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必争之地”:元宇宙真的是个好概念吗?

有态度
2021
07/28
00:14
摩根频道
分享
评论

来源 | 摩根频道

"Metaverse(元宇宙)" 这个词像是一阵飓风,在 2021 年席卷了互联网投资圈,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与资本纷纷为其加码。

先是今年三月,海外大热游戏《Roblox》的母公司 Roblox 在美国上市,成为元宇宙概念第一股。四月,游戏《堡垒之夜》母公司 Epic Games 凭借元宇宙概念加持,获得新一轮 10 亿美元的融资。

纵观国内,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大厂早已经表现出对于 " 元宇宙 " 世界的野心。而 MetaApp 更是凭借号称要打造全年龄段的元宇宙世界,拿到了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国内社交平台 Soul 也是紧随其后,把宣传语改成了 " 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

就连看似与 " 元宇宙 " 概念并无过多交涉的阿迪达斯,也以一部非线性的第一人称互动大片,推出了自家体现元宇宙概念的 Ozworld 系列。似乎,在大多数人还搞不懂 " 元宇宙 " 概念的时候,已经步入了 " 万物皆可元宇宙 " 时代。

那么各大厂商竞相入局、已经成为新风口的 " 元宇宙 " 究竟是什么?其概念中引领的这波潮流真的是下一个风口,还只是一个噱头?被一个雏形期概念带动的二级市场,上扬股价的红火中跟风的股民,真的不是又一波 " 韭菜 " 吗?

从科幻照进现实的 "Metaverse"

"Metaverse(元宇宙)",即是 Meta (超越)+ Verse (宇宙),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这个世界是庞大、自由并且是持续性不间断的,能为用户构建新的社交体系与多元化社区的建立,并且能通过真实感的还原技术与实时或低延迟的通信环境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换句话来说,就是现实世界的 " 人造映射版 ",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与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一对应,并且不会间断的 " 生活下去 "。大家所熟知的 " 完整体 " 元宇宙形态,例如电影《头号玩家》里的 " 绿洲 "、动漫《刀剑神域》中沉浸虚拟世界或小说《无限恐怖》中主角历练的那些科技创作类似电影的平行宇宙。

其实早在 1981 年,在计算机教授弗诺文奇的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就存在着一个这样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脑筋接口登陆新世界,按照自己的喜好幻化成不同的形象。同时,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还有真实的感观体验。

直到 1991 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把《真名实姓》的概念更加具象化,并且给这个世界赋予了一个专属名称 "Metaverse",曾经被译为 " 超元域 ",现在被称为 " 元宇宙 "。

在 " 超元域 " 到 " 元宇宙 " 的这些年中,现实世界也逐渐实现了曾经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先进技术。比如,可以进行实时视频沟通的电子设备、与人交流的语音助手、通过电池进行驱动的汽车、还有当下 VR/AR 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与脑筋接口的大量探索和实践。

然而,随着这些在科幻小说中基于元宇宙世界为背景的科学技术逐渐场景落地," 元宇宙 " 对于当前世界的人们,却依旧只是个雏形概念。目前,最大的助力就是通过 " 概念 " 为科技公司加持,吸引资本的眼眸,获取更高的社会期待值与声誉。

概念落地也难逃 " 资本韭菜论 "?

然而,在不少科技公司用短期难以落地的技术概念吸引注意,被资本热炒,把二级市场股民当 " 韭菜 " 收割的现状下,"Metaverse" 概念飓风式的席卷真的不是培养新的一波韭菜吗?

众所周知," 元宇宙 " 这个概念在曾经 VR 圈最火爆的时期就经常被人提及,设想为再造一个以 VR 为接口的虚拟世界,以给用户使用 VR 时沉浸感的体验,而随着 VR 由热变冷,这个设想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

而这场来自未来的 VR 概念,造就了一个国内 VR 圈的传奇公司——暴风科技。

暴风科技曾经赶上了 2016 年 VR 发展的浪潮,凭借着未来 VR 的概念,暴风科技在上市之初股价一路从 7.24 元 / 股飙升至 327.01 元 / 股,涨幅高达 45 倍,市值一度突破 400 亿元。而随着其概念无法落地,随着创始人冯鑫被捕、主业停顿、年报迟迟未出等利空消息;暴风科技股价急剧缩水,直至退市。只能说,曾经的饼画的有多大,落幕的就有多辛酸。

对比于当前的 " 元宇宙 ",Epic Games 仅仅凭着 " 纸上谈兵 " 收获 10 亿美元的投资,元宇宙第一股 Roblox 首日股价上升 54.4%,公司市值超过 400 亿,身价比上市前一年翻了 10 倍。但是其都没有可以称得上 " 完整体 " 元宇宙的作品,哪怕当下最具元宇宙特色的《Roblox》不过也是元宇宙概念的一个雏形。

