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亿美元吃下 B 社,微软为何报复性消费?

创投圈
2020
09/22
22:02
虎嗅APP
分享
评论

魔幻开局的 2020 年,一段 " 活久见 " 的戏码突袭了游戏圈。

昨日晚间(9 月 21 日),微软 Xbox 负责人菲尔 · 斯宾塞突然在其推特宣布,微软将全额收购 ZeniMax Media Inc. 及其旗下所属子公司,收购流程预计将在 2021 财年的下半年完成。

根据彭博社爆料,微软此次收购支付价格为 75 亿美元,堪称游戏史上最大一起并购案。

75 亿捡漏的 " 俄罗斯套娃 "

" 牛 X"、" 活久见 "、" 爷青回 " ……这些是身边游戏玩家们看到微软吃下 ZeniMax Media 的第一反应。用他们的话说,这起收购对整个游戏行业的影响力丝毫不输当年 " 迪士尼买下福克斯 " 。

毕竟,拥有钞能力的微软一个滑铲秒了 ZeniMax Media 后,光肚子里的工作室就堆了一地。

ZeniMax Media 旗下坐拥 Bethesda Game Studios 和 id Software 两家世界顶级工作室及 Bethesda Softworks、ZeniMax Online Studios、Arkane、MachineGames、Tango Gameworks、Alpha Dog、and Roundhouse Studios 等其他游戏工作室。

ZeniMax 旗下产品矩阵,图源:机核

仅贝塞斯达(Bethesda ,简称 "B 社 ")截至 2020 年 9 月已确认尚未发售的作品就包括:《上古卷轴 6》、《死亡循环》、《幽灵线:东京》、《星域》,更别提《德军总部》、《毁灭战士》、《上古卷轴》、《辐射》、《耻辱》、《掠食》等顶级游戏 IP 所属权今后将全部划归到 Xbox 阵营。

要我说,这笔买卖简直赚翻了。

以《上古卷轴 6》为例,在不出意外情况下,我们预期可以达到至少 1000 万份销量,以现在 70 刀每份的售价保守估计 7 亿,这还不包括其后的授权收入。而且,当年微软拿下《我的世界》一款游戏就付出了 25 亿美金的代价。

《我的世界》截图

如果以游戏公司横向对比,日本卡普空如今市值不过 59 亿美金,如今微软吃下 ZeniMax Media 及所有旗下工作室(B 社 + i 社)才花了 75 亿美金。

所以,微软估计给出了 ZeniMax Media 无法拒绝的理由,甚至不排除集团核心高管席位、工作室管理权、运营权方面的其他承诺。

对于圈外人而言,再多赘述 B 社的江湖地位网友感知力也有限,单拎现有两款 IP(从 id Software 买过版权)就很能说明问题:

首先,贝塞斯达出品的《毁灭战士》是第一款视觉呈现出高低差的游戏,在此之前游戏领域完全没有高低差地形的概念,通俗点说就是这款游戏凭借一己之力将游戏从 2D 时代进化到 3D 时代;

其次,《重返德军总部》是第一款利用光影技术的游戏,这款世界上最早的 FPS 游戏堪称当下 FPS 游戏类型的创世之光。

而且,B 社和 EA、育碧这样的顶级游戏大厂放在一起也不逊色,绝对称得上游戏领域第一梯队玩家。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等于微软一举奠定了下一代主机的 " 豪门 " 配置,再看一眼微软收购 ZeniMax 的通告,未来 B 社的游戏通通进 XGP,目的就是铁了心要搞成 XGP。

这逼得部分游戏玩家只能在游戏社区刷 " 索尼真要断气了 " 盖楼。

钞能力,恐怖如斯。

微软突袭,技高一筹?

其实很多游戏玩家在看到这个新闻除了一脸懵逼,还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微软要在昨晚突然放出如此重磅的消息?

我刷了很久《机核》和《3DM GAMG》相关文章、帖子的留言区,发现两种比较有趣的声音。

一种是,一些凑热闹的游戏玩家嘲讽说,这很可能是微软在 " 报复性消费 " ——当初,TikTok 报价 300~700 亿,别人都在考虑,微软就直接冲上去准备买;现在人家不卖了,微软就顺手把 B 社买了,反正都是娱乐消费。

当然这大概率是游戏玩家消遣微软的玩笑话,如果非要就投资决策动机做解读,我倒是更倾向认为,这可能是在美元贬值大环境下,微软试图通过一系列并购让资产发挥最大化效益,毕竟钱不用就会一直贬值。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原因显而易见——今天是微软 XSX,XSS 开卖的日子,不管提前造势制造话题,还是为了刺激部分玩家倒戈,这个消息都非常有分量。

《光环:无限》官方海报

此前还有玩家抱怨《光环:无限》跳票后,XSX 上并没有特别诱人的游戏可玩,如今微软一步到位吃掉 B 社母公司,一下子多了七八个世界知名游戏工作室,谁还敢说 Xbox 没游戏玩?

