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爱好观点

/ 陈言 / 2014-12-05 11:42
村上春树连续五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却屡次擦肩而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在中国,他的开创的文学热潮绵延近30年,《挪威的森林》重印15次,...

村上春树连续五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却屡次擦肩而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在中国,他的开创的文学热潮绵延近30年,《挪威的森林》重印15次,个人图书累计销量突破3150万册。其实,你或许并不知道,作家之外,村上春树还是翻译家、爵士乐爱好者、31年从未间断的超级长跑者和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10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村上春树再一次成为最悲情的“陪跑者”,继2012年输给了中国作家莫言后,2013年又输给了加拿大82岁写短篇小说的爱丽丝·门罗。不过村上春树似乎并不关心。10月23日,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力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中国全面上市,首印高达50万册。可以想象,新一轮的“村上春树”热正在形成。

事实上,自从《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在19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后,村上春树就成了日本当代文学的代名词。小资、流浪、暧昧、爵士乐,这几个词语跟着被提炼出来,成为村上春树给大众的最普遍印象。

美国文学翻译家

村上春树出生的1949年是日本二战投降后的第四个年头,一种巨大的挫败感笼罩在日本国民心中。村上春树是家中独子,早年生活在京都市伏见区。邻居眼中的村上春树“个性内向,有股子蛮劲儿”。父母亲都是中学日文教师,从小就辅导村上学习日文,希望培养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是他始终没有兴致。不过父母还算开明的教育方式,对村上春树并没有过多约束。

12岁时村上春树全家搬到邻近的兵库县芦屋市,家中订阅的两套世界文学丛书,却无意地培养了村上春树对西方文学的爱好。他曾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被日本小说深刻感动过。”

在相当于村上春树个人传记的《村上朝日堂》一书中他说,“当时(60年代前期)

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由于这个缘故,我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或许可以说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总之最初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

在大量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时,村上春树尝试着一段段翻译自己最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于这种翻译带来的不同体验。那时村上正读高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对课堂上循序渐进的英文教学方式不怎么耐烦,由于没花过多少时间来应付考试,所以一直成绩平平。后来他在文章里写道:“如果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译工作,可能会无法理解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兴趣和积累,三十多年来,村上春树陆续翻译了《雷蒙德·卡佛全集》、《贯通心脏》、《麦田里的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漫长的告别》等几十部文学作品。而且村上春树的小说不少都是向这些作家致敬,因此也被国际文坛认为是很美式的日本作家。2012年村上春树在接受翻译家林少华的采访时说,“写作是我的工作,而翻译是爱好。写累了,就搞翻译。一般是上午写作,下午搞翻译。”

也正是由于翻译欧美文学,村上春树得到了它的长期滋养。在一次接受《每日新闻》的采访中,村上春树说,“自己的创作受到美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从他们身上学得了许多,例如比喻手法就从钱德勒那里学到不少,那个人的文体具有某种特殊的东西。”“还有在接触加西亚·马尔克思等南美文学的时候,我感觉到和英语文学完全不同的东西,从而受到一种异文化冲击。”这也许是村上春树作品不像同时期很多日本作家般沉重,反而更加轻盈、明亮,甚至后现代的原因。

爵士乐、摇滚乐爱好者

与翻译相似,欧美的爵士乐和摇滚乐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村上春树至今都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亚特·布雷基与爵士信使乐团在1964年的现场演唱会录音带后,他就决定把午餐钱省下来购买爵士乐唱片,这种收集唱片的习惯从13岁保持到现在。音乐对村上春树的影响极大,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若没有迷醉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剧变的年代,越战爆发、嬉皮风潮正盛,披头士的音乐流行全球,欧美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战学潮。当时日本的大学生也和欧洲的青年一样,在那个迷茫的年代里尽情释放着骚动的青春。村上春树回忆说,“那时我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逃学、集会游行、约会、打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后来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挪威的森林》,书中感性、青涩的少年高中毕业生渡边来到东京上大学,就碰巧遇上学生运动的政治季节,也遇到了心动女生直子。渡边一边躲进音乐世界,一边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自己在变,女朋友在变,周遭环境也在变,如何顺应下去?那种对个体孤独生活的阐述,对生命消逝的无奈,引起众多青少年的共鸣。

因为喜欢爵士乐,1974年,25岁的村上春树和夫人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日元为夫妇打零工的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起初觉得找工作也未尝不可,便去几家有关系的电视台转了转,但工作内容实在无聊透顶,只好作罢。心想与其干那样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好好开一家小店。终归,说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开爵士乐酒吧了。反正我就是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和爵士乐有关的。”这个酒吧的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

爵士乐酒吧一开便是七年。在那之前,村上春树的大部分朋友预言这个酒吧会倒闭。他们觉得作为爱好来经营的生意未必能长久,而且像他这样性格单纯的人,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经商的天分。不过他们的预言完全没有实现,村上春树虽然自己不懂做生意,但妻子家里是做生意的,这个酒吧在她的经营下居然撑了七年,等到1981年关闭的时候,只有些许债务。

