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等待一次效率革命

创投圈
2022
12/09
19:22
分享
评论

三里屯是中国零售业的一个微缩景观。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直到改革开放,这里只是一圈小商店、菜店和水果店的集合。直到 80 年代,三里屯从原来的地标建筑改头换面,出现了一座国营商场。

21 世纪初,三里屯的地标是雅秀,一个曾经显眼的外贸服装市场。2017 年后,向购物中心转型失败的雅秀选择卖身,成为太古里西区,就是现在优衣库所在的位置。

这里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中国最经典的零售范式,也隐喻着中国零售的困境——这仍然是一方商业地产逻辑十分强势的阵地,地租的抬升或者地段的失宠都会轻易的颠覆这片热闹景象。电子商务近十年所带来的消费繁荣并没有改变这一切,如两条不同象限的曲线,始终相近而行,但一直未能并轨。

图源:搜狐脱节的实体零售

1989 年,北京第一家酒吧在三里屯南街开店。同年,河南郑州的二七区火车站附近,一个叫做亚细亚的现代化商场开张,一时万人空巷。

亚细亚的出现,第一次带给国人的兴奋感觉——星级酒店般的商场环境,琳琅满目的商品,友好的导购员。开业一年时间,亚细亚即进入全国大型商场第 35 位,并且营业额在此后 3 年内以年均 30% 以上的速度递增。

但在 2001 年 10 月 14 日,郑州亚细亚购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以 2.3 亿元买下整体产权。

亚细亚的衰落,缘由是在错误的时间节点选择了大型连锁百货的发展道路并终为其所累。但亚细亚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一颗耀眼明星,成为一场行业浪潮的注脚。

图源:搜狐

90 年代,是中国零售业方兴未艾的孕育期。随着 1991 年 4 月八佰伴与上海第一百货合资成立,外资零售开始进入中国,国内商超不断崛起。仅仅 30 多年时间,中国零售业便走完国外一个半世纪多次零售变革的道路。

这背后,也一路伴随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壮大。内在的契机,则是跟 90 年代商业地产开发息息相关。

1992 年,国内房地产吹响商品化号角。两年后,北京的燕莎商城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场——中国顾客开始可以走进柜台里面选购商品。随后 1995 到 1996 年,麦德龙和沃尔玛,711 和罗森,相继进入中国。

90 年代末商办综合楼的出现,成为之后汹涌而起的 SOHO 等商业综合体的雏形,但依靠舶来品迅速成熟的零售业态也意味着其中深刻的商业地产烙印。从选址、运营等角度来看,其内核仍然与商业地产逻辑极为接近。

直到淘宝的成立。

当中国的实体零售业尚未褪去商业地产的虚火时,就已经开始迎来电商的降维打击。依靠着高度成熟的社会化物流网络,电子商务开启了大流通时代,众多品牌商和产业带的商品,通过手机和快递,源源不断通过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直接进入消费者家中。对于用户来说,只需要忍耐两到三日,便可享受到极具价格竞争力、选择极其丰富的商品供给。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移动支付、云计算。当实体零售商们,还在钻研 ERP、CRM 等 MIS 信息管理系统时,电商直接将零售拽入了更高维度的科技效率比拼。来自全国工厂、品牌、产业带的商品,通过信息流和物流涌入消费者家中时,基于地产逻辑的实体零售商们被忽视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持续十年之久的 " 实体 VS 电商 " 之争。

在上一轮电子商务所引发的消费变革中,实体零售并未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反倒是商业模式本身不断受到挑战。

这场模式之争中,实体零售商并非没有努力。银泰、王府井纷纷接入网购,但这种数字化转型始终没有跳出 " 传统零售 + 电子商务 " 生硬叠加的逻辑。技术投入不足,数字零售稀释在流量经济与渠道拓展的陷阱里,并未贡献业绩的大幅增长,反而持续拉低了本就不高的利润水平。

图源:新京报 摄影:郑新洽

第三方数据显示,按 IT 投资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0.05% 估算,2020 年国内零售业 IT 投资市场规模为 190 亿元,约合 27 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远不如同期沃尔玛单季的技术研发投入。

