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衣橱赛道“团灭”,共享经济最终只跑出了充电宝?

创投圈
2021
07/17
21:46
张霏
分享
评论

 

冷却许久的共享经济赛道,除了接连曝出破产消息,似乎再无 " 神话 " 诞生。

自 2016 年共享单车打响 " 共享经济 " 的第一枪,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按摩椅等共享创业的项目层出不穷。近期,经过六年的厮杀与资本角逐," 共享衣橱 " 的故事也走向了尾声。

近日," 共享衣橱 " 龙头衣二三正式宣布关停,并于 8 月 15 日关闭服务,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关于共享经济话题的探讨。作为共享衣橱行业的头部公司,衣二三的关闭可以说是这一赛道终结的缩影。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风口在 2018 年左右便开始走向没落,资本开始陆续撤出。衣二三的融资历程,也是在 2018 年夏然而止,其最后一轮融资停止在 2018 年 9 月,据企查查显示,最后一笔融资是来自阿里巴巴的战略融资。

在这之前,它在 2015 年到 2017 年期间,就从天使轮走到了 C 轮,背后资本包括红杉资本、软银中国、IDG、金沙江资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

共享衣橱一度也是投资人青睐的风口,但之后逐渐走向灭亡。

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至少有 10 家共享租衣的企业已停止运营——去租吧、跳色衣橱、衣二三、有衣、爱美无忧、喵搭、美衣共享、尖果儿与魔法衣橱等。

停止运营的共享租衣平台,图源 IT 桔子

从 2015 年的 " 共享经济元年 ",到后续大量共享经济项目走向式微。除了共享衣橱之外,共享汽车、共享办公室等细分赛道的公司,也都陷在困局之中。

目前还算火热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依然难以解决盈利问题。最终似乎只有共享充电宝赛道活得还不错,赛道内企业接连冲刺上市。不过它们也面临壁垒低、利润薄的问题。

共享经济各个细分赛道起起落落,到现在创业公司的 " 试错 " 已经接近尾声,押错赛道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们,最终也只能黯然离场。

共享衣橱赛道 " 团灭 "

共享衣橱这门注定小众的生意,最终还是没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共享衣橱这一概念最先诞生于美国。2015 年因创业大潮与 O2O 火热,催生了国内共享租衣市场,诞生了诸多企业。用买一件 Zara 的钱租到 Prada,对于一边沉迷 " 剁手 " 一边捂紧钱包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可以说是 " 救命良药 "。

加上共享经济在彼时的火热,共享衣橱开始兴起,共享租衣项目也受到过投资人的重视,相继完成了融资。IT 桔子数据显示,衣二三、女神派等项目都获得过上千万融资数额。至今(含已关闭)共享租衣赛道共出现过 23 家企业。

时间回到 2014 年。当时女神派刚成立不久,共享租衣行业竞赛就此拉开帷幕。时隔三年后,成立仅两年的品牌衣二三,拿到共享衣橱行业最大一笔投资——来自阿里巴巴领投的 5000 万美元,共享衣橱领域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衣二三融资历程,图源企查查

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 年,国内一共有 12 家共享衣橱项目成立。而进入 2017 年后,共享衣橱已经成为热度仅次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赛道。

鲸准数据显示,2017 年共享衣橱行业融资的金额再创新高,同时,头部企业的单笔融资额增加,整个行业的融资数量降低。这也意味着,这个赛道逐渐出现了头部效应。

2019 年 5 月,衣二三宣布扭亏为盈,终于实现了整体盈利。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商业模式的短板和不足开始暴露。

" 共享租衣属于进入门槛低,但运营门槛很高的模式,有一个由轻到重再到轻的过程。" 清流资本合伙人刘博曾如此评价这一行业。

共享行业十分烧钱是行业共识,共享衣橱这一赛道也并不例外。这个赛道不属于纯流量型的线上交互生意,要想将这小众服务落地,仍需打通很重的线下环节,包括选品采购、自动分拣、清洗维护、仓储运输、客服服务等各环节,整个业务链条长,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新零售专家潘玉明曾表示," 多数中国人不会接受这一模式,觉得穿了别人的旧衣服 "。服装属于私密性较强的商品,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愿意穿二手衣服的中国人只会是一小部分人,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共享衣橱行业在用户数量增长上的天花板。