国内号称要打造全年龄段元宇宙世界的 MeteApp 公司,由天眼查 APP 得知,凭借着 " 元宇宙 " 概念在 Roblox 上市后,拿到了 SIG 海纳亚洲资本领投的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就是一家如此有野心并且被资本看好的公司,其官网上竟然没有其概念产品的下载地址,甚至连产品实机画面都看不到。

而国内社交软件 Soul 在今年也打出了 " 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 的概念,恐怕也是想借元宇宙的东风使得自身的上市之路与上市之后二级市场的发展都更加顺畅,只是没想到距离纳斯达克敲钟临门一脚,因 " 故 " 放弃上市。

似乎当下的境况让人回到了 2016 年 VR 圈的浪潮里面,空有其表并且处于雏形形态的未来性概念,怕是在此股浪潮中不乏被资本肆意炒作,让元宇宙的热度达到最高点,使得成为了资本韭菜的股民们被一波收割。

"Metaverse 悖论 ":为什么复制一个新世界?

然而,元宇宙概念雏形下对于 " 韭菜 " 的收割,大厂们的算盘或许不在二级市场的股民里,而是通过一个终端设备与交互产品再把存量市场重新分配一遍,毕竟当前科技的发展都在 " 向虚而生 "。

不过,对于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大多都是符合高德纳咨询公司 1995 年提出的技术成熟曲线。首先,在科技诞生的初期,由于媒体的大肆报道、非理性渲染与宣传,使得产品知名度无处不在,从而使得公司在市场中过高的峰值,最后进入泡沫化的低谷期,这时候失败案例大于成功案例,正如国内 VR 公司暴风科技的遭遇。

随后,会进入低调的稳步上升期,使得与此相关的新科技一一诞生。最后实现产品的场景落地,被市场所接受,经历数代的演化进入成熟阶段。正如大家如今已经普遍接受的互联网、移动网络产品。

而像是腾讯、Facebook、英伟达等各个大厂的巨额投入,面对于自身本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极高的市场估值,很难被资本炒作与收割,其野心所在定是技术落地后所产生的新格局的划分。

尤其是 " 元宇宙 " 世界所具有的社交属性,一旦落地很容易瓦解腾讯与 Facebook 这两家庞大的社交帝国。

其次," 元宇宙 " 作为真实世界的映射与商业产品,其规则与构架一定来源于真实世界。当一家企业足够大,你在这个宇宙中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被监视和掌管,并且留存建档,被用作为个人隐私数据资源。

同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身份与地位的产生与现实世界的金钱挂钩。似乎一切都等同于一款模糊掉现实与虚拟界限的庞大游戏:你想拥有更好的外表、穿戴与住行吗?请刷卡付费。出行没有钱怎么办?请观看广告或者开通会员送资源。那为什么非会员比会员还便宜呢?那就是 " 韭菜们 " 的另一个问题了。

就像是美剧《上载新生》中演绎的那样,在哪个虚拟世界中,凡事都需要消费。对于贫民区的上载体,每个月只有 2G 数据流量,用完之后即被冻结,除非有人给他们的账号充值。

那么,沉浸于虚拟世界的人群往往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当虚拟世界变成了另一个与现实世界总体规则无二的世界,形成一种悖论,那我们建立元宇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社会存量资源的重新划分?还是使得科技继续成为扩大贫富差距的催化剂?还是仅仅按照历史的进程,完成人类由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的演变?

而谁又能证明当下的我们生活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呢,我们通过视觉、嗅觉、听觉与触觉的感知、又如何证明不是大脑穿戴的 VR 类设备,而我们究竟是不是一排排大型实验室中的 " 缸中之脑 " 来造就我们世界的 " 缸中之脑 " 呢?

就像是国内网络文学 " 无限流 " 的鼻祖《无限恐怖》中写道:" 书中的人物对于我们来说是虚拟的,但是相对于书中的世界来说,却是真实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我们也只是一本书,一场电影或是一个程序中的角色呢?"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伴随着闹钟醒来的时候,耳朵边听到的是:"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深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总喜欢给年轻人下定义。试图用一个词、一个场景,去唤醒同一时代的记忆。
态度
2021 年,世界首富的宝座几经易手,但超级富豪们都有着共同爱好,不少人热情投入航天事业,将巨额的财富倾注其中。
态度
近日,外媒The Verge的尼莱·帕特尔(Nilay Patel)与美国微软公司CEO兼董事长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Decoder播客节目中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
态度
“当家庭单元越来越完整的时候,8090后对生鲜购买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态度
距离 Windows 11 发布已经过去一周,虽然比起苹果发布会,Windows 11 连热搜榜都没能登上,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关注,相反,在过去一周里,很多数码爱好者围绕其对 Android 应用的支持、对老机型的升级问题展...
态度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