从各家头部零售企业研发费率来看,永辉超市 2020 年销售额 1045 亿元,研发投入 2.66 亿元;天虹百货 2020 年销售额 296 亿元,研发投入 5500 万元——年度投入不足 1%。

如这与国外相差巨大—— 2021 年全球对零售科技的投资金额达到了 1092 亿美元,远高于 2020 年的 471 亿美元。同时 IDC 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全球零售企业沃尔玛,早在 2018 年 IT 支出为 117 亿美元,仅次于同年亚马逊的 136 亿美元。

与此同时,逐渐脱节的实体零售却正在迎来一场全球范围内的 " 即时零售 " 变革。

变化

不再需要出门走路或开车购买生活必需品,也不再需要等待几天的快递时间,从餐饮,到电子产品、生活用品,满足所见即所得的即时性需求,当下全球的消费者逐渐习惯 " 外卖点一切 " 的生活购物,消费者对履约的确定性以及即时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买即得 " 的需求日益旺盛。

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倒逼零售行业进行被动变革,过程中,万千实体零售商正在与国内外科技企业、新型零售企业加速融合,成为零售变革的新基建,一同卷入万亿零售新赛道。

早在 2016 年 10 月的云栖大会上,已经用电子商务冲击并整个颠覆了中国人消费行为的马云,突然降低姿态将电子商务归为旧事物,试图在概念上重新靠近传统零售产业,态度坚决。

" 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行动则要早于演说。盒马鲜生的第一家门店在那场云栖大会的 9 个月前悄然开张,并在获得阿里巴巴的一笔 1.5 亿美元融资后迅速生长。2017 年 7 月,盒马生鲜已经扩张到 13 家店的规模。

刘强东在《财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推出 " 无界零售 " 的概念,希望把下一场变革的定义权握在自己手里,并直言 " 零售不存在新与旧 "。

" 零售的本质一直都是:成本、效率和体验 ...... 下一个 10 年到 20 年,零售业将迎来第四次零售革命。这场革命改变的不是零售,而是零售的基础设施。零售的基础设施将变得极其可塑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2022 年,京东已经成为一家拥有 53 家生鲜超市、近 2 万家加盟电器店、超 5 万平方米的线下商场的实体零售巨头。

可以看到,现在的实体零售,不再是 20 年前那个 " 将会被电子商务颠覆 " 的实体概念,而是开始进入城市本地即时零售的无数张网络,成为其中的最小单元。

但某种程度上,盒马们是这张零售网络版图上平地而起的增量,中国社会 30 年积攒起丰富而散落的实体零售生态如何被真正搬到线上,还是那个未能完全实现的核心问题。

这个宏大问题的现实呈现可能异常简单,比如:

如何把居民生活范围中的大量社区店纳入进来?

或者:

一个地段不好,做熟人经济空间有限的实体商铺,能否有个 " 活的好 " 的一般方法?

《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显示,预计到 2025 年,即时零售模式仅开放平台的规模就将达到约 1.2 万亿元,整个中国市场有将近 700 万家的夫妻店、小便利店,他们将会在这个万亿市场中贡献 40% 的出货量。

这些实体店铺是中国零售行业的商业叙事中籍籍无名的大多数。

图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对这部分小微经营主体来说,即时零售多 SKU、少库存、高周转的模式,对于门店的采销、盘点、库存周转率都提出了重重挑战。即时零售的生意并非简单地将线下商品搬到线上。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靠感觉卖的粗放经营模式需要改革,变成可量化、可分析的精细化经营。

对于一些本土便利店来说,这场变革是从一个全新的 Saas 系统开始的。

随着更多的本土零售店开始从线下转到线上,即时物流对于经营半径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 " 小生意 " 的上限变高,但也直接对应 SKU 的扩展难题以及熟人经济的失焦。

用 Pos 机录入消费金额,再用计算器和账本手工进行商品的盘点和结算,结合店长对本地市场的理解来进行选品,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大量本土便利店在线下的生存之道。而一旦转入线上,一个几十平米的便利店可以将 SKU 扩展到 3000 个以上——逼近一个中型超市的规模——甚至开出更多分店的诱惑。这时候它开始被困在这套传统方法里。

