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张宇:复杂场景下实现的自动驾驶才有商业价值

有态度
2021
07/08
22:12
风眼
分享
评论

来源:风眼

WechatIMG114

小马智行张宇:复杂场景下实现的自动驾驶才有商业价值

7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围绕自动驾驶展开演讲。

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获得公开路测无人化牌照后,小马智行宣布今年下半年将在上海嘉定开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覆盖嘉定区主要城区路段,用户通过 PonyPilot+ App,便可乘坐自动驾驶车辆。

“稳步扩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规模是我们迈向产品化、规模化的关键步骤,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出行的重要方式。”7月7日,在2021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表示,Robotaxi 服务已先后在广州、北京全面升级,在扩大运营规模和服务范围的同时,满足了用户8:30-22:30的出行需求。

截至2021年2月,小马智行融资总额超11亿美元,估值超53亿美元,其主要投资方包括丰田汽车公司,安大略教师养老金计划,红杉资本和IDG资本等。目前,小马智行已与丰田、现代、一汽、广汽等车企建立合作关系,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积突破600万公里。

但对Robotaxi来说,商业化是更为遥远的一步,也面临着更多质疑。一方面Robotaxi受政策限制,无法对乘客进行直接收费,要创造收入只能另寻出路;另一方面何时能做到商业化,更多地取决于合作的主机厂、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

在张宇看来,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无法与应用场景割裂开,一定要强调是在公开道路场景下实现的无人化,对于长尾场景的处理,要做到非常高的稳定性,能够应对极端天气条件,并且通过大量的仿真课程,来验证车辆足够安全。“这需要海量的数据来支撑,有足够的测试里程及大规模的车队,来进行高质量验证。”张宇说,在复杂场景下实现的无人化技术,未来才能够真正泛化,有商业价值。

而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张宇认为首先要坚持在研发设计方面系统化的软硬件结合,不断优化运用,提升系统的稳定性,整个自动驾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单靠单点技术。其次是系统性的生产,要真正商业化就要从研发、测试、生产环节达到标准化的流程,保证稳定性和一致性。“要商业化真正落地,技术是根本,没有1就没有后面的0,所以要不断挑战技术的边界。”

除了乘用车,5月初小马智卡还获得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已开展商业运营。目前,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已完成约13650吨货运运输,商业运营里程达37466公里。小马智行副总裁、小马智卡负责人李衡宇表示,干线物流将成为小马智卡自动驾驶卡车重点应用场景,随着各地政策开放,高、快速场景也逐步纳入各地路测范围内,未来将有机会在大兴机场高速、京台高速、京津高速等路段见到自动驾驶卡车路测。

WechatIMG111

小马智行新款无人车亮相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小马智行新款无人车亮相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以下为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的部分采访内容,经整理后发布。

Q:小马在广州和北京先后落地了robotaxi,接下来在上海也有落地的项目。请谈一下落地过程中有哪些改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宁:2018年的时候,我们讲整个运营区域是一件相对漫长和痛苦的事情,每拓展一个新的区域,都会有一些之前没处理过的场景需要去解决,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今天讲落地这件事情,尤其在上海,已经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北京和广州之外的城市,而是把一个城市的场景拆碎了看,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城市的场景中找到与其他城市相似的场景。

通过这个方式,不断的加强我们的泛化能力。现在到一个新的城市,整个冷启动的时间也就几周以内,之后便可以在这个城市安全地上路和运营。在上海的落地主要还是配合当地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获取一些牌照,随着政策的发展,各种流程也会相应简化进而缩短时间。

Q:如何看待政策的滞后性?

张宁:我们很难要求政策走的比技术更先行。不可能在生产制造飞机之前,就有航空法,事物的诞生总有一定规律,一定是技术先做出来,相应的社会认知、社会接受度以及法律法规才会随之跟上。今天技术的发展以三年为期,(每隔三年)就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如果从立法的角度看,三年前可能会觉得小马智行(pony.ai)是在一个很早期、很初步的阶段,展示出来的技术成熟度和自信也没有今天的这么高,那个时候一定会基于当时的水平来进行立法和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不是一下子就要给整留多少的发展余量,而是现在政府能够实时去了解整个自动驾驶企业的发展,及时去跟进整个政策法规的拓展。基本上政策滞后于技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不会对技术发展有太多阻挠。一些政策条例和法规如果能够在半年到一年里面随即跟上,就会促使这个行业发展。

