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之王张玉玺和他的家族:“致富带头人”形象背后,屡被村民检举

创投圈
2020
06/15
19:06
摆摊论江湖
分享
评论

中国的村庄大多喜欢以传统牌坊作为村庄入口处的标志,而新发地村的牌坊,可谓是其中的富丽堂皇、规模宏大者。还好,新发地村没有华西村那么多的惊人的形象工程。但是在家族政治方面,新发地村的张玉玺却丝毫不逊于以吴仁宝为核心的吴氏家族。

6 月初,全国抗疫已经基本取得胜利,所有工作的重心转向了外防输入。

但最近几天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爆发的多起病例,又让人们原本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尤其是新发地是名副其实的首都 " 菜篮子 " 和 " 大果盘子 ",承担了北京 80% 以上的农产品供应,其人流量、客流量都是惊人的。

新发地能做到今日这般规模,成为北京市农产品最重要的流通地,与一个家族有着密切联系。

青年农民张玉玺

出生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新发地村的张玉玺,有着中等的个头,宽厚的肩膀,这种身材非常适合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以种地为主的传统农业。

他学习成绩谈不上优秀,家庭谈不上显赫,在那个除了升学、招工才能离开农村的年代,张玉玺唯一的出路是种好家门前的几亩地,做一个勤劳的农民,娶一个持家的老婆,生几个和他一样壮实的儿子,保住一家人的口粮。

但这个生于 1949 年 10 月 10 日,与共和国同龄的青年农民,仿佛天生就有着干大事业的运气。

1969 年的夏天,19 岁的张玉玺像往常一样在菜田里忙碌。生产大队领导把张玉玺叫到队部,通知他作为农民代表,参加二十周年国庆游行。

首都的村民不得不说有着天然的便利,他们有很多这种机会。在学生时代,张玉玺曾参与过不少大型活动,比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欢迎外宾、在 " 五一 " 劳动节参加庆祝游行。这让如张玉玺般的青年农民,有了接触政治、感触国家、学会纪律、拓宽交际的机会。

国庆游行前,张玉玺和其他农民代表一起投入紧张的军训。30 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站军姿、齐步走、踢正步,每天汗流浃背。但张玉玺却从中感触到了军人的神圣与自豪感。

那个夏天,张玉玺不仅与农民代表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还让他下定决心走出农村,参军入伍,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国庆游行后不久,刚过完 20 岁生日的张玉玺报名参军。在那个年代,20 岁参军算是一个很晚的年龄了,可见张玉玺当时是多么的渴望当时的生活。

从没有见过大海的张玉玺,入伍后被分配到了位于宁波的东海舰队 37510 部队的一艘舰艇上。这时,冷战阴云密布,两岸关系极度紧张,张玉玺和他的战友始终处在高强度训练、备战的状态下。不过张玉玺很感谢这段时光,日后他曾提起军旅生涯把他 " 磨炼的坚韧、坚强、稳重而扎实 "。

在海军服役时的张玉玺

1976 年,无法提干成为军官也没有入党的张玉玺,从东海舰队退役回到家乡新发地村。

那时的张玉玺并不是如后来很多媒体报道的那样——仿佛他退伍回家就是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当时的他退伍只想去国营企业上班当个工人。但造物弄人,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留在了农村。

张玉玺成了一名村集体的 " 工人 ",也就是虽是农民身份,但是并不种地。他在村里先后被安排干过基建队小工、统计员、放映员、养鱼等工作。

虽然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张玉玺对村子状态并不满意,他望着辛苦种菜却生活贫困的村民,倍感失落。不过,在这几年里,他在村里生活的却还舒适。他成家立业,加入了党组织,并迎来了儿子张月琳的降生。

1982 年,31 岁的张玉玺被当时的村领导班子推荐去丰台农校学习蔬菜栽培。两年后,他拿着专科文凭毕业回村当了主管科技的生产队副大队长。

当时中国乡村热衷于搞集体企业,张玉玺又成为了新发地农工商联合公司副总经理、新发地村蔬菜公司经理。现在的报道,常认为先有张玉玺后有新发地,其实新发地村本身就是个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村庄,八十年代初,新发地的生产大队就改为农工商联合公司,各个生产队改为分公司。

这次学习意义非同,一是让张玉玺成了村民中的 " 高级知识分子 ",为他以后能将新发地系企业在集体企业衰落中异军突起发挥了作用。二是高学历加退伍军人的双重利好身份,使他很年轻的时候便成为村班子成员,有了可以施展商业才华的平台。

初试经商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鸡汤导师会说 " 干就完了 ",佛系中年会说 " 听天由命 "。只有一位长者把话说全了—— " 一个人的成功 , 既要看个人的努力 , 又要看历史的进程 "