一家新分店的前提是重金找到一个合适又可信任的店长,一个基础的 EPR 系统意味着 3 万以上的年费,一件商品在货架上 7 天无人问津,就意味着亏本。

图源:物流指闻

许多本土小店里,POS 机 + 计算器的传统运营模式正在被牵牛花系统替代——一个能够覆盖到盘点、补货、动销,实现商品数字化的 Saas 系统。

这套由美团为实体零售商户开发的系统,核心是深入后端供应链的 " 库位码 "。当商家进货时,通过收货和盘点工具,每个商品品类都有对应的库位号编码,用手机即可管理每次收货和上货的过程。

图源:美团

根据美团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三季度美团平台上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分别同比增长 27.9% 和 62%,夫妻小店订单量同比增幅高达 125%;以 " 本地门店 + 即时配送 " 为特征的即时零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第三季度美团即时配送订单数增长至 50 亿笔。

一家便利店的真正数字化从每个商品单元的数字化开始,一场新的效率革命则首先是一场技术革命,这在传统的零售商业史中也从未有过例外。

新的效率革命

物美超市创始人张文中曾形容," 零售就是高科技 "。

诚然,回看全球零售商业发展史,每次大的商业模式迭代,背后都是由科技力量推动。

成就 " 百货商店鼻祖 " 西尔斯的是美国 18-19 世纪的铁路时代,1896 年美国农村免费邮寄法令的通过和 1913 年邮递包裹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零售革命的齿轮转动。

沃尔玛的兴起则依赖于美国早期汽车工业的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在上世纪中叶以后迅速成熟的公路网。上世纪 70 年代,沃尔玛建立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其美国境内的门店依附于美国的州际公路系统铺陈,随着公路网的成熟,沃尔玛以物流配送中心为半径的门店网络几乎同步成型。

然后就是亚马逊,以及一场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行业的技术性颠覆。

图源:源于网络

现在这场即时零售的变革仍然建立在移动支付以及社会化物流的互联网底色上,只是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开始对整个履约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后端供应链加速延伸。这一次,围绕 Saas 系统、视觉识别、自动机械臂、仓储机器人、无人机和自动配送车,技术革新正在成为这场零售变革的核心科技动能。

在国外,即时零售定义为 Quick Commerce,即通过暗店(Dark Store 也就是国内常说的前置仓)或者实体商铺,在 30 分钟时间将商品就近交付给消费者。参与者包括亚马逊、谷歌、Uber、沃尔玛等科技公司和传统零售公司,同时在整个生态链条中,涌现出大量的视觉识别、无接触支付、自动配送机器人等创新公司。

其中,几乎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的亚马逊和一直以来的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在引领这场即时零售的站位赛。

今年 6 月亚马逊第一次推出了 " 完全自主 " 的 AI 仓储机器人 Proteus,同时宣布了多个机器人系统。其中的自动机械臂 Cardinal 可操作的包裹负重超过 20Kg,而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 AWS 的加持下,这些机器人可以实现在多个包裹中找到目标件的动作,亚马逊希望明年将其部署到仓库中。

在此之前,去年亚马逊已经发布了两款可以进入现实仓储流程的机器人 Ernie 和 Bert,以及另外两款实验室阶段的仓储机器人 Scooter 和 Kermit。自 2012 年亚马逊首次在仓储环节引入机器人之后,到现在已经有超过 35 万个机器人被部署在其全球的各大仓库中。

AI 仓储机器人 Proteus 图源:源于网络

线下根系庞大的沃尔玛近年则在进行一场向上的自我革命。早在 2018 年沃尔玛在便携式技术、机器人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支出就已经达到 117 亿美元,与谷歌相近,次于同年亚马逊的 136 亿美元,也是时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中唯一的零售公司。

2021 年沃尔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个地下停车场试运行了最新的微型智能前置仓。6 名员工和数十台 AGV 机器人管理着 1393 平方米的物流空间。据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套新的物流作业效率可以比人工高出 10 倍,一个 900 平米的智能仓,最高每天可以完成 1000 个订单。这被视为直指亚马逊的仓储体系。

