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小鹏:最重要的是节奏感

创投圈
2021
04/01
21:27
晚点LatePost
分享
评论

 

" 口号没有用。昨天有人说,不要随便说 all in。"

前天(3 月 30 日),雷军宣布造车的当晚,何小鹏住在上海的酒店。空调不能调,热," 凌晨起来洗澡,睡不着了 "。

人们后来看到的是,他在 3 月 31 日(昨天)凌晨 4 点 35 分发了一条朋友圈:" 人生很短,应多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精彩。我们要为勇敢者鼓掌,无论结果如何,当越来越多人这样之时,世界才会更灿烂。"

当天下午,本是小鹏汽车庆祝一个重要进展的时刻:其今年 1 月发布并开始公测的 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在国内完成了 3000 公里试驾。为此,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接受了一个小范围的采访。

但由于前一天雷军官宣小米造车,在场记者显然更关心何小鹏如何看这件事。

" 要不先聊点小米汽车吧?" 访谈开始时,一位记者说。

雷军与何小鹏是相识十几年的好友,雷军也是何小鹏两次创业的天使投资人;2019 年 11 月,小米曾参与小鹏 4 亿美元 C 轮融资。小米上市时面临资金压力,何小鹏也曾自掏腰包买入 1 亿美元小米股票以支持雷军。

何小鹏在小鹏汽车上市现场称雷军是自己创业路上的导师和贵人,雷军在私底下也会称何小鹏为小兄弟。

" 你可以讲小米汽车,我可以不答。"

面对第一个问题,何小鹏即采取了防御姿态。此后的访谈中,他的状态也相对拘谨,回避了一些提问,比如自己对 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整体销量的预计,小鹏在欧洲市场的具体表现(小鹏已在挪威开卖),小鹏十年后可能是什么面貌 ……

当话题回到小鹏想传达的关键——自动驾驶和 NGP 时,何小鹏露出坦承一面。

何小鹏告诉《晚点 LatePost》,他自己的司机现在在驾驶小鹏汽车时也不爱用 NGP,不止一个人这样。这反应了大家的心态," 觉得(NGP)不可控 "。

在国内三家新造车势力中,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被业内认为相对有优势。

去年,小鹏汽车全年销量为 2.7 万辆,落后于同期蔚来和理想的 4.4 万辆 和 3.3 万辆,在三家美股上市的中国新造车公司中垫底。

不过据小鹏今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他们有排名上升的趋势。今年第一季度,小鹏总共交付 1.33 万辆车,作为对照,蔚来和理想今年前两个月的交付量分别是 1.28 万辆和 0.77 万辆。

推出新车型和扩展渠道等直接手段外,被小鹏寄予厚望的销量提升因素就是自动驾驶。

一种业内观点是,未来汽车的商业模式将由硬件购买转向软件订阅,自动驾驶服务正是软件订阅的重要内容。一个例子是,特斯拉单车售价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全自动驾驶套件(一次性购买全部自动驾驶软件功能)却在提价。

据何小鹏透露,在已激活 NGP 功能的小鹏 P7 车主中,使用了 NGP 的里程占可用 NGP 里程超过 50%。

此前,小鹏汽车在 2020 年财报中表示,将把 P7 用户激活 xPilot 3.0(自动驾驶功能)带来的收入也纳入 2021 年一季度财报。何小鹏认为,随着软件迭代升级,预计在小鹏的第三款车型中,80% 的车主会激活自动驾驶功能。他有信心," 自动驾驶会成为用户决策的最核心点 "。

也许是聊完 NGP ,状态相对放松,何小鹏最后也正面聊到了小米造车。

他透露,在小米投资小鹏之前,雷军就与他聊过造车相关的事,雷军是怎么说的," 不能告诉你 ",何小鹏对雷军的建议则是:" 我从头到尾建议雷总做。"

与蔚来创始人李斌和理想创始人李想相似,何小鹏也是一名互联网背景的连续创业者。37 岁时,他把与梁捷、俞永福联合创办的 UC 以 40 亿美元估值卖给阿里,实现了 "40 岁前财务自由 " 的目标。