比如广州和北京,都在慢慢开展整个示范规模化运营,他们会推动整个智能网联车落地,希望能够把智能网联车慢慢上量,慢慢规模化,变成未来的出行方式。

Q:目前专注自动驾驶的本土企业其实并不多,跟竞品来比,小马智行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张宇:今天90%的场景都很简单,甚至99%的场景也不一定能看出差异,但就是剩下的1%最见功底。所谓的安全、量产、商业化,就是考验那1%。当有一万台车在路上跑的时候,就不是比谁胆大的事情,很重要一点是怎么认知什么是安全,什么是足够安全,怎么衡量安全性。当特斯拉把辅助驾驶当无人驾驶时,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自动驾驶也是如此,要知己知彼,不能不知者无畏。

而评判技术比较公允的一个参照条件是,你有多少自动驾驶的车队以及前期的积累;其次是在技术成熟度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复杂高峰期的条件下,人对于场景泛化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举一反三,对自动驾驶技术而言则胜在高精度去复刻,像举一反三这种更偏智能的事情,在各家的差异会更明显。

在技术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复杂场景下技术的稳定度和开车的体验,能不能接近人的风格和标准。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今天应该是做的最好的一个,大部分情况下比滴滴快车的司机开得都要好。等哪一天大家技术都做不出区别了,行业才是真正成熟了。

Q:小马智行要做技术的提供者,还是做自动驾驶参与者和服务商?

张宁: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出行领域,与出行服务商进行合作,比如和T3、红旗出行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探讨将来深度合作的可能。目前我们还是以技术为本的公司,如何去出行平台服务上千上万用户的出行,也是以驱动技术研发为主。虽然我们有平台,有robotaxi,但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意,还远没到那一步。

自动驾驶不太可能由一家公司、一种角色、一己之力就能做好,因为它涉及到供应链,以及各种各样产业的上下游。所以我们是很开放的来看待这件事情,未来如果有专业的出行平台,彼此都可以进行探讨。

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投入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规模高精尖的人才,才能精益求精,我们做的每一步可能都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边界,不太可能一上来就有很多家企业都能做。这说明这件事情的护城河本身就是很高的,它不是一般大量的企业都能泛化来做的事情。

更何况自动驾驶也还没有达到一个大家开始抢蛋糕,互相竞争的阶段,大家彼此之间是真正的友商,因为要向公众、媒体、政府证明这个事情能做出来,资源也就会向头部聚焦,比如资本、人才、合作等等。

Q:目前自动驾驶无人车和有安全员的车在技术上是否一样?

张宇:在能力上是一样的,从量产的角度讲冗余是很重要的,当主要矛盾解决的时候,系统性安全和隐患都得解决掉,所以那部分主要是靠系统来解决。路上跑的大规模的车型,不是所有的车型都有类似刹车备份的转向,我们相信下一代真正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量产车型,像冗余的解决方案都是得齐备的。

Q:如何看待自动驾驶商业化?

张宁: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允许商业化,比如物流领域,我们拿到了商用车的牌照。接下来不排除出租车也会出台一系列的规范、制度,让自动驾驶企业的出租车可以收费,形成商业闭环。

其实就是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允许商业化收费,认可这种运营模式;二是无人化,怎样随着技术的落地、进步,验证各种技术,并开始拓展无人化的场景。一旦有一个城市做出一个样板,其他城市复制就行了,未来在某个点上,一个城市规模比较大,其他城市学起来就很快。

但也不会对个别城市做额外的优化,因为我们希望做的落地技术是在广州、北京等城市,甚至中国、美国等各地都能开的,而不是聚焦到某个点跑的快、跑的好,那样的商业化将来是没有办法规模化落地的。

要形成生态闭环,更多的还是要先上量,当有规模化以后,收入才能够支撑起来,而不是靠融资。当有了一个规模化的量级时,整个产业链才能够真正实现变革,进而变革整个交通出行。当一个城市,有一万台无人驾驶车辆在街头的时候,就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生态。

Q:如何看待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问题?

张宁:在一个东西没有进入量产的情况下,它的成本下降趋势会更明显,一些核心的零部件,基本上一年半左右都会下降一半的成本,到2023年左右,大部分核心传感器都能够降到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内。从历史角度看,一旦有量产的复购,上下游各个链条的成本都会大幅度下降。困难在于怎么把系统做到量产化和规模化,而不是先去降产能,当把量产逐步做到后,有巨大的需求去推动产业链去变革,成本就会迅速下降。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深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近日,外媒The Verge的尼莱·帕特尔(Nilay Patel)与美国微软公司CEO兼董事长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Decoder播客节目中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
态度
“当家庭单元越来越完整的时候,8090后对生鲜购买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态度
距离 Windows 11 发布已经过去一周,虽然比起苹果发布会,Windows 11 连热搜榜都没能登上,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关注,相反,在过去一周里,很多数码爱好者围绕其对 Android 应用的支持、对老机型的升级问题展...
态度
这一届年轻人特别「摇摆」。
态度
六月,可能是今年手机市场最安静的一个月。
态度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