有租衣需求的人,才有可能会持续复购。对于许多新用户来说,一时尝鲜成为会员,冲动期过去后,并不一定会进行续费。

女神派创始人兼 CEO 徐百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共享衣橱的目标群体仍然是比较特定的人群,特定人群之外的更多人不是目标客户。

除了成本高、用户市场小之外,营收模式的单一也是导致二手租衣平台倒闭的一大原因。在营收方面,共享衣橱模式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三方面:会员费、购买转化以及 B 端分成,其中,会员费占大部分。衣二三平台收入的 75% 来自会员费。

衣二三并非没有意识到盈利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也曾尝试拓宽自身营收渠道。除了原有的衣物租赁主业务外,2020 年 3 月它上线了洗衣业务,价格相对线下的洗衣店来说比较便宜。

然而,这一洗衣业务的服务也未收到市场欢迎。连线 Insight 在黑猫平台上发现诸多相关投诉留言。其中有消费者表示,收到在衣二三清洗的鞋子后发现不仅鞋垫丢失了,鞋子还有一股异味,客服也并给到实际补偿措施。

除此之外,消费者频频遇到包裹异常、会员费自动扣款等问题,都是共享衣橱在更精细化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衣二三关停服务通知,图源衣二三官网

高成本投入,却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人群,收入和成本难以打平。最终,共享衣橱赛道还是走向了灭亡。

这些年,多少共享赛道陷入困局?

被资本催熟的风口,都逃不过从疯狂到冷静的发展轨迹。

2017 年,数不清的行业企图搭上 " 共享经济 " 这趟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卫生纸、共享雨伞 …… 它们都试图在共享风口下分一杯羹。

一如高光时刻来之迅速,坠落也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打着共享概念的项目大范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小程序、新零售以及区块链。比较明显的标志是,即便是共享充电宝——这样一个被认可度相对高的赛道,融资速度也骤然放缓。资本,逐步放弃对共享经济这一风口的追逐。

高开低走,是共享经济逃不开的魔咒。时至如今,当年在共享经济风口意气风发的各大玩家,大多因经营不善而陆陆续续停止运营,行业成了 " 一地鸡毛 " 的短命风口代表。

在共享出行领域,四个轮子和两个轮子的命运极其相似。随着被寄予厚望的共享单车故事渐渐落幕,对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项目,资本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冷却,共享汽车也不再有人青睐。

2019 年,共享汽车行业的融资数仅为 4 笔。可以对比的一组数据是,2017 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整体融资超千亿元,其中,超过 700 亿元都投入共享汽车赛道,全国运营车辆已经达到 6 万辆。

当时环球车享 EVCARD、GoFun、盼达等数百家平台集体涌进赛道,虚火比共享单车更为疯狂,疯狂吸纳融资。这些玩家里面,既有互联网出身的出行独角兽企业,也有上汽等主机厂巨头。

但从商业模式来看,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模式明显更 " 重 "。"GoFun 们 " 正如当年的 " 摩拜们 " 一样,还来不及进行业务的延伸与拓展,就难以为继。

2021 年后,共享汽车行业更加波动四起。头部品牌 GoFun 的 CEO 离职,业务下滑、转型不顺、拖薪裁员等负面消息传出;风光一时的盼达用车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经营原因,于 2021 年 2 月 1 日起暂停运营 ……

同样光环黯淡的,还有共享办公。五六年前,共享办公也一度是热门风口。

据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 至 2015 年间我国联合办公空间(含孵化器)数量从 50 家发展到 2300 家,翻 46 了倍,到 2016 年超过 4200 家。

但之后几年,共享办公便进入资本寒冬。IT 桔子信息显示,与热闹的 2016 年相比,截至 2017 年 11 月,联合办公行业仅有 10 家企业获得了融资。

进入 2018 年后,联合办公行业众多公司虽然靠合并和并购不断扩大规模,但触礁者居多,不少联合办公项目早已未成先衰。地库、孔雀机构、Mad Space 等联合办公空间先后退出市场 ……