2015 年小鹏汽车成立时,何小鹏最初作为初创投资人参与;2017 年 8 月,何小鹏正式离开阿里,全职造车,小鹏开始成为 " 小鹏的小鹏 " ——相比 2014 年成立的蔚来,2015 年成立的理想,小鹏是三家新造车公司中最晚搭全管理班子的一个。

在路线上,小鹏则最像三家国内新造车的共同标杆特斯拉。在蔚来和理想都主打 SUV 车型时,小鹏于 2020 年推出了四门轿跑 P7,对标特斯拉国产 Model 3。在特斯拉标榜的自动驾驶上,小鹏目前也投入很大。

不过,仅看去年的销量表现,小鹏仍相对落后于蔚来和理想。小鹏有多大机会翻盘超车?如何超车?何小鹏在此次访谈中并未深入谈及。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等媒体与何小鹏的对话:

新的新造车企业入场,比 5 年前更难了

《晚点》:关于小米造车,雷军是怎么跟您沟通的?

何小鹏:打电话聊天。挺好的。我从头到尾建议雷总做。

《晚点》:从头是从他刚投资的时候开始?

何小鹏:(从)没投资(开始)。

《晚点》:有种说法是,未来 5 年汽车行业会快速进入淘汰赛,头部的几家车企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复刻手机行业的格局。有新造车公司提到,到 2025 年要造 100 多万台车,你怎么看?

何小鹏:我现在比较少用手机比喻汽车。现在慢慢觉得,手机和汽车差别还是蛮大的。手机是快销品,它对品牌、交付、品质的看法,很多(跟汽车)都不一样。手机的中国化和全球化有很大不同,供应链的风险管控跟汽车也不太一样。这些就会导致你的产品、生产、物流、品牌、市场、销售、店的布局都不一样。

2025 年是新造车企业和新兴造车企业、老造车企业分晓的主要时间点,这时候上去的比较明显,下去的也比较明显。在中间的,可上和可下还不明显。至于那个时候会有多少台车,每家都有心中的目标,各自努力。

《晚点》:老汽车品牌、新汽车品牌,和新兴汽车品牌,今天下场造车和 5 年前造车相比,市场、竞争、资本环境有什么差别?

何小鹏:Time。今天如果一家类似 6 年前出来的(造车新势力那样)车厂,没有技术积累、资本积累,再进来,大家会觉得很难。

车不像互联网和快销品。互联网和快销品,到了最后,裂变速度真的很猛烈。消费产业一直相对比较简单,很难裂变,裂变需很长的时间。

《晚点》:有人觉得智能化时代会加剧裂变的速度,就像手机一样。

何小鹏:这是肯定的,但是核心是,什么叫好的智能企业。现在有很多(人)的逻辑我是不认同的,比如把一个车用了很多好的硬件组合—— FF 就是这样,即使 2021 年来看,它的硬件也不算低端,好的硬件组合代表有想象力吗?可能有,绝大部分是反例。

《晚点》:今天下场造车,和 5 年前相比,是更难还是更容易了?

何小鹏:我觉得对于全新的、没有基础的公司肯定更难,因为今天竞争激烈了。你以前花 100 块钱获得的人才,今天要花 200 到 300 块钱。第二就是时间有限,对于全新的公司一定更难。

大公司还有一波机会,下半年说不定还有一些大公司说我们造车了。如果原来有技术积累,就会好很多。苹果 2015 年招汽车人,2016 年开始有团队,2017 年已经换了一个团队,到现在已经有 6 年的积累,这个积累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晚点》:有可能抄近道吗?因为现在有些供应商起来了,说可以做智能坐舱和自动驾驶集成的方案,用这个方案快速实现智能化。

何小鹏:我觉得达到当时 70 分的速度变快了。但那时候的 70 分,现在可能是不到 50 分。在这么复杂的软硬件组合里,想走捷径意味着,将来某个时候你会走弯路,这是公平的。

《晚点》:你们在智能化方面投入很多,但有些车企接下来的计划比你们更加疯狂,比如要自己做芯片、OS。小鹏是怎么思考的?你们做什么、不做什么?