但正是这七年相对无所事事的生活,让村上春树开始有一种要自己写一部小说的强烈冲动。他到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买了一叠稿纸和一支5美元的水手牌圆珠笔,开启了自己的作家生涯,一写便是三十多年。

几乎在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中,都可见西方音乐对他的影响,不论是古典乐还是爵士乐、摇滚乐,村上春树总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反过来,许多原本不流行的音乐也会因为村上春树的喜欢而变得流行起来。比如《1Q84》中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其唱片就因村上春树而大卖。如今村上春树还经常听另类摇滚,喜欢R.E.M.、电台司令乐队。比起英国,村上还是更喜欢美国的摇滚乐。开车时听,跑步时带着iPod也听。不过听了Lady Gaga的歌后,他觉得乱七八糟,糟透了。这些元素叠加,构成了村上春树“当代都市小说”的典型符号,也因此被不少评论家诟病为“小资”,似乎时髦元素让村上的作品显得不那么高级。

超级长跑者

与翻译和爵士乐相比,村上春树对于跑步的热爱可以说近乎疯狂。

1982年的秋天,村上春树开始跑步,之后的三十一年,他就像一架运转精准的机器——每天早上5点前起来,先伏案写作四五个小时,然后就换上鞋子出门练跑。三十一年,从未间断。不仅如此,他每年至少还要跑一次全程或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东京、雅典、波士顿、纽约等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没有人知道村上春树这样坚持跑步的原因。但在33岁的那年秋天,村上春树曾说,“在这个年龄,基督死去了,菲茨·杰拉德开始走下坡路。”这个年龄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村上春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开始长时间伏案写作,过一种特别规律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他是酒吧的老板,过着慵懒、漫无目的甚至是放纵的生活。他酗酒、抽烟,两根手指被烟熏得蜡黄。

卖掉酒吧后,村上春树搬到乡下,开始全身心投入写作。他的妻子阳子回忆说,“那个地方周围没有比较好的体育设施,但附近有一个自卫队训练基地,路修得很好。附近的习志野大学也有训练场。村上(春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大概只能跑20到30分钟,这已经让他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双腿打晃了。开始的时候,周围的人看他跑步让他有点尴尬。但是,他坚持跑下去,耐力渐渐提高了,呼吸更加均匀,脉搏也开始正常。和吃饭,睡觉,做家务以及写作一样,跑步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作家梁文道曾这样解读村上春树这样痴迷跑步,“把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专注到一点上,这是精密的状态调控,更是耐着性子的计划执行。对作家而言,写文章本身或许属于头脑的劳动,但是要写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说更接近体力劳动……坐在书桌前面,精神集中在镭射光的一点之上,从虚无的地平线上升起想象力,生出故事,一一选出正确的用语,所有的流势全部保持在该有的位置上——这样的作业,比一般所想象的需要更大的能量,且必须长期持续。”跑步,或许就是村上春树自我训练的独特方式吧。

日本80后作家加藤嘉一是村上春树的粉丝,“我也是长跑运动员。我知道,如果不会享受孤独,就没法跑下去。村上春树是一个很具有孤独感的人,他从来不上电视,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很少拍照片。在《1Q84》里,过着简单自律生活的青豆,其实就是村上春树自己一部分的化身。他具有80后最不具备的东西,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他说。

悲观主义者

“我压根就没想过要出名,”在《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狂卖400万本后村上春树曾说,“由于出名我失去了很多朋友。在他们看来我的名声和财富在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朋友们都离开了我,有的甚至变成了我的敌人,让我十分伤心。我意识到金钱和名誉也许能使你过得很快乐,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带给你的却是不幸。”

由于他拒绝像其他日本成名作家一样与电视、报纸等媒体合作而遭到了媒体的非议,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十分消沉,直到离开日本辗转到了欧洲和美国后,他才重新振作起来。

1995年,村上春树的家乡神户发生地震,紧接着,一邪教组织在东京的地铁中释放致命神经毒气沙林,造成12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对祖国的关心让村上回到日本。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寻找访问邪教组织的成员和那次事故中的受害者,把他们的经历整理成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纪实文集《地下铁事件》,这也是他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描述的仍是村上春树的一贯主题,即一个表面和平发达的社会,实际上正经受着潜在的暴力暗流的威胁——这既是指毒气事件,同时也影射了在 21世纪还笼罩着日本的军国主义。

村上春树对近年日本国内日益严重的“右倾”倾向十分不安,他说:“我最害怕的是人们逐渐适应这种倾向。人们被右翼人士那种简单的政策和政论所吸引。然而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现实是混乱复杂的,但人们总是只看表面。我也希望乐观,但作为一个作家,我却是悲观的。我也想看到社会好的一面,但我知道有时候它在朝着坏的一面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作品比较阴暗的原因。”

有人归纳了村上春树作品消极性的三个方面,比如强烈的孤独意识使人颓废,开放的性意识容易引起社会道德的丧失,否定世界和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容易让人失去生存的愿望。村上春树也在一次采访中说,“年轻时,我认为在哪儿我都能写作,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明白自己不是自由的,没有人是自由的。”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