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创业,罗永浩能赢吗?

创投圈
2022
06/15
20:01
分享
评论

最近,罗永浩除了 " 退网 " 宣言外,他再一次创业选择的项目也备受关注。

根据晚点 LatePost 的报道,罗永浩明确表示将押注在 AR(增强现实)赛道上,给出的原因是,在真正感兴趣的 " 电动汽车 " 和 " 下一代计算平台 " 上,考虑时间窗口和难度,选择了后者。而他相信,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并在三五年后可做通用型 AR 产品的消费转化,并给团队留了五年时间。

他要做 AR,早就有迹可循。他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现出对 AR 的兴趣,也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从去年开始,罗永浩就已经拜访了很多家 AR 领域的公司。国内 AR 行业的某头部公司市场人员小梨对深燃表示,早在锤子公司还处于上升期时,罗永浩团队就去他们公司做过调研。

除了看好行业,他还提到,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没有 all-in 做 AR 的,此时进入有机会占领先机。

其实目前押注 AR,罗永浩团队面临的对手并不少。

Google、微软、苹果、Meta(原名 Facebook)、Snap 等海外科技巨头在 AR 硬件、软件、系统等方面,都已经有所布局;而在国内,手机厂商里如小米、OPPO 也推出了 AR 眼镜概念产品;另外,还有一批创业公司如瑞欧威尔、Rokid 等也是赛道中的佼佼者。

小梨表示,如果说 AR 最终的形态是一百分,当下正是五六十分的阶段。

罗永浩这次转身押注的 AR,胜算有多大?现在是入局的合适窗口期吗?其提到的三五年迎来通用型产品的商业化,能如期到来吗?

罗永浩押注的 AR,有多大空间?

对很多人来说,AR 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罗永浩要做的 AR 到底是什么?

它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将图像、声音、视频、3D 模型等数据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的技术。AR 产品通过将数据、信息和现实世界融合,体现出 AR 的价值。

其实 AR 功能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在手机应用中,比如支付宝、美团等产品就接入了 AR 功能。最直观的,在支付宝集五福的活动里,用户用手机扫福字,就是一次 AR 的应用。目前,AR 在 C 端更多以娱乐、互动的形式接入在手机端口。

而真正意义上,或者说广义的 AR 应用远不止于此。

腾讯科技旗下精品栏目 VR 次元此前在发布的 AR 行业报告里提到,AR 的应用比 VR 更广。VR 对于游戏与 3D 电影来说是很好的技术,但它的体验主要是在客厅、办公室或者座位上展开,有所局限。

AR 虽然在游戏沉浸式体验上不如 VR 技术,但人们可以戴着相关设备四处活动,做任何事情。比如,在成熟的应用里,当人们路过一个杂货店,眼前的虚拟屏幕上,能看到制作意大利面所需的食材和配料清单。其应用领域包含医药、军事、体育、艺术、教育等。

罗永浩认为,AR 是下一代计算机平台,这已经是科技界共识。

元宇宙概念大热后,AR 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入口之一,2021 年 AR 出现投资热。根据 VR 陀螺数据,2021 年国内投资事件达到 124 起,投资金额为 182 亿元,投资金额是 2020 年的 8 倍、2019 年的 3 倍有余,是近年的投资高峰。

中国 VR/AR 投资金额及投资事件数量统计

来源 / 虎嗅智库

据虎嗅智库《AR 运用技术场景分析》介绍,现阶段 AR 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AR 内容和应用,以智能手机和 AR 眼镜等产品做载体,理解现实世界并与信息产生交互,比如 Google ARCore 应用开发平台;另一种是以 AR 头显和 AR 眼镜为终端设备,成为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终端接口,如微软的 HoloLens。

在应用市场上,根据陀螺研究院统计,2021 年全球 AR 头显出货量为 57 万台,较 2020 年增长 44%,预计 2022 年全球出货量为 110 万台,增长 93%。

据《深网》报道,熟悉罗永浩的朋友表示,罗永浩团队将研发 AR 眼镜。这也是较为初期的市场,根据头豹研究院《2021 年 AR 眼镜行业研究报告》,2020 年全球市场出货量约 40 万台,不过,它看好这一市场,2025 年 AR 眼镜出货量有望达 1004.5 万台。

在小梨看来,市场对 AR 的认识已经有所提升。她对深燃表示,在两三年前,在跟 B 端市场的客户打交道时,他们提出的需求和想法比较天马行空,而现在有一个明显变化是,提出的需求非常具象。在她看来,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 AR 的认识和接受度发生了变化。

群雄逐鹿,罗永浩有多大机会?