何小鹏:口号没有用。昨天有人说,不要随便说 all in。随便说不计成本吗?这是创业企业最难的。我觉得现在新的大公司来造车,在这个行业算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节奏。今天你做三件事,明天做另外两件事,后天做后面两件事可能更好。我觉得好的创业企业,最后对于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好,当然也有运气在。

《晚点》:小鹏有打算做自己的芯片和 OS 吗?

何小鹏:目前如果我们要做肯定会跟大家说的。

小鹏 P7 的辅助驾驶渗透率在 50% 以上

《晚点》:您平时开小鹏 P7,会用开启 NGP 辅助驾驶功能吗?

何小鹏:我实际上用的 NGP 没有我们平均数那么高,因为我现在经常会客,让司机开,司机是不愿意开 NGP 的。这个问题我批评过不止一个司机。我心里感觉,第一,他们觉得不可控。第二,他们开车绝大部分都不在高速上。还有一个潜在原因,如果将来都是(自动驾驶),司机的工作是不是有点压力。

我上下班自己开车。我到公司非常近,看都能看得到。全是城市路段,没有高速。我们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产品都会有城市 NGP 了。那就很棒了,现在的 NGP 主要是服务高速。

《晚点》:有效数据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壁垒,在这方面特斯拉遥遥领先,而且在以最大的速度增长。特斯拉会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吗?中国车企想要赶超,还有什么机会?

何小鹏:你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我认为绝大部分整车厂没有理解数据能产生什么价值?为什么更多数据产生更大价值?我们认为,大的数据是更有价值的,就看你怎么布局。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今天从我们的数据来看,自动驾驶在中国的接受度比我想象的高。某友商最近自己也说,他们(在中国)的渗透率在 1~2% 之间,海外是 7%。

《晚点》:你们的渗透率(已激活 NGP 功能的车辆中,使用了 NGP 的里程占可用该功能的里程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何小鹏:P7 是 50% 以上。

《晚点》:等于说你们的车主非常信赖你们的车?

何小鹏:我们很高兴看到,但是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要把它做得更好。

《晚点》:最近一些车企传出了自动驾驶 " 失控 " 的消息,你们有去分析过那些案例,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吗?

何小鹏:很多种原因,大部分我们所看到都是识别错误。车的深度学习从来没有学过这个东西,它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摄象头的逻辑。它看到一个东西,但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晚点》:你们是怎么做安全冗余的?

何小鹏:我们后面的车,高等级的会用到激光雷达,这就是安全冗余的一部分。第二,现在 OTA 会把更多的摄像头都整合起来,最开始的 NGP 只整合了一部分摄像头,没有整合全部。比如说 5 月份我们又会将远距离摄像头整合起来,可以看到 250 米以外的某些场景。但是也可能会碰到一些挑战,比如说今天我们不敢确定,地上井盖被偷的情况下怎么办,这是我们后面要去做的事情。

《36 氪》:视觉的方式,或是说特斯拉的方式,会是自动驾驶一个主流的方案吗?

何小鹏:我们不认为。我们今年第一个量产(激光雷达的车),规模会很大。我们是 2019 年开始策划用高精地图,包括用激光雷达,而且很有可能是明年全球用激光雷达最多的整车厂。因为我们的车后面全部都带激光雷达。

我们下一款车就没有 xPilot 2.5 了,都是 3.5。再往后的车,如果到了 4.0,可能就没有 3.5,你可以选择没有自动驾驶,也可以选择最高等级的辅助驾驶。这点我们是蛮相信互有好坏,因为人的眼睛和大脑跟机器的眼睛、大脑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我觉得激光雷达实际上跟它们一起,一个是左眼一个是右眼,可以使整个辅助驾驶安全性大大提高。

三年之内,只做软件自动驾驶的公司面临转型挑战

《远川》:您 2017 年去过硅谷,那时您觉得自动驾驶行业有很大泡沫,这两年尤其是疫情之后,每个月都有自动驾驶拿到巨额融资的消息出来,您觉得这个原因是什么?还是存在泡沫吗?

