恋过往。今年 9 月 10 日,在 " 酝酿 " 了整整一年后,55 岁的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由 CEO 张勇接任。至此,阿里巴巴早期最重要的两位 " 罗汉 ",马云和蔡崇信均已淡出阿里巴巴日常业务,正式退休。前者继续追随自己的教师梦,后者则为教育和体育着迷。

而那批在 2007 年前后加入的职业经理人已经担起了重任。

张勇之外,如今,武卫是集团 CFO 兼战略投资部负责人,井贤栋是蚂蚁金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从外面来的 CFO 们在阿里巴巴的体系之中,都发挥出超越财务范畴的更多能力。

比如张勇,他踩准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主导了天猫品牌的升级,并一手缔造出全民狂欢的 " 双十一购物节 ",最终,这些成绩单将他送上马云接班人的位置,也送进了 26 日的港交所敲钟现场。

事实上,在 11 月 6 日的港交所里,新老身份的区分已经不再重要。

出现在合影里的部分阿里巴巴高管包括:张勇、蔡崇信、武卫、童文红、张建锋、戴珊、吴敏芝、樊路远、蒋凡、郑俊芳等。其中,蔡崇信和戴珊是 " 十八罗汉 " 成员;童文红在 2000 年加入,从前台干起,现任菜鸟网络董事长;张建锋在 2004 年加入,如今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负责淘宝网和手机淘宝。

董建华、张勇、蔡崇信、武卫、史美伦、陈茂波等亮相敲钟

这是马云另一个梦想的印证。互联网泡沫那两年,阿里巴巴一度招不到员工,因为名字奇怪,行业又不景气,于是,马云向同事吹牛:总有一天,阿里巴巴会良将如潮。

这也是中国式的成功故事。

在那篇被众多信徒追捧的《最伟大的成功》的励志演讲中,马云说:

" 我没有一个有钱的父亲,考了三次大学,都失败了。我申请了 10 次哈佛,都失败了,他们甚至都不想见我。我应聘工作,被拒绝了 30 次,那时候真是太难了,我好沮丧。因为我在大学教书,每个月的薪水是 10 美元,因为我找不到好工作。1994 年,我觉得要做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有 23 个人反对,他们说这是愚蠢的想法。"

这些年中,阿里巴巴的征途中有太多戏剧化冲突,就连与港交所的 " 恩怨 ",也波澜起伏。

2013 年,阿里巴巴曾希望再度奔赴香港上市,但受制于港交所 " 同股同权 " 与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冲突,多番沟通无果后,只能愤而转向美国上市,并促成纽交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IPO。

反观港交所,长达数年的低迷让它在全球影响力逐渐下滑,直到去年更改规则,迎来小米上市,才为这次的阿里巴巴回归奠定基础。

在昨天的港交所敲钟现场,阿里巴巴延续了上次在美上市时的传统,将敲钟权力交给了合作伙伴,十位敲钟者分别来自全球四大洲八个国家,包括电商创业者、设计师、码商、智能农业系统研发者、物流解决方案师、欧洲游线路规划师等。

张勇没有敲钟,马云没有现身,这也是阿里式的自信——这家公司的体量已经庞大到无需借助创始人或一把手的光芒。

至此,三度上市的钟声都已落下。

从 2007 年到 2019 年,十二年,正好是一个轮回。时光荏苒之间,资本与环境都在悄然剧变。

阿里巴巴的造富运动已经影响了杭州城的房价,也为它的 " 新一线城市 " 身份助了一把力。西溪园区里,马云身影难觅。

这些年来,他身边的人也来来往往,有的化为承载过往的 " 那些花儿 ",有的扛起担当,成为被寄托未来的精兵勇将。对于局外人,那些关于上市的往事,已经如风逝去;对于仍在其中之人,一段新的征途刚刚在脚下展开,随之而来的是财富、欲望、选择等等掺杂于一体的新命题。

上市从来都不是终点,尤其对于马云梦想中的、这场要长达 102 年的 " 攻守道 "。

来源:首席人物观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