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虚拟人争夺战,互联网巨头下场先赢一半?

创投圈
2022
12/29
20:25
分享
评论

近两年间,要论引得无数互联网巨头竞折腰的一大热门产业,莫过于元宇宙领域中的数字人了。

作为继数字藏品之后,开发元宇宙的又一重点落地项目,互联网巨头们的 " 切口 " 可谓是多种多样:由腾讯 PCG 打造的 "U82" 的数字人产品是一款数字人内容创作工具;字节跳动以最大股东身份持股的悠米互娱已申请多个涉及数字人捏脸、换装的软件;百度智能云曦灵还推出了国内首档数字人虚拟竞演综艺《元音大冒险》。

不仅以上案例,甚至从淘宝不久前宣布其正在测试国内首场元宇宙直播,都能看出这些入局者对元宇宙领域的看好。但不可以忽视的是,在 " 元宇宙 +" 相关项目的实际落地探索过程中,成本、内容、竞争 ...... 哪怕是资金雄厚的互联网巨头舍得重磅投入,也要面对行业的共同困境。

柳夜熙 " 过气 ",但元宇宙创业新风潮刚开始?

" 关注一年多了,就属这两天更新得最勤。" 吴琳永远都忘不了她第一次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柳夜熙时的震撼," 第一眼看着就像真人,当时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化这么奇怪的妆容,猎奇得很。不过结合剧情,看完一个短视频就跟看了一支电影预告片似的,制作水准非常高。"

后来吴琳才发现,原来柳夜熙是一个带着 " 美妆 " 标签的虚拟人,这更让她心生了无尽的期待," 原来这就是元宇宙!或许我们离真正的虚拟现实不远了。" 不过月更的速度也让她和很多同样关注着柳夜熙的粉丝,都被动体验到了热情不断消退的感觉," 没有专门去搜索的话,靠平台的自动推荐可能好几个月都刷不到一次,慢慢也就把它忘到脑后了。"

时隔日久,当吴琳再一次刷到柳夜熙时已经是其终章短片了," 连续两天,每天两条,这真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更新速度。" 但吴琳也坦诚,现在看柳夜熙短视频的感觉又和之前不太一样了," 说实话有点尬,剧情简单甚至有点空洞,抛开优秀的特效和画质,就没有其他优势了。如果说之前感觉像真人的话,现在就和动漫人物差不多,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虚拟人的那种震撼已经被时间消磨掉了。"

不过哪怕柳夜熙在部分观众眼中的滤镜稍有破碎,但也并不妨碍其成为合作超过 200 个品牌的 " 卖座 " 虚拟人 IP。

或许是受此启发,自柳夜熙开始,外界能看到的是,有无数个虚拟人形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国内首个可交互虚拟偶像度晓晓,到担任网易数字艺术总监的数字人 Nami,再到国家京剧院首个数智学生尤子希 ...... 虚拟人产业已经成为资本下注的新目标。

毕竟,燃麦科技的虚拟人 AYAY 在入职阿里巴巴后,不到 6 个月就获得了 20 个品牌的合作;乐华旗下的虚拟女团 A-SOUL,因其迅速走红也获得了字节跳动的大笔投资。可见只要运营得当,回报率到底有多高。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9 月,国内虚拟数字人赛道投融资金额已超过去年,达到 24.9 亿元。2021 年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投融资金额约为 19.71 亿元,而在 2015 年这一统计数字仅为 0.33 亿元,6 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97.71%。

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2022 虚拟数字人商业化发展报告》中提到,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以下简称 "B 站 ")四大虚拟人商业化平台。在短视频平台上,虚拟人已经形成了直播打赏、电商带货、短视频广告、品牌代言、线下活动联动等变现方式。

而除了虚拟偶像之外,虚拟人目前还在多个场景有落地应用。据速途元宇宙研究院发布的《2022 虚拟人产业研究报告》,现阶段虚拟人已经开始实现 " 跨次元 " 发展,在政务、商业、娱乐、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领域开始发挥其作用。

分工趋于细致,虚拟人产业持续升级进行时

大量虚拟人的出现,让该市场的社会分工趋于细致。具体来看,虚拟人产业在实际落地应用方面,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是身份型虚拟人,能够为未来的虚拟世界提供人的核心交互中介,如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

这一类虚拟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邀请,助力其品牌进行营销宣传:Keep 开年推出了 "A-SOUL 专属运动星球 ",邀请五位女团成员入驻成为会员活力星推官;花点时间签约虚拟偶像 " 阿喜 " 为品牌 "2022 年度虚拟代言人 ";柳叶熙、翎 Ling、希加加等热门的虚拟偶像,也都解锁了众多品牌的代言。