何小鹏:我觉得今年自动驾驶市场(火)来自于两个原因,第一是整个车厂更焦虑,他们做很多投资。第二智能汽车这个赛道,现在有更多的人关注,所以他们会有投资。我给我的好朋友的一些建议是,纯做自动驾驶软件公司,三年内都会面临如何转型和如何整合的挑战。

《晚点》:在三年之内,做软件的面临挑战,是说要不卖给车企,要不就做不下去了?

何小鹏:我以前一直都说,软件加数据,硬件加体验和服务加运营必须全闭环,要不然做不好。它没有硬件,也没有服务,也没有运营,所以它的服务会极其困难。

《晚点》:现在有车企拿某一款车或者两款车,跟他们合作,这种形式您看好吗?

何小鹏:没有意义。因为这个车企每款车可能自动驾驶都是不同公司支持的,体验不一致,能力不一样,进步没有价值。

《远川》:最近看到一种说法,汽车行业里会存在一个谷歌安卓,因为现在很多开放式的电动平台。

何小鹏:我完全不认可,很多人跟我说过。我反问过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有没有公司在技术平台开放成功过?第二是对谷歌来说,安卓的开放到底是成功还是没有成功?

《晚点》:答案是什么?

何小鹏:见仁见智。

《远川》:所以您没有那么看好强强联合的造车模式?

何小鹏:你已经做得很牛了,你为什么要开放?实际上你是不够牛,你觉得这个事情将来可以很牛才拿来开放,你能不能确保它将来牛?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鸡和蛋的问题。

你想跑得快,在最开始时跟人合作,跟你的敌人、经销商、供应链合作,但是很多讲出去的能力将来都不是你的能力,你跟供应商合作,别人也可以。我经常看到有人讲他有什么能力,我核心关注,这是你的能力还是别人的能力?别人的能力都不是能力。

《36 氪》:小鹏在电这块靠哪边走?竞争对手有两种不同的侧重,理想注重 4C、注重充电效率,蔚来可能注重高能密度、电池。

何小鹏:我们在超充上做的事情很多。无论超充站、超充服务、超充能力。第二个,我们现在叫四电,还有充电体系,现在提的要求很高。所以我还是一个逻辑,如果用供应商的能力都不叫什么能力,自己的能力才叫能力。今天中国在电领域的能力还是有点薄弱的,反而比亚迪在电上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晚点》:您说的是电池还是充电网络?

何小鹏:跟电相关的所有。

《晚点》:你们的超充站能赚到钱吗?

何小鹏:超充站是一个服务场景,也是运营的体系。我觉得从本身来看肯定不赚钱,这是一个基础的服务能力。

《晚点》:理想说他们未来的超充站计划是赚钱的。

何小鹏:首先它需要一部电动车。

《36 氪》:您在飞行汽车上投入的精力还蛮大的,飞行汽车在您看来对于小鹏的意义是 SpaceX 对 Elon Musk 吗?

何小鹏:不,我觉得差别很远,我想做一个不同的交通组合。飞行汽车对我来说还是蛮大的冲击,我关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真正强投入是从去年开始,当然这个团队到现在已经第八年了。说实话我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动手,就是因为这个好像很难改变,有政策问题、有安全问题、噪音问题。但我们越来越觉得有可行性,看你愿意不愿意花大钱、大团队做好多年,如果你真的愿意是有巨大的价值。

《晚点》:这个事是对小鹏打造品牌有好处,还是真的把它当成一个生意去做?

何小鹏:真正的生意,独立融资。

《晚点》:为什么不专注在把手上的事情做得更好,再开始下一步,就像您说的,有节奏感地推进?

何小鹏:这就是节奏感,你在外面搭一个数百人,将来到两千人的团队,这是节奏感的问题。

《电动星球》:有没有想过目前小鹏最需要突破的障碍是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小鹏走得很顺。

何小鹏:哪里?我们压力一大堆。

《电动星球》:好像没有挨过所谓的生死关头。

何小鹏:我们哭的时候你不在场。

《电动星球》:所以就很好奇,你心目中目前认为小鹏最需要解决的东西或者需要突破的东西是什么?

何小鹏:打好基础。

《电动星球》:这个基础包括组织架构、内部人员吗?

何小鹏:很多,比如说组织上过一万人,一万人管得好可以到三万,三万如果再管得好可以到十万,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来源:晚点LatePost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