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运载火箭之路将何去何从?

创投圈
2025
08/13
20:04
分享
评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集中在了 2025 年剩下的日子,并不约而同地将所谓 " 商业航天新拐点 " 的标签打在了上面。

以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为首的一众头部商业运载火箭公司纷纷开始了科创板上市辅导。不出意外的话,本周上海垣信 94 颗卫星的发射组网招标也将明确归属,ZQ-2E 也将代表商业运载火箭首次参与卫星互联网工程的建设,整个行业仿佛即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晚宴,正在恭候各位新王加冕。从业多年以来,虽然多次听到所谓 " 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 的说法,但是从未像此时此刻一样既激动,又惶恐。

火箭牌照的终极壁垒

从表面上来看目前的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格局是非常明朗的,可以以有无 " 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 " 这一 A 类资质作为标准,即可区分现在的行业头部和其他。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发射是一项需要非常繁复审批和管理流程的活动,需要的资质也非常多,但是其中最难申请的就是 " 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 " 这一项。

而目前国内持有这一牌照的火箭公司有且仅有: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七家。

对于现阶段的一级市场而言,这张科研生产许可证就像当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造车资质一样,足以撑起一家商业火箭公司的基本盘。

拆解 CZ-12,中国版本的猎鹰九之路

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无论看起来有多高端,但深究其行业内核始终是制造业,而左右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有且只有一个——产品。所以我们大可以通过分析头部企业的产品路径,窥视行业未来发展的一隅。

从事实出发,马斯克用他的第一性原理制造了猎鹰九号这一颠覆人类航天史的跨时代产品,验证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在可重复使用领域的可行性,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进入空间的成本。

在中国,最先验证猎鹰九号构型的运载火箭,其实是被誉为 " 我国最强单杆火箭 " 的 CZ-12,首飞即服务于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另外值得注意的事,这是 2024 年 9 月 26 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成立之后交出的第一个产品。

根据已经公开的数据,CZ-12 运载火箭将有三个子型号,芯一级装配四台 YF-100 发动机的现役型号、芯一级装配 7 台九州云箭发动机的 CZ-12A、芯一级装配 9 台 YF-102R 发动机的 CZ-12B。其中 CZ-12A 和 CZ-12B 均支持火箭一子级复用回收。

从产品角度出发,CZ-12 系列火箭延续了国家队 " 保证质量稳步创新 " 的科研理念,制定了非常踏实的火箭研制计划:先使用成熟发动机验证构型并尽快投入市场,然后逐步扩展发动机构型并验证可回收技术,最终实现低成本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全面服役。将猎鹰九号 " 以炸代测 " 这一激进的研制流程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拆解,在保证服役质量的同时,满足技术迭代的需求。

CZ-12 系列火箭的专用工位除了已经投入使用的海南商发二号工位之外,还有预计今年形成能力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工位以及明年形成能力的山东海阳连理岛工位。一型火箭,三个工位,足以说明该型号受到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型号未来将进行极其频繁的大批量发射。要知道,此时此刻距离 CZ-12 首飞刚刚过去 9 个月。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电子采购平台

根据网传信息 CZ-12 预计今年年底开启一子级回收复用验证,预计 2027 年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商用。从技术积累的角度来说,八院已经使用 CZ-2D 进行了多次的栅格舵一子级落区控制试验,也使用 CZ-12A 进行了多次的 VTVL 试验。可以说目前的技术验证是最充分的,相信 2027 年的时间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

从 CZ-12 的产品研制进度,反观中国的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其实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凡是面向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设计的商业运载火箭都势必会直面和 CZ-12 的竞争;

凡是使用和 CZ-12 同款发动机的商业运载火箭其成本和可靠性几乎不能和 CZ-12 相比;

落后于 CZ-12 研制进度太多的中大型商业液体运载火箭所能获得市场份额将远远落后于 CZ-12;

商业航天玩家在 CZ-12 压力之下,自研迭代或培育体内发动机能力,快速实现一子级复用是目前降低运载火箭成本的最佳也是唯一途径;

随着卫星互联网产品逐步定型,后进火箭玩家的产品路径分散所导致的选择成本变小,但是先进液体火箭的研发投入、工程积累、资质底气、巨额基础设施砸进的真金白银无疑都构成了挡在新进玩家面前的巨大沟壑;

