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至今,中概互联网 ETF 大幅反弹。作为港股互联网公司带头大哥的腾讯,股价从低点的 188.6 港元翻倍为 2023 年开了个好头,全行业的史诗级大反弹似乎箭在弦上。
互联网的史诗级大反弹真的来了吗,2023 年会是获取 β 收益的躺赢年度吗,中国互联网的 2023 年又有怎样的趋势与看点?春节至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较大权重领域出发,聊聊我的观察。
01 连环卷
2023 年,互联网圈子的存量争夺会越发的激烈。随处可见的连环卷,比如微信卷抖音,抖音卷美团,美团卷本地零售。这应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 " 掏老窝 " 模型,总有新的家伙凭借不同的关键要素来抢你的基本盘。
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存量之争的关键要素是流量洼地、社交关系、呈现形式、新型基础设施等。这个框架下,我们逐一展开。
先说视频号。
马化腾去年 12 月 15 日在腾讯的员工大会上将其定义为全场的希望,之于腾讯 2023 年的权重意义可见一斑。
视频号和抖音都有七八个亿用户,然而商业变现上抖音要把视频号甩七八十条街,毕竟抖音和 Tik Tok 撑起字节万亿估值。
从乐观的角度看,视频号的变现空间大,具备微信社交关系链的禀赋,亦开始加强推荐算法( 与抖快越来越像 ),有钱有流量的微信视频号去卷抖音是具备看点的。2022 年视频号电商体系 1000 家服务商贡献 30% 的 GMV,今年扩大规模的同时,得加大力度引入知名主播,去年来视频号试水的小杨哥,朱瓜瓜等头部主播要形成常态。
唯一的疑虑是整个腾讯的运营能力是短板,电商业务得运营能力支撑,而抖音的运营能力是极好的。 对创作者的运营就很能说明问题,抖音已经有意识地在保护它的核心创作者的内容不受侵犯,而承担吸纳广大短视频创作者使命的 2023 年度微信公开课播出时段很糟糕( 1 月 10 日 10:00-13:00 )。
再说抖音卷美团。
视频号盯着抖音带货口水直流,抖音何尝不是看中美团的到店团购业务眼冒金光。2021 年美团的到店、酒店就旅游业务收入 325.3 亿元( yoy+53.1% ),经营利润 140.9 亿元,经营利润率 43.3%,这是仍在快速增长的现金奶牛。
抖音与美团竞争,它的优势是展现方式的范式革新。 视频直播比图片比文字呈现的内容更立体,更有说服力。比如我家附近的一家老灶火锅,抖音四人餐( 6 荤 6 素 1 主食 1 甜品 1 小吃 )一盘盘端上来摆满桌子,视觉冲击力比大众点评上同一家店铺菜品差异不大的四人餐,无论是价格还是视觉冲击上都更强。在旅游场景,比之图文,直播更是能撑起无限的信息量。
美团亦有应对,去年底上线小程序 " 美团圈圈探店 ",撮合商家和探店达人。据自媒体报道,美团还可能将探店业务取名为 " 值得抢 ",嵌入到首页导航,与美团优享和共享单车等并列。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然后是美团卷本地零售。
除了到店业务的防守,2023 年美团最大的主线仍是万物到家,卷向本地零售的大蛋糕。
2023 年 1 月开始,家乐福的经营貌似出现了问题,其购物卡 " 挤兑 " 风波席卷而下。过去线下零售面对电商的效率竞争,所依仗的是购物习惯和时效性,两三年的疫情让这两点不足以为屏障。
疫情期间,谁家没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抢菜,美团、饿了么、叮咚买菜在公众心智的地位一时水涨船高。以美团为代表的,具备大规模配送运力新型基础设施的企业,将本地零售的效率从空间( 2km 内到 5km 内 )和时间( 1 小时到半小时 )上都有大幅提升。
微信卷抖音,抖音卷美团,美团卷本地零售。之所以都有不小的竞争力,除了它们基于社交链、展现方式的范式革新、智能配送基础设施以外,还在于流量的复用,相对于抖音带货,视频号是流量洼地;相对于美团到店,抖音到店是流量洼地;相对于线下零售,美团万物到家是流量洼地。
相互渗透过程中,强弱关系明确改变之时,就是下注的时刻。
02 四阶战
这部分探讨的是传统电商板块。
2022 年电商业绩在分化,拼多多在业绩( 营收和利润 )增速和质量( 净利润率 )上明显要强过京东和阿里:
1-9 月拼多多营收 907 亿元,yoy+36%;净利润 221 亿元,yoy+1822%,净利润率 24%。1-9 月京东营收 7508 亿元,yoy+11%;净利润 73 亿元,yoy+358%,净利润率 1%。4-9 月阿里营收 4127 亿元,yoy+2%;净利润 641 亿元,yoy-11%,净利润率 16%。
分化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仅就去年三季度而言:拼多多收入同比增长 65%,京东收入同比增长 11%,阿里收入同比增长 3%。
业绩分化带来截然不同的资本市场表现,2022 年 3 月 15 日中概最低点以来,拼多多大幅跑赢京东和阿里。