去年的全美购物节 " 黑色星期五 " 之前,沃尔玛宣布开始尝试在其在线食品杂货业务中使用全自动驾驶卡车运输货物,合作方是硅谷的初创公司 Gatik,后者是第一家以商业身份在公共道路上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

图源:源于网络

一场 " 求快 " 的即时零售浪潮漫向全球。

根据 CB Insights 评选的 2022 年零售科技公司 TOP100 来看,大量国外创业公司已涌入零售生态链,从事商品视觉识别、仓内分拣机器人、无接触支付等新型业态。根据统计,2021 年上述 100 家初创公司共融资 131 亿美元,是 2020 年的 3 倍。截至到 2022 年,其已募集到 230 亿美金融资。

今年 10 月,Uber 宣布与英国大型连锁药妆店 Boots 达成合作,帮助后者的 14 家门店接入即时配送网络,为消费者提供 900 多种商品的 30 分钟送达服务。早在今年年初,Uber 就宣布了其即时零售业务开始在澳大利亚试水的消息,为消费者提供一小时配送到家的即时服务。

谷歌的内部无人机孵化项目 Wing 到今年年初已经完成了 20 万次的配送服务。Wing 已经与澳大利亚连锁超市 Coles 建立了合作,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可以享受到从下单到收获仅几分钟的购买体验。

Wing 图源:源于网络

在把履约的时间刻度推以分钟计的同时,Wing 到目前为止的后 10 万次配送服务是在从去年 8 月开始的短短 7 个月内达成的。

而同样的变化也在变革着国内的零售市场。天虹百货、物美、超市发等传统零售商超,以及便利店、夫妻店等实体不断涌入,激发出大量的创新业态。而且,在国内即时领域的科技探索中,包括 Sass、视觉识别、自动机械臂、仓储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配送车等硬创新也层出不穷。包括美团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与谷歌、亚马逊等国外玩家一样,正在探索底层技术突破,以推动行业效率的提升。

今年 8 月 4 日,美团与咖啡品牌 Manner 在上海落地首家露营地内的无人机咖啡快闪店,无人机负责配送露营地内的所有饮品,等待时间是两到三分钟。美团的无人机业务已经在深圳的 5 个商圈落地,航线覆盖 18 个社区和写字楼,在接近两年的常态化试运营时间内完成了超过 10 万单的配送服务。

图源:澎湃新闻

已在抗疫场景中有过社区、医院等复杂场景实践的美团自动配送车已在北京顺义常规化运营超过 2 年,截止 2022 年 8 月,已完成室外全场景配送订单超过 240 万单。美团自动配送车现阶段已经可以实现 5cm~150m 范围内的障碍物识别以及 360 度的无死角实时感知,目前业务团队正在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如何在离线的状态下在高度复杂的路面上完成自动避障。

更为关键的是,在即时零售的消费场景驱动下,大量前沿技术被源源不断泵入实体零售的各个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仅在 2021 年,清华大学就联合美团发起 20 个科研合作课题,涵盖智能无人系统、语言智能、基础技术、运筹优化与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方向,这些课题均面向未来零售科技场景建立,以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高校前沿的科技能力落地结果创造条件。

图源:摄影吴用

在 2021 年初的一次财报电话会上,王兴开始以 " 一家零售公司 " 描述美团。同年 9 月美团将战略从 " Food + Platform " 升级为 " 零售 + 科技 "。战略变更的背后是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今年的前三季度,美团科技研发投入 149 亿元人民币,约占三季度营收总和的 10%,几乎赶上 2021 整年 167 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53.1%)。

在持续加持对后端供应链以及终端履约能力的科技投入之后,美团即时零售的一系列技术布局开始逐渐显现。这家一直深耕本地生活的科技公司,多年来积累了足够多的零售场景。它更像那个亚马逊和沃尔玛的混合体,可能是当下在中国最适合推动这场效率革命的一家科技公司,不仅是在推动科技应用在零售行业落地,也在布局行业未来的前沿性技术突破,勇于探索 " 深海区 ",做好零售科技 " 硬基建 "。

这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一场低利润率的基建生意,但一场零售的效率革命,第一次在国内外同时发生了。

来源:ZAKER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