CZ-12 指引了商业火箭的发展思路,抑或加快自给自足,从发动机自研做起,自主定义火箭产品,掌握生产的排期和节奏;抑或抱团取暖,培育联合优秀的民营配套企业。

2030 年的火箭生存手册

如果要在 2030 年前具备超过 1000 吨 / 年的轨道投放能力,按照 2024 年我国使用将近 20 个型号的火箭实际发射 68 次,轨道投放总量大约为 200 吨。即使考虑到传统的毒发火箭退役,新型号长征火箭运载能力提升等因素,想来到 2030 年的市场规模,就民商航天可以接取的市场订单来说,养活 4-5 家商业运载火箭公司的 5-8 个型号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非是市场占比的问题。

事务所大胆预测,站在非标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当投放量爆炸增长后,市面上存留的液体火箭总体公司,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通过自研或并购掌握发动机研制能力:除非横空出世一款大推力的全流量补燃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猛禽 3),否则百吨级以下的优秀发动机企业大概率不能独善其身,并购是最终归宿;

大运力是接到大订单的关键:具备一箭 18 星 /10 星的发射能力,500km 太阳同步轨道 10 吨运力以上的大火箭总体能力;

可回收液体能力是决定成本可控的命门:固体成熟经验锦上添花的基础上,拥有一支精兵悍将组成的液体总体兼发动机团队,因为液体的后发劣势,对于人才密度和试错经验的要求极高;

全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不限于试车台、发射工位、发射船等一系列可以解决高密度发射需求的固定资产;当然,如果未来市场盘子足够大,不排除不具备火箭能力的国家队或大财团下场,通过并购一些市面上稀缺的资质壳企业,进行新一轮的资产盘活;

高度容忍的耐心资本:商业火箭作为吞金巨兽,需要有长期的资金支持。

虽然各家火箭公司现阶段都面临不同的资源约束问题,但也都在积极寻找困境下的效率最优解。天无绝人之路,正如我们有高举高打摧枯拉朽的蓝箭航天,也有艺高胆大资金使用效率一绝的天兵科技,同时还有低头看路脚踏实地的星河动力。

太空新航海时代的群峰并起

接下来又是事务所的形而上环节,聊商业航天发展绕不开运载火箭,聊运载火箭绕不开马斯克,行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世界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同样也是一个运行参数繁复且不确定干扰因素过多的系统。

横向对比,美国有 SpaceX 参天巨树吸收遮挡了几乎全部阳光养分,但是也出现初具萤火燎原之势的 RocketLab,最引人瞩目的 SpaceX,其本质也是美国政治红利与技术资本主义的共生体,其成功依赖不可复制的政策倾斜和冷战遗产,但随着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决裂,SpaceX 的前路同样充满迷雾。

可见,商业化是表象,国家战略主导才是本质。

站在 2025 年年中回望,不管是 " 十年如一步 " 的厚积薄发,还是 " 新拐点 " 的技术井喷,抑或 " 新元年 " 的生态觉醒,商业航天之于我国,早已超越单一行业的兴衰命题:不盼 " 一峰独秀 ",唯望 " 群峰并起 ",中国路径并非简单跟随,而是以体制韧性对冲单一巨头垄断。群峰并起的本质是——用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卫星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科研、天基计算等等),化解技术霸权;用举国体制的协同,替代零和博弈,或许才是我们国家要走的康庄大道。

当马斯克的星舰冲破天际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表最强的尾焰,更是旧秩序的被撕开的裂痕。而中国的 " 群峰战略 ",正将太空变为新大航海时代的协同试验场——在这里,没有孤胆英雄的侥幸神话,只有产业链条的共进共生。

当航天的火种落入千行万业, 一场以太空为支点的产业突围,伴着人类与生俱来对浩瀚星空的憧憬,已然按下了启动键。

最后," 行业是欣欣向荣的,业态是兼容并包的 ",正如十年前背靠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并未预测到宁德时代研制成熟了三元电池从而迎来行业的大爆发,如今商业火箭在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蜜糖?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来源:太空事务所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