为 什么拼多多能 2022 年能这么强势? 其实离不开我们过去画出的平台电商路径图里的升级:
第一阶段。低价商品,迅速扩大用户基数。 第二阶段。 品牌升级,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第 三阶段。 低阶软硬一体化,从流量连接到产业基础设施升级。 第四阶段。 高阶软硬一体化,使用 AI、芯片等前沿技术为产业创造更大价值。
拼多多高速增长的逻辑是从第一阶段快速的切换到二三阶段。 农产品之外,3C、家电、美妆等多个品类在起量,例如买 iPhone 手机,苹果官网和京东往往比拼多多贵七八百元( pro max 机型 ),谁不在拼多多上买谁傻,它的品牌升级已经建立起心智。
在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层面,三家电商在制造业各有落子,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京东的京造、阿里的 TMIC(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 ),目前谁更强还没有数据佐证,期待披露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但在农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拼多多的布局更用力,百亿农研专项之下的产学研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培育小麦新品种 ),AI 种草莓等农研大赛,丰收节等专项活动覆盖几千个产区,向市场推广农业科技培养的农副产品等。
历史累计 Capex 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拼多多能在电商路径图上力争上游,在部分产业取得优势或缩小差距,让其实现收入更快增长,连续 6 个季度盈利,最新季度净利润率 30%(含有部分投资收益)。
另外,这套打法正在北美取得不错的反响,价值( 市值 )中枢不上移才怪。
从电商路径图的角度看,阿里在爬第四阶段的坡,2023 年是否能走出 IaaS,从 PaaS 和 SaaS 层面为产业做更多事情,并在财务上看得见东西是最值得关注的。
03 寻初心
辅助供给侧打造优质产品,为需求侧提供物理或精神上不断升维的满足,应该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不变的初心、永恒的追求。但今天还看,这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比如 在 网文领域,龙头平台的初心就在变质。
2020 年 4 月 27 日,开创付费网文的吴文辉离开阅文。吴文辉的出走,外界有诸多猜想,其中有两点我觉得比较靠谱:一是他始终对低质的免费内容保持谨慎,二是 IP 衍生( 主要是影视剧 )没出成绩。对于第二点,走马上任的腾讯副总裁、腾讯影视 CEO 程武,理论上可能做得更好,毕竟他能在集团层面更得心应手的资源调配和促成内部协作。
转眼三年过去,现在的阅文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丢掉了初心,供给侧乱糟糟的。
网文领域,打擦边球的 " 小郎君 ",毫无深度一味爆梗爽文的 " 老鹰 ",这两年频频占据月票榜。主要榜单推出的新书,创新不足," 套壳 " 严重。
更换一把手之后被寄予厚望的 IP 影视剧改编,也差强人意。理论上 " 新丽传媒 + 腾讯影业 + 阅文影视 " 的三驾马车组合很完美,事实上并没有各司其职。例如阅文影视本该肩负起会还原经典网文 IP 故事的角色,但是从神级小说《赘婿》的改编就可见一斑:
主角宁毅从现代商人富豪穿越到宋朝( 小说里的武朝 )成为赘婿,帮助老婆赢得商战,随后陷方腊,定梁山,抗金先锋,殿上一颗 " 花生米 " 天下为敌,引入民主思想改造封建社会……电视剧(豆瓣评分 6.3)里的宁毅人设完全不同,深度半点没有," 男德学院 " 更是无厘头。原著粉看这部电视剧,就跟看《鬼吹灯》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 豆瓣评分 4.4 )一个感觉,尴了个尬。
网文,网文整体质量在倒退;改编,改编拉低 IP 价值。再这么玩下去,阅文作为龙头平台的价值会一点一滴的损耗殆尽。
忠于经典原著很难吗?《三体》电视剧的成功,希望阅文影视学学。《流浪地球 2》开启中国电影工业新序章,拥有巨多经典 IP 的阅文再也不怕特效跟不上,请别在剧本的环节掉链子。
阅文只是个代表,我的评论尖锐了些,但毕竟还有谈论的价值。而在很多投资者自选股里,有些曾经名噪一时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消失了。
04 挑大梁
近段时间 ChatGPT 爆火,整个 AIGC 领域的商业远景扑面而来,让整个产业界和资本市场急切的思考:谁是能创造 ChatGPT 的中国版 OpenAI?