不管微软最初的收购动机是其中一种原因或者都不是,至少此举在自己与索尼的缠斗中技高一筹。

Round one

机器性能方面:微软的 XSX 新机硬件参数碾压 PS5,但团队前期宣发拉垮,机器销量被拖累;接着,索尼 PS5 数据刚出来就被玩家各种喷到差点自闭,直到独占作品亮相才让口碑出现剪刀差式反转。

Round two

机器价格方面:微软新品 XSS 及 XSX 的价格都让玩家感到了诚意;索尼继续用独占大作策略搞玩家心态。必须要承认,索尼凭借独占策略确实逼迫部分玩家最终倒戈,比如次时代就一口气买下 B 社两款作品的独占。

Round three

策略方面:既然在第一方打不过索尼,微软索性买下了 B 社全家桶;索尼还在继续用独占大作做噱头。

不过,也不要总给索尼上价值,觉得索尼就是醉心本土研发,不搞收购的老实人。索尼现在第一方工作室神莫妮卡、顽皮狗都是血统纯正的欧美厂,地平线也不是日本本土游戏厂,所以索尼 PS5 独占首发的护航游戏,大多都不是日厂出品。

微软收购 B 社,短期内并不会对机器选择构成太大影响,因为在此之前 B 社已经和索尼签了两款游戏的独占,但不排除以后 B 社的游戏会被微软限制上 PS5。

所以,表面上,索尼在搞独占,微软在买工作室;实际上,索尼独占销量越好,微软赚钱越多——毕竟 B 社游戏给索尼独占,分成大头最终要被微软拿走,索尼终究还是打工仔。

试想一下,当 PS5 玩家兴致勃勃打开限时独占的《死亡轮回》(《Death Loop》),屏幕上映入眼帘的却是硕大的 "Xbox Game Studios",简直是活久见的名场面。

可以说,这次收购是微软 2017 年推出 XGP 以来的标志性事件,绝对将彻底改变业界此后的玩法。

微软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抛开商业层面," 微软全额收购 ZeniMax Media Inc" 的新闻之所以能在玩家群体引发如此激烈的讨论,原因在于,资深玩家们似乎看到了《辐射》回归的曙光。

《辐射》战略版

《辐射》是由 Interplay 开发出的一款经典 IP,堪称欧美 RPG 游戏的典范,浓重的末世风格,开放性的世界设定,多样化的游戏方式,出色的任务互动等等无一不让全球玩家为之痴迷。

后来,该工作室解散重组了黑曜石工作室。玩家本以为 B 社终要继承《辐射》大旗的时候,微软一转眼把黑曜石收入麾下,自此双方闹掰,B 社手握版权,《辐射》复出搁浅。

此后,微软再度显现出重做《辐射》苗头时,玩家都以为或微软会从 B 社手里买 IP,结果微软闷声把 B 社集团上下一窝端,最终《辐射》版权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又回到了黑曜石手中。

这桥段是不是有 " 分手情侣因父母再婚成重组兄妹 " 内味了?如今,老《辐射》重启的各种要素竟然被微软给集齐了,能不激动吗?

不过,闹掰了的黑曜石如何和 B 社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也很考验微软接下来的情商。

印象中微软在上两世代就有过收购 taketwo 和 EA 这类第三方大厂的想法,但最终都没谈成。这次收购 B 社,就怕微软 " 只管收而不管养 "。

比如 2019 年,微软收购了十几个工作室,但从结果看,这些工作室并没捣鼓出支持次世代主机的游戏阵容。尤其今年 7 月《光环无限》拉胯般的游戏演示,简直让人绝望。

 

这也能理解,首先任何工作室的爆款游戏都有其生命周期,其次,做游戏的人本来是纯粹的热爱和兴趣在支撑,突然拿到一大笔钱有人发工资,做游戏的初心多少受影响,即便有好的创意,这批财务自由的人也会自己再在外面成立一个团队,而不是贡献给公司。

而且,微软就算现在不干预公司经营,你能指望资本一年不干涉,两年不干涉,三五年还不干涉吗?此后微软为了赚回收购的资金,免不了要对 B 社进行一些商业运作,到时候 B 社是否还能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微软以往的风格来看,即便要发力做平台,也不会强迫旗下工作室搞独占。因为在财大气粗的微软眼里,Xbox 和 PS 的边界并不明显,只有 xgp 和非 xgp 泾渭分明——只要你充会员,不管你用主机、pc 还是苹果、安卓,我们都愿意给你提供好游戏。

图源:reddit

虽然没有更多的数据支撑,但此前一些资料就能看出,微软通过数据算法,基于玩家主机消费数据,就能测算出大多数玩家能接受的会员费定价策略——与其让玩家一个个购买游戏,不如给一个打包价,只要充会员平台游戏库海量游戏全部无需再单独付费。

骨子里,微软还是想复制 " 奈飞模式 ",打造一个会员体系。或许未来,微软会利用自己在游戏业积攒的流量池打造新的内容生态。

所以说,索尼这仗太难打了,聪明人已经开始存钱买 XSX 了。

来源:虎嗅APP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