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唯有微信真正地掌握了乔布斯的精髓?专栏

砍柴网 / 百略网 / 2015-08-18 11:18
当乔布斯和他所开创的一切随着他的逝世成为经典,善于学习的中国人开始走上一条致敬乔布斯的摩登大道。品牌构建、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甚至是发布会上的着装,乔氏风格在中...

微信营销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运营

当乔布斯和他所开创的一切随着他的逝世成为经典,善于学习的中国人开始走上一条致敬乔布斯的摩登大道。品牌构建、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甚至是发布会上的着装,乔氏风格在中国科技界尤其是中国手机界一片弥漫。

但是我们认为,在乔布斯的众多中国致敬者中,唯有微信真正地掌握了乔布斯的精髓,并将其成功地发挥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将从乔布斯创造的经典谈起。

生态掌控

乔布斯的一生创造了不少经典,这些经典不仅仅是指产品比如说iPhone,还可以指向产品背后的理念。而且相对而言,对iPhone等产品在材料、外观等层面的直接学习很容易被认为是抄袭;但是如果学习的是产品背后的形而上的理念,则有更多的机会自由发挥,甚至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乔布斯的众多产品理念中,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而且至今还在对中国产生影响。

第一个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模式。

这种模式同时体现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hone智能手机上,前者由于微软Windows的统治地位未能被广泛接受,但毫无疑问它是许多人的最爱;后者则风靡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领者,也成为众多中国手机厂商的致敬对象。

如今几乎所有的国产安卓手机都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之上,采用了自家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统;从而使得整个国产手机至少在系统界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这个不得不说是iPhone的影响力所在。

第二个是所谓的应用生态理念。

这一点主要谈的就是iOS平台和它所支撑的应用生态。

应用生态本身其实早已经在iOS之前出现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数不清的EXE可执行程序;但遗憾的是微软并没有将其抽象为“应用生态”这个概念。而到了乔布斯那里,他前瞻性地意识到了“应用生态”这个概念,并付诸实际:先是搭建了iOS这个无比优秀的移动操作平台,然后又通过开发者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应用生态,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这也铸就了iPhone成功的基础。

对于这个理念,国内手机厂商也自然深深地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是这次,在操作系统平台上毫无话语权的国内品牌却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或者说做不到。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所有的厂商都在基于安卓;它们可以在自家手机上安装自己的应用商店,但用户永远有别的选择。甚至是安卓的开发者谷歌,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第二点的精髓应该是:构建一个庞大的应用生态,同时将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漏斗模式

微信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自然与上文中第一点不搭界。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微信掌握了iOS的精髓,就是基于第二点:

微信构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内容生态,同时将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里唯一的不同是:iOS构建的是应用生态,而微信则是内容生态。这就是理念相对于产品的伟大之处:当理念从产品中抽象出来之后,它就摆脱了产品形态的限制,成为一种更加普适性的所在;而一旦这种理念被投放到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超越领域的现象级的结果。

其实,如果我们将微信和iOS二者各自构建生态的模式进行形象化的比喻,会发现它们俩都像是一个漏斗。

众所周知,漏斗是一种引流工具;其作用的本质就是将不同来源的液体(比如说水)或粉末集中起来然后以特定的方式释放出去。如果我们将漏斗的功能抽象化,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宽进严出的转换工具:出口完全开放,允许自由进入;但出口则完全收窄,只能以某种被规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iOS就是一个精致的漏斗。苹果提供为iOS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并且通过三七分的利益分成保证了对于这个平台对于开发者的吸引力。这样一来,iOS欢迎所有的开发者在其平台上开发程序;但是开发者却需要遵循iOS设定的种种规范,需要经过苹果方面的审核,并且只能以iOS规定的通道——AppStore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宽进严出,保证了数量,也保证了质量。

微信也同样是一个漏斗。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就注定了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当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之后,漏斗模式开启。有无数的内容生产者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制作图文内容,但是内容产出本身却也受着微信的种种规范。尽管在审核等方面还没有像iOS那么完善和严格,但是整体格局已经形成而且被广泛接受。

上述中所谓漏斗模式,所谓的宽进严出,其实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应用生态,还是内容生态,其实都是基于数据的可复制性和可传输性。而互联网本身之所以会出现iOS的应用生态平台或者微信上的内容生态平台这样的东西,正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感知的极为高效和强大的数据生态。

再用一个比喻。如果把iOS的应用生态和微信的内容生态分别比作地球上的某片陆地的话,那么互联网就像是陆地周围的海洋。陆地本质上是被海洋包围着的。

微信来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微信当前的内容生态的发展态势。

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第二财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00亿;而根据今年七月份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94亿。这两个数据足以说明微信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的至关重要性和绝对掌控力。

而作为使微信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的主要力量,微信内容生态的直接承载者——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也在越来越重要。这同时意味着,如何在保证内容继续繁荣的情况下把控内容质量成为一个越来越关键的问题。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做法是:①邀请部分账号开通原创声明功能;②开通原创声明的账号可以使用“打赏”功能。

客观来看,这两种做法都是有利于其内容生态的发展的。

前者通过对原创内容的认可和保护来增加原创动力,这是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对于内容质量的一种提升。

后者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有效沟通方式。唯有好的内容才能够被用户打赏,实际上也是用户对内容生产者的一种鼓励和认可;用户本身也通过打赏获得某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条件下,打赏功能反而能够为内容生产者提升内容质量提供动力;实际上双方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只是不知道为何,微信并没有在整个内容生态体系内采用这种好的做法。

当然,在如何提升内容生态的质量这一问题上,微信还需要再继续探索。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微信的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的培养;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关乎整个国内移动互联网内容质量的提升。

结语

不知道微信当初推出公众平台的时候是基于何种考量,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另外一种生态的成功构建。这一点,可能唯有被庞大用户数量支撑的腾讯才有可能做到。这也算是对乔布斯的一种致敬吧。

不过,说到致敬,它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最次者是抄袭,再次是模仿,再往高处去可能另辟蹊径,但依然免不了露出痕迹。但如果将学习经典的角度深入到最为精髓的理念层面,就有可能达到不露痕迹、浑然天成的效果;只不过到这种层次时,致敬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创造了。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