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和纯电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有态度
2022
02/22
21:41
绿方向
分享
评论

来源:绿方向

作者 / 郎玉峰

最近,一位朋友跟笔者聊起买车的话题,当探讨到现在是否能购买电动车时,问了一句话:" 现在已经开始有氢能源了,未来是不是电动车只是一个过渡呢?" 由于这样的心理担忧,导致不敢购买纯电动车。

为何会发展氢燃料?

最近说起氢能源,不得不提起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本次冬奥会工作车辆由丰田提供,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赛那、凯美瑞和雷凌等车型,来担任冬奥运输任务,还有 140 台同样担任北京冬奥会运输任务的第二代 Mirai 也悄悄在忙碌的工作着。

关于 Mirai 车型,很多用户可能比较陌生,ta 是全球目前,为数不多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型,内置三个储氢罐可以携带最多 5.6kg 的燃料,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850km。

氢燃料电池车,并不是利用氢气燃烧,带动发动机输出给车轮,完成汽车行驶做功;氢燃料电池车内部,拥有一个名叫 " 反应堆 " 的结构,氢在反应堆中进行氢氧反应,然后生成电,将生成的电能输出给电机或者需要补能的电池中,再经过电机由电能转化为动能,带动车轮;因为氢氧反应只生成水,所以可以定义为真正的环保,其次,氢气的补能速度,可以媲美燃油车,所以,很多人将氢燃料电池车,定义为 " 新能源的最终产物 "。

丰田和本田的分歧

丰田一直致力于积极部署和研发氢燃料电池车,但革命性的建设总是要接受冷眼和排挤;本田首席执行官三步敏宏对此表示,本田在 10 年前就已经确定氢燃料电池车不会成为主流,并隔空喊话丰田:应该早点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跟随本田一起,专注于电动车发展。

本田和丰田都是传统车企的老牌强队,对于汽车行业的见解肯定也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由于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曲线和思维,丰田和本田在未来的方向上有所差异也在所难免。从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车这两条长远的发展来说,就目前时间节点,没有任何人能够非常清晰且明确的得知未来答案,但从理性分析,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究竟在未来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氢燃料 or 纯电动?

先站在丰田的角度来思考氢燃料电池车,从消费者使用角度来看,补能速度媲美燃油车,驾驶感受和纯电动车完全一致,并且,从环保角度也更胜一筹;从理论上分析,氢燃料电池车相较于纯电动车,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构建氢燃料生态比纯电动车更难;首先,氢燃料电池车内部的储氢装置需要非常昂贵的碳纤维,相信玩改装车的朋友都知道碳纤维的价格,除此之外,在燃料反应堆中,需要昂贵的铂金来催化氢气发电,所以从成本来看,一台普通的氢燃料电池车,注定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

除了车辆成本,在氢能生态上,制取氢能也需要铂金作为催化剂,相较于发电,成本更昂贵;其次是运氢,运输氢的车辆和设备也需要采用更精密的设备,来保证氢的安全,所以在难度和成本上,也更昂贵;最后,在加氢方面,加氢站的建设由于需要储备更大量的氢能,更需要相对应的设备和建设;从完整的氢燃料生态建设上,相较于纯电动,不仅仅是成本上有更多的差距,在难度上也有非常大的难度。

站在纯电动车的角度思考,目前,纯电动车已经呈绝对的上涨趋势在发展,无论是从销量还是产品本身,都证明,纯电动是目前的绝对趋势。

纯电动车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补能速度,相较于加油和加氢,目前纯电动车补能速度在直流第三方充电模式下,最快需要 30 分钟以上能将车辆补能至 80% 电量,速度上稍显逊色,其次,补能设施覆盖依旧不完善,即便是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周边已经拥有非常大体量的补能设施,遇到高峰时期,尤其是春运和节假日,因为补能设施数量少并且速度慢,所以经常会面临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等现象,所以,想要纯电动行业继续发展,这两点是对于消费者最大的难题。

# 写在最后

从上文两者简要分析后,相信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笔者分析,在短期内,甚至 15-20 年内,纯电动车依旧会成为新能源的主流产品,而且在 5 年内,纯电动车能够改善补能速度和补能设施覆盖等难题,也能够给纯电动车的体验带来提升;而氢燃料电池车,想要完善生态覆盖以及想要把成本控制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最起码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发展。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深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态度
对于互联网而言,社交需求是其用户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产品都不愿意放过这一需求。
态度
“最嫩的一波韭菜”,当赛力斯SF5疑似被停产后,车主们自我调侃道。
态度
美股上市、连年亏损、市值5400万美元的团车网,在1月5日官宣造车,并发微博@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配文:“你们觉得挤不?”
态度
据新浪财经1月14日报道,有市场消息称知乎将考虑在香港IPO,筹资约3亿美元。
态度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