而头部企业的日子也似乎并不好过。那时,WeWork、优客工场、氪空间等联合办公空间平台竞相出现,但它们也未逃脱共享经济模式的痛点:为了流量不断烧钱,通过融资或上市获得资金继续烧钱换市场。

" 联合办公第一股 " 优客工场从成立至今,除了去年第四季度实现调整后盈利外,其他时间一直处于亏损当中,众多投资机构的输血是其续命至今的关键。亿欧调研数据显示,共享办公室的出租率平均达到 85%,才能保持盈亏平衡。

从本质来讲,共享办公室实质是 " 二房东 " 这一重资产模式。不管有无租户入住,租赁企业必须先垫付租金,以及共享空间的各项维护费用。出租率不够高的情况,共享办公就很容易陷入亏损困境。

相比共享办公的现状,更多的共享经济赛道状况更为惨淡。共享 KTV、共享按摩椅等套用共享概念的项目,已经逐步消失。对于这些伪概念项目,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在朋友圈怒怼:" 听说创业者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共享经济项目,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还要到我们办公室来堵我们的门。堵门的就不必来了,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很少。"

事实确实如此,这些泡沫在逐步破灭。比如首家共享篮球项目 " 猪了个球 " 完成 Pre-A 轮融资后半年,便败光近千万融资,最终以公司倒闭收场。连线 Insight 发现," 热战共享篮球 " " 球分享 " 等多家共享篮球服务商,公司主体大多已注销,又或者被收购。

轰轰烈烈的共享经济大潮中,无数的钱和创业项目最终沦为了炮灰。

只有共享充电宝活得好?

如今较为火热的共享经济赛道,仅剩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寥寥几个。不过,它们的状况也略有不同。

此前,占据共享风口半边天流量的共享单车,随着 ofo 销声匿迹、摩拜与美团合并,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

如今,共享单车赛道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由阿里投资的哈啰、美团单车、滴滴孵化的青桔为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共享单车的故事也从创业者 " 神话 ",变为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同时,这个战争也蔓延到了共享电单车领域。

这一转向并非没有理由,共享单车是存量市场,且难以盈利,所以各家将争夺重点放在电单车市场。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使用高频且客单价高。哈啰联合创始人韩美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单车日均的骑行需求在 2 亿次以上,电单车的日均出行需求在 7 亿次以上。加上电单车投放规模相对较小,使用频率远高于共享单车,相对于单车而言,更能尽快实现盈利。

消费者对这个赛道的需求依然存在,不过对于业内玩家而言,亏损依然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整个共享经济大潮中,如今真正能实现盈利,并有创业公司成功上市的,仅仅只有共享充电宝这一赛道。共享充电宝也是在质疑中发展的行业。但它最终证明了这个模式不是 " 伪需求 "。

一位共享充电宝业内人士告诉连线 Insight,共享充电宝可以进行成本控制。它们可以根据商家的流量测算,选择优质商家,尽量保证每台充电宝的高使用率。

而且,共享充电宝的损坏成本可由用户自己承担,加之其体积小,又有线下店家的简单维护,投放运营成本可以被压低。

目前,已有业内玩家实现了盈利。怪兽充电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其营收达到 8.469 亿元,净利润达到 1510 万。

不过,共享充电宝赛道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近期共享充电宝接连提价,就一度登上热搜,被不少用户吐槽。

即使实现盈利,大多企业也是获得微利。为了拿到更多的利润,共享充电宝企业纷纷涨价,但这却可能导致用户流失。这个困境,连线 Insight 在文章《涨价失用户、低价没利润,共享充电宝的集体困境能解吗?》中有过详细分析。

现阶段,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依然在加码抢市场,它们依然要面临很多挑战。可以说,战争也还未到终局。

共享经济这几年,从风口到沉寂,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故事。还活着的赛道中,洗牌还在进行,幸存玩家们要继续讲好自己故事,才能不被淘汰出局。

来源:连线Insight 张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