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曾说过," 每三个月,滴滴就是一家全新的公司。" 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滴滴,真是再合适不过。
拆分车服平台,成立 " 小桔车服 ",在下沉市场推出 " 花小猪 ",针对拼车市场,推出 " 青菜拼车 ",代驾业务变身 " 新桔代驾 ",出租车业务升级为 " 快的新出租 "。这些 " 新物种 ",组成了程维的出行矩阵。
在历经了长达一年多的蛰伏期之后,滴滴为何眼花缭乱地逆势推出这么多出行品牌与业务?
800 亿如鲠在喉
今年 7 月,有媒体称滴滴将于今年启动港股 IPO,估值达到 800 亿美元。但是滴滴的 800 亿,对于程维来说 ,却是如鲠在喉。
在 2018 年,滴滴的二级市场估值已经达到 700-800 亿美元,但是顺风车出事被叫停之后,上市这件事情就无人再提,程维 2018 年的 "800 亿 " 就此梦碎。
2019 年滴滴都在忙着内部整改,几乎没有新的扩张。滴滴最后一轮公开的融资正是在 2019 年,彼时丰田向滴滴注资了 6 亿美元,估值则是 600 亿美元。
与曾经一年内好几次融资相比,顺风车事件后的滴滴,在融资上的步伐放慢了很多。今年以来,跟滴滴相关的融资有两笔,一是青桔单车融资 10 亿美元,二是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融资超过 5 亿美元。
2019 年 7 月和 10 月,滴滴原始股东挂牌转让滴滴股权的事情出现了 3 次。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股权转让出售价采用的整体估值分别为 475.44 亿、400 亿和 430 亿美元。当时市场对滴滴的整体估值是 550 亿 -570 亿美元,股权转让折价率超过 14%,或许原始股东已经对滴滴失去信心。
等到了 2020 年,IPO 消息再起,滴滴的估值虽然有所上升,达到 800 亿,但这也意味着,滴滴在 2018 年之后的两年中估值没有增长," 仿佛 " 砸手里了。
与曾经的新生互联网三巨头 "TMD" 相比,滴滴落下一段很长的路,美团点评已经上市,并且股价连创新高,市值高达 1.16 万亿港元(约 1496 亿美元);字节跳动的估值也飞速提升,坊间传闻称如果上市,其市值将突破 1000 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团要收购滴滴的传闻不胫而走。虽然经滴滴多次否认,但是却止不住这样的传言。
有意思的是程维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对美团 CEO 王兴的赞赏。他评价王兴 " 绝顶聪明却不善言辞 ",说王兴创业早期 " 团队创业氛围很棒,依稀有阿里味道 "。滴滴打车 App 刚做出来时,他还跑去请教王兴,得到 " 很垃圾 " 的反馈后改善了产品体验。
即使是曾共度 2017 年情人节的 " 好基友 ",程维也排斥滴滴冠以 " 王 " 姓。
在程维的出行梦想里,从未有过 " 被收购 " 的字眼。
他给出的理由有些高大上," 我仿佛看到了 1840 年,船坚炮利来到中国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要么就割地 40%,要么就打到紫禁城 kill you,这种扫荡全球的感觉很不好。硅谷的企业总是眼光看向世界,我们只是他的局部而已。中国和中国互联网已经不是 1840 年,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独角兽企业 CEO,2020 年的 800 亿市值,对程维来说有些低了,早在 2016 年的时候,程维对滴滴 IPO 的设想是 " 很有可能超纪录 "。
滴滴副总裁李敏虽然表示滴滴目前的重点不是 IPO,但是 800 亿的这个槛,是程维必须要迈过去的,并不是所有基金都能一直等待滴滴的新故事而不退出。
滴滴没有安全感
程维说过,滴滴是一家没有安全感的公司,盈利模式、市场竞争、新规政策等不确定性覆盖了整个公司。比如在政策端,交通部、交通委时不时的约谈,执法大队、派出所则直接 " 现场办公 "。
滴滴的主要业务网约车,包含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模式,顺风车出事被叫停之后,人们慢慢发现,即使没有了滴滴顺风车,对出行也没有太大影响。