首先,我们简答的了解一下 OpenAI。它创立于 2015 年,2018 年 6 月发布 GPT 模型,2019 年 2 月发布 GPT-2 模型,2020 年 5 月发布 GPT-3 模型,2022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期间模型的参数从 1.17 亿增加到 1750 亿个,预训练数据量从 5GB 到 45TB。终于在 2023 年初厚积薄发,短短 2 个月俘获 1 亿用户,上次打破最快获取 1 亿用户的公司是花了 9 个月的 Tik Tok。
假如中国版 OpenAI 是一家初创公司,最重要的可能是钱的问题。
OpenAI 成立 8 年没有像样的商业化,还得负担几百个员工的高工资,负担高额的算力——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 ChatGPT 一次回复会花掉 2 美分,大概是 Google 搜索查询成本的 7 倍——及其它费用。
所以,2023 年,人民币基金得真正挑起大梁了。
众所众知,中国的上一波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崛起,不少源于美元基金的国际套利:出资给年轻的创业者,让他们将发祥于美国的全新商业故事,在中国重新讲一遍。
但在今天,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卡脖子事件频发,我们吃够了低产业附加值的亏,需要人民币基金站起来,为走入无人区( 不只是目前已经热的发烫的 AIGC )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输送炮弹。
过程中会有诸如炮轰老罗的扯皮拉筋,产业也大概率会走弯路,如 PPT 造车骗补。但 没得选,前沿产业的诞生与成长少不得聪明有远见的资金 。所以,放下 PE/ProIPO 阶段入场噶韭菜的镰刀,奔赴创造财富的科技新周期吧。
05 破篱藩
你一定很疑惑,为什么 ChatGPT 不是 Google 开发出来的?按道理,它不缺钱,搜索是超级现金奶牛;不缺运算资源,自家就有云计算业务;更不缺数据,文字、图片的、视频的( YouTube )数据都有。
什么都不缺的 Google 为什么眼看着 2005 年创立的 OpenAI 成为可能颠覆它的公司,而长达七八年没什么作为?因为组织层面出了问题,它如过去的 IBM 等商业帝国一样,变成了行动迟缓的大象。
Google 在 AIGC 领域素有探索,2017 年发布论文《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其在该另有最有影响力的贡献之一,提出转换器(transformer)的概念,这是一种重要的资讯系统,帮助人工智能模型重点分析核心数据。
据 LinkedIn 上的信息,8 位论文作者有 5 个创办了自己的 AI 企业,2 个跳槽,1 个留守。其中一位创业者被问及为何创业时表示, " 初创企业在行动节奏和推出结果方面可以更快 "。
Google 如此,你说国内 BAT 等领先企业,员工搞相关创新项目是否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呢? 与此同时,企业里的右派挤压左派,核心创收业 务挤压新业务,也是组织层面的难题。
这便引发出一个典型性商业现象:擅长做 C 端杀手级应用,擅长项目跑马,擅长做产品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在 AIGC 乃至整个 AI 领域有所作为?这值得深度思考。
腾讯缺 AI 层面的研发投入吗,缺技术吗?它一点都不缺,而且是全球之最:2017-2021 年一路赶超微软、三星、IBM、谷歌、百度,成为全球持有有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利族数最多的科技公司。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至少现在还未让人看出端倪。
巨大的资源与禀赋实际上悬在空中,这是严重的浪费。
那怎么办?我有一个想法,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们,是否能参照某些医药公司设立技术转化职能——连接上游的产业研究所和下游的临床顶级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专门的去思考技术储备对应的商业机会,担起技术转化产品和应用这个重任,成体系的盘活并输出闲置的内部资源——这对于拮据的、有梦想的创新者,是梦寐以求的雨露甘霖。
你看,ChatGPT 不就是在微软 Azure 云上训练出来的吗?你再看,ChatGPT 随后给予微软的回馈,又是多么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