巧了,此刻的张玉玺,个人素质到位后,历史也将给他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际遇。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种的蔬菜必须统一由北京第二商业公司收购后销售给市民。

1985 年,北京开始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北京第二商业公司作为专业 " 赚差价 " 的中间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民开始可以将部分自种蔬菜自行对外出售。

新发地村周边农民向政府交完指定数量的蔬菜外,便在村里两条公路 ( 今天的黄陈路和南苑西路 ) 交叉的十字路口集中摆摊售卖剩余的蔬菜,北京各地的菜贩子也争相来这里收菜。

这种自发形成的市场越来越大,以至于堵塞了交通,逼得丰台区政府不得不出面整顿。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张玉玺头上。

张玉玺可能是城管界的祖师爷。那时他每天一大早就带人去市场轰人,这种治理的效果如同今天城管与小贩的猫捉老鼠游戏一样,撵走了又回来,小摊贩貌似永远清除不了。

张玉玺想起在农校学习时,英国一位农产品市场专家讲过 " 办农产品市场要具备四个要素,市场的早期是自发的 ; 地理位置应该是城乡结合部 ; 交通便利 ; 市场距离消费终端,运输不超过一小时 " 这四个要素,新发地村全具备。

知识总还是有用的。只不过一些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太差,在实践中根本想不起来理论,然后倒因为果,认为理论一无是处。

而此时,村支书孟有发也是有想法的人,他也看到了蔬菜交易的潜在商机。

经过村委讨论,决定让张玉玺负责筹建一个市场。这就是后来张玉玺津津乐道的 " 三个 15":带着本村 15 个青年,用 15 万元(丰台区出资 3 万,花乡 3 万,新发地村 10 万),用 15 亩集体土地,开始了创业

1988 年 5 月 16 日,一个简简单单的用于初级农产品集散和交易的地方正式挂牌成立,这就是新发地市场发展的雏形,这一天也是新发地市场启航的起点,更是张玉玺人生的新起点。

初露锋芒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新发地市场慢慢崭露头角,面积逐年扩大,菜贩越聚越多。菜贩在早晨现买现卖,一杆大秤和一个大筐就是一个 " 摊位 "。场面虽说热闹,但是极其混乱。

这换做其他人,貌似也没什么,毕竟那个年代,只要能赚到钱,谁还去关系其他事呢。

但是张玉玺不一样,他的经历与知识决定了他的视野,他的视野决定了他对这种场景的不满。

如何管理农产品市场?没人懂。张玉玺首先想到了理论知识,但新华书店一本相关书籍都没有。

没关系,毛主席讲过,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要老是搞教条主义,山沟沟里才有真正的马列主义!张玉玺扮成商户,拉着两车西红柿到内蒙古的市场里体验菜商生活,十几个本地 " 菜霸 " 想以低价全部收购。在张玉玺无奈之时,市场的管理人员出现在张玉玺面前,为他解了围。

这让张玉玺明白了市场治安的重要性——市场想留住商户,就要在市场管理和商户服务上下功夫。

这种深入一线、深入最基层的工作方式,是典型的张玉玺风格,也几乎是创业一代企业家共同的工作风格。

当过六年军人的张玉玺。套用军队简单、粗犷的管理模式,提出 " 三大纪律、八项原则 " 等市场规章制度,成立保安队伍,严格管理交易秩序。

靠着这简简单单的道理,新发地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北京市当时最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在日后,进京的外地蔬菜,基本都是通过进入新发地的蔬菜市场,然后流通到北京市民餐桌上的。

商业帝国

九十年代时候,新发地菜市场做大了,但这还是不够的,一个乡村集体企业能否走的更远,还需要更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更大的经营规模。

在这方面,新发地村的村支书孟有发和已是新发地联合公司总经理的张玉玺意见十分一致。

新发地的发展路径是一面做大农副产品市场业务,另一方面是利用村集体资产和市场开展多种经营。

为了做大规模,新发地一直采取的是 " 今年收入变明年投入 " 的方式,如 " 滚雪球 " 一样逐年增添配套设施、扩大经营面积。虽然这样的发展模式,导致新发地村民长期以来能拿到的分红极少,但这种蛮横的资本积累的手段,让新发地获得了极快的扩张速度。

最终,新发地经过 32 年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北京乃至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

" 市场现占地 1680 亩,管理人员 1500 名,固定摊位 2000 个左右、定点客户 4000 多家,日吞吐蔬菜 1.8 万吨、果品 2 万吨、猪牛羊 5000 多头、水产 1500 多吨。承担了首都 80% 以上的农产品供应。"