因为就在滴滴顺风车被叫停的同时,首汽约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国家队背景的 T3(东风、一汽、长安联合腾讯、阿里、苏宁等成立),开始加速跑马圈地,纷纷盯上了滴滴的顺风车蛋糕,消费者又多了许多新选择。
几乎每一次融资结束,柳青都会说," 半年之内死不了。"
程维也表示 " 我们生在血海狼窝里面,时间和地点都不对,出生在战争年代,就注定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一刻不得停。"
朱景士在高盛见到了太多创业公司的生生死死," 在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危机感,就离死不远了。"
安全感和危机感,并不矛盾。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企业,最能带来安全感的是现金流。
作为目前滴滴盈利的核心业务网约车,收入来自于司机端的抽成。
但是司机是一个永远不可控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司机的收入必须要涨,CPI 涨得越快,司机成本涨得越快,所以出行成本很难降下去。所以一旦滴滴提高抽成,就会遇到司机的激烈反弹,一旦降低补贴,司机就会流失。
" 赚外快和谋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作为靠烧钱补贴做大的网约车市场,让用户端提高出行预算,更是天方夜谭,所以蓄住司机流量池的手段,就需要尤为慎重。无论是 " 橙果计划 " 提升司机与平台的黏性,还是优化接单模式,这些对于滴滴来说,都不太够。
于是门槛更低,可以接受更多司机的花小猪诞生了,但是这个行业没有大而不倒,监管已成必然,花小猪也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滴滴目前靠自己获得现金流,显得有一些吃力,但是它可以给资本讲更多的故事,挽回失去的那两年。
相对于打通货运、下沉破圈这两个在存量市场里寻找增量的业务来说,原本最能撑起滴滴 " 第二个故事 " 的本应该是车后服务市场,也就是大家说的小桔车服。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车主的五年汽车消费周期(选择、购买、保养、保险等)中,后服务占比 20%。也就是说,如果你买一辆 20~30 万车的车,买车之后五年内的周边消费可以达到接近 10 万元。考虑到中国汽车保有量之大,这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目前小桔的主要方向是要做租车,同时重点做后服务的几个环节,如加油、充电等,同时考虑二手车。
小桔的主要方向中,有一个稳赚不赔的领域就是能源零售,包括加油和充电。
中国目前在能源零售能放开的政策已经基本都放开了,这是一个开放、自由、营销空间极大的领域。仅仅加油一项,市场规模和前景就足够让滴滴逃离 800 亿。
前景很美好,现实也很残酷。滴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产业链被切的比较碎,每个路口都有几个强人把持,滴滴或许可以做到分段盈利,但一气打通有难度。
说到底,滴滴更擅长的是做好平台,基于智能技术对交通相关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匹配,什么都亲自上场是不现实的,这意味着它必须开放,同时也必须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比如金融、维保、能源等领域,都有不少可选的重量级伙伴。
之前对于如何改变 ofo 之困时,就有人表示需要程维和戴维有一方做出更大的让步。可惜戴威不是赶集网的杨浩涌,能用更多的钱摆平,程维也不是 58 同城的姚劲波,有更大的魄力包容对方。
滴滴是程维的第一次创业。滴滴算的上是中国商业历史上,得到最多巨头支持的一次商业之旅。2016 年合并 Uber 中国后,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超过 90%,在 TMD 中估值最高。那个时候,滴滴是 TMD 中最风光、最有钱、最傲娇的。
程维很少谈论产品,也不谈技术,在仅有的几次公开采访里,他谈论最多的词汇,是战争。他看了很多战争的书,研究战争的方法论,一切都是为了赢,为了生存,为了消灭对手。比如在谈到美团打车的威胁时,他像成吉思汗一样发出战书:" 尔要战,便战 "。现在看来,危机也是在那个时候埋下。
来源:财经新知 杨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