" 当年做手机,时机晚了,处处都被动 ",吸取锤子手机那次创业的教训,罗永浩选择 AR 赛道,还看重的是其窗口期。在他看来,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还没有 all-in AR。国内的华、米、O、V 手机硬件厂商还不会很快大规模投入 AR。现在正是他们这类创业型企业入局的好时机。

AR 赛道的确还充满机会。

小梨对深燃表示,"AR 行业,目前还未分出胜负,任何一家企业入局,都有可能胜出 ",在她看来,行业受到关注,有人进来竞争,也是一件好事。

而头豹研究院在上述报告中也提到,2020 年 AR 行业融资集中在中早期的天使轮、种子轮和 A/B 轮,初创企业多,企业普遍年龄为 2-4 年间,抗风险能力弱,企业淘汰率高。

不过罗永浩选择此时入局,内外环境都面临压力,不如想象中轻松。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并不是没有花重金投入 AR,只是在投入上还没有超过其核心业务。根据上述头豹研究院报告,2021 年,Mate 预计在 VR、AR 领域投资额超过 100 亿美元。

从科技公司布局来看,从 2012 年 Google 发布第一代单目 AR 眼镜 Google Glass 开始,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均有 AR 产品相继发布。就在今年 5 月,Google 推出了 ARCore Geospatial API 和 AR 眼镜概念机 "One More Thing"。而 Meta 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 Nazare 的商用 AR 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 Artemis。

罗永浩认为唯一号称重兵做 AR 的苹果,是从 2006 年就开始申请 VR/AR 专利了。

根据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IPRdaily 新发布的数据,截止到目前,苹果拥有 1549 件 AR/VR 相关专利;且它在 2013 年就开始收购相关公司,涉及 3D 人体感应、增强现实眼镜镜片、光与面部识别等技术;另一方面,苹果对 AR 硬件设备也在发力。据公开报道,苹果首款 AR 眼镜将在 2024 年末发布,同期发布的还有第二代 AR/MR 头部显示器。

在 AR 硬件设备上,从产品来看,眼镜类目中,已经出现了 Magic Leap、OPPO Air Glass、联想 Mirage AR 头显等产品;在面板类目中," 华米 OV" 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系列产品等均已经参与到 AR 赛道的竞争中。

AR 技术形态分类

来源 / 虎嗅智库

罗永浩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时表示,其团队的综合资源比上严重不足、比下严重有余,切入市场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团队规模,他们 " 几百到上千人左右的规模可以开发三五年以上 "。

据他观察,全球范围内创业公司全情投入做 AR 的几乎都是一两百人的小团队。他认为,以这样小的规模去做," 再搞十几年,也搞不出能用的、可商业化的东西 "。而即便未来有大公司要入局,他们 " 如果用几百到上千人研发三五年,并且全程高度保密,将来发布后,大公司安排数千人甚至上万人抄袭也要抄一年以上。"

国内某 AR 头部公司技术人员周岩表示,一项技术驱动产品项目,团队的人数和规模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于人才储备和技术上的经验积累,在研发上,AR 作为强技术型领域,国内外研发都是新型行业,还没有经验可循,更考验的是团队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也就是说,相比于团队规模,未来能否集结出有专业技术壁垒的团队,至关重要。

三五年,留给罗永浩的时间够吗?

一款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完成商业落地。

罗永浩在对未来收益预期中表示,行业普遍的商业化会在五年左右完成,并且提到特定用途的垂直类 AR 设备,比如针对教育、复杂技能培训和特殊行业的 AR 眼镜,可能在两三年内能商业化。

目前,AR 还处于早期阶段,AR 主要应用场景划分为消费级应用和企业级应用。

根据上述头豹研究院报告,2020 年 AR 设备出货量里,消费级应用占 20%,企业级应用占 80%。

小梨说,在硬件上,AR 在电池、芯片、光学、渲染等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在渲染处理上,画质噪点和处理时间上都存在不足;在电池方面,因为 AR 对运算数据和速率要求极高,基本上一台 AR 设备在妥协一些功能后,最多也只能维持 4 个小时,还不适合在消费端普及。

因此,AR 设备目前主要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级市场,在医疗健康、文娱旅游、教育等领域渗透。小梨表示,他们公司的产品就以 B 端销售为主,主要是一次性交易技术包或者是以硬软件打包的形式售卖给客户,价格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而在大众消费级产品上,具体而言,AR 在技术、硬件、应用、市场四方面都存在发展困境。

在技术方面,小梨说,AR 眼镜最理想的状态是就像一副轻薄的近视眼镜一样," 现在 AR 产品的一些关键组成,比如光学、电池、芯片、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产业链还并不成熟 "。

在硬件方面,周岩表示,针对消费者的产品设备在规划,但仍然没有确定性的推出日期。目前在 C 端应用终端上,仍是以手机式端口为主,软硬件都有提升的空间。

在应用上,即便是应用到了 C 端,当前的 AR 产品,也还无法做到涵盖 C 端跨界全场景的需求。比如市场上,爱普生在售卖一款 AR 眼镜,主打的是 3D 影院场景,与真正意义上的 AR 产品相差较大。

虎嗅智库《AR 运用技术场景分析》中提到,AR 当前的定位和还原技术仅停留在桌面级,仅适用于部分限定的封闭式场景。消费者无法在生活中将 AR 产品灵活应用至各个场景,实现场景间的自由切换。

在市场上,AR 的生态内容更是不足。" 目前 C 端的内容不足以支撑应用市场扩张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无论是 AR 眼镜还是其他终端运用,有行业人士认为,AR 设备进入到大众消费,关键要看满足了什么样的用户需求,它解决了哪些用户需求。这才是 AR 向大众渗透和推广的核心要素。

即便罗永浩认为三五年时间可以做到通用型产品商业化,但解决上述问题仍有一定困难。

罗永浩说," 如果过程顺利,再加上一点运气,我们想在 AR 时代做出一个像 2007 年的 iPhone +iOS 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 并表示,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创业。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不是每个人都有失败后再来的勇气,最后是成是败,都交给时间来回答。

来源:深燃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