"2019 年交易量 1749 万吨,交易额 1319 亿元人民币。在全国 4600 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已连续十七年双居全国第一 "

除了横向的全国布局,新发地还试图在农产品产业链上有所作为,布局了诸多蔬果种植基地、货运公司、城市零售网点。

从多种经营方面更可以看出新发地的实力。北京一直是房地产开发的热土,作为拥有近 5000 亩土地的新发地村,自然也想成为开发商。而且他们有着天然的两群客户:回迁村民和市场的商户。

天伦锦城小区、新发地锦城园小区、期颐百年小区、天骄骏园小区 ····· 在北京南四环拔地而起。

除了房地产,货运物流也是新发地的重要支柱,位于京开高速新发地桥西侧的大片空地被开发为物流基地。雄心勃勃的新发地,最后开设了自己的长途客运站,成为北京南部重要的客运中心。

物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宾馆、酒店、矿泉水厂、建筑材料厂这些更是不在话下。

三十年的发展,新发地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帝国。

帝国的国王

现在很多媒体将张玉玺宣传为新发地的创业带头人领路人,仿佛他成了 " 新发地一世 "。其实,张玉玺对新发地的贡献虽是最大的,但张玉玺真正完全掌舵新发地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事情了。

老书记孟有发在 2004 年卸任,张玉玺接任。至此之后,张玉玺成为新发地村与新发地商业帝国的双重一把手。

张玉玺时代的新发地,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不得不说,张玉玺的商业头脑、管理手腕、政治意识都是一流的。

将自己的市场定位为 " 首都菜篮子 ",并且把农产品供应与政治任务紧密贴合在一起,张玉玺的这些聪明的选择,让自己在沉浮不定的商场几十年稳立不倒。

但这个国王不是终身制的,在担任多届书记后,张玉玺将书记位置交出,并逐步退出商业帝国。但在这似退非退的时期,人们才能发现,张玉玺搭建的帝国已经成型。

细心的人会发现,接任新发地村书记的不是别人,而是郑玉玺的外甥张伟,逐渐接过商业帝国权杖的也不是外人,正是张玉玺的儿子张月琳。张伟与张月琳,将成为未来新发地的两大权力支柱。

张伟在接任新发地书记后,理所当然的也成为了新发地村办集体企业新发地联合公司的一把手。这个联合公司是新发地商业帝国的核心,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农产品流通)、北京丰泰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均是该企业的全资子公司。

但张伟能控制这些企业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的总经理是、法定代表人是张月琳,北京丰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则是张玉玺。

新发地村另一个核心企业是北京市新发地宏业投资中心,新发地商业帝国中的交通运输产业就在这个投资中心下面,新发地长途客运站、新发地城市配送公司、汉龙货运公司均是该投资中心的全资子公司。张伟也顺理成章的当了这个全体村民入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而同样在新发地村和商业帝国任职的还有张玉玺的妻弟杨洪杰,任新发地天娇俊园党支部书记,高碑店分场副总;妻弟杨洪凯任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副董事长 ; 外甥王永贵任新发地分场部门经理 ; 妻弟杨洪斌任新发地宏业投资中心副董事长。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张玉玺的亲友在公司任职。这一点像极了华西村。

中国的乡村集体企业最后的归宿,除了化公为私,便是以村领导家族为核心成员的集权控制,似乎很难找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本意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家族垄断,似乎没什么毛病。毕竟所有企业所有权都属于村集体,制度上讲归全体村民共有,村民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少部分人掌握甚至垄断了集体企业的经营权,而他们又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那么这部分掌权者可以尽情的施展其经营才能,几乎不受约束。

这种看似不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状态,却是新发地商业帝国得以发展壮大的秘诀。因为经营者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长期发展,不受所有权人的干涉,而且可以长期不分红甚至永远少分红,为企业留存资金,以快速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掌握经营权的人可以在集体企业肆意而为,任人唯亲有之,自己给自己大幅提高待遇有之。

更有甚者,部分领导可以以个人名义成立私有制的公司,再让自己私有的公司来参与集体企业的运营,以达到掠夺集体财产合法化的目的。这样,他们通过控制集体企业,轻而易举的将集体企业的利益输送到个人名下的企业。

新发地也不免俗,多年以来,新发地村民的检举从来都不少。检举的核心内容便是张氏家族独掌大权,村民得到的收益相比于新发地商业帝国实现的收益而言太渺小。

多年来,张玉玺和他的亲友总能化危为安,在媒体舆论前一直保持着正面形象,他们是农民企业家、首都菜篮子的守护人、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 但这一次,不知道他们能否安然度过这次危机。

来源:摆摊论江湖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