其二是服务型虚拟人,能在特定场景完成内容生产以及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员工、主持人、客服等。

这一类虚拟人旨在替代诸多社会角色:由浙江卫视与腾讯互娱知几团队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位 " 宋韵文化推广虚拟人 " 谷小雨、宁波银行上海分行 001 号数字人员工 " 小宁 "、联想的数字首席算力官 " 元 Ori"、蒙牛集团推出首位虚拟数字员工 " 奶思 "、京东推出的美妆虚拟主播 " 小美 "、华为云的首个虚拟数字人员工的 " 云笙 " 均属此类。

当然,围绕虚拟人的上游 " 生产 " 环节也诞生了诸多机会。

若是按照企业具体需求和变现模式,虚拟数字人厂商主要生产对象大致分为 MCN 机构和娱乐公司定制的虚拟 KOL、虚拟偶像,品牌定制的虚拟人代言人或员工,以及以真人明星为原型的孪生类虚拟人。

图源:艾媒咨询

有数据表明,在 2020-2021 年,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逐渐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21 年中国虚拟人存续企业数量为 167670 家,新增企业数量为 66293 家。

综合来看,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 1074.9 亿元和 62.2 亿元,预计 2025 年分别达到 6402.7 亿元和 480.6 亿元,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娱乐需求增加、AI 等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中国虚拟人产业高速发展,元宇宙的热潮加速推动虚拟人产业升级。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也指出,近一年来,随着元宇宙红利爆发、虚拟技术趋向成熟,虚拟人产业受到资本青睐,商业化模式逐步形成。未来,相关技术将不断迭代优化,虚拟人商业模式也将朝多元化发展。

内容、成本问题待解,原来大家都还在路上

赛道越来越火热,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加速布局,虚拟人产业间的竞争愈加白热化。

据公开数据,截至去年 8 月 B 站就已有 3.6 万多名虚拟主播,但一半以上的虚拟主播月收入为零,2/3 虚拟主播粉丝数在一万以下。更关键的是,即使有虚拟人 IP 从红海竞争中杀出一条 " 血路 ",但哪怕曾大火如柳夜熙,或许最终也难逃 " 脱粉 " 的命运。

在一项有关虚拟偶像 " 脱粉 " 的调研中,速途元宇宙研究院发现," 脱粉 " 的两大要素分别是内容质量下降和形象的改变,其人群占比分别是 65.3% 和 42.1%。此外,25.33% 的用户认为,二创生态枯竭也使得虚拟偶像粉丝大幅流失、内容质量下降,最终运营团队无心持续投入。另有 24.71% 的受访者表示,主创团队的不当言论及负面消息,同样会影响到虚拟偶像设定,即是说,虚拟偶像并非真的不会 " 人设崩塌 "。

图源:亿欧智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 3.0 版》就指出,市场应生产有价值的虚拟数字人,应当打造拟人化、故事化的虚拟人 IP,让虚拟人富有 " 生命性 " 的故事内核,衍生出虚拟人在用户心中的 " 主角光环 ",赋予虚拟人特殊的人格魅力。

另一个挑战则是来自高企的制作成本。相关报道显示,虚拟人的制作成本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制作周期从 15 天到 3-4 个月不等。如制作难度较低、周期较短的二次元类型虚拟形象成本就在 10-15 万元区间;明星虚拟人物正常商单合作在百万元以上,身价几乎等同于一个真人明星。而后续的运营成本则由运营物料的制作费用和周期决定,一般超写实虚拟人的视频制作成本在 8000-15000 元 / 秒,换句话说,一个短视频就要花费十几万元。

以柳夜熙为例,其一个短视频制作费就高达百万,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成本高达 200 万元,全息虚拟演唱会的成本达到 2000 万。

重点是,除了依靠品牌合作与直播打赏,虚拟人的营收来源也很单一。目前只有头部的虚拟主播能够接到代言或广告,众多虚拟主播在 B 端的商业推广依然很少,且随着虚拟人的大量孵化,虚拟偶像的稀有性将会被稀释,由于现阶段虚拟偶像的覆盖场景有限,竞争还将不断加大。

或许一切都如 STEPVR 创始人、CEO 郭成博士所说," 虚拟人是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创造力型产业,也是给大众用的生产力工具,有了这个工具的赋能,每个人都能在元宇宙里闪亮草根的光辉,并成为某一领域的网红。这一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红利,距离人的思想越近,用户付费意愿就越强。"

但对于如何长期撬动用户的付费意愿,所有虚拟人创业者都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来源:钛媒体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