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扬帆出海,除了“买买买”别无他法?专栏

砍柴网 / 邻章 / 2016-12-05 13:33
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扩展,资本并购虽是一条快捷通道,但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企业还能还拥有更多选择。在资本力量之外,企业也还需要以更踏实、更开放、更透明的姿态去...

砍柴网作者:邻章

面对本土与全球市场容量三七比例的特性,赶在增量瓶颈到来之前,扬帆出海角逐全球大市场,成为了近几年来中国大企业的共同举措。而依靠资本实力进行投资、并购成为了多数本土企业触及海外市场的手段。很显然,利用资本实力进行投资、并购,有着其相对的优越性,可以使得可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快速获得份额、渠道、品牌、核心技术等资源,节省宝贵的时间成本,抢占先机。

也正因如此,中国企业成为了海外并购的主要力量之一。据汤姆森路透发布三季度中国并购报告显示:2016前三季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交易创出历史新高,达到5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评论认为,中国资本的全球并购正开始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但在中国企业利用资本力量一路买买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本土企业的海外并购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商业、法律和文化的风险与挑战。

中资收购经常引起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等监管机构密切审查。诸如飞利浦公司与金沙江创投主导的投资基金的交易、清华紫光计划收购美国镁光,就因为CFIUS的审查而被迫放弃;

而另一方面,中国资本的海外超级并购完成率较低,据华尔街见闻在今年五月份报道,

中国资本的海外超级并购完成率较低,数据显示仅为35%。在九月份,欲求收购派拉蒙影业的万达也遭到了派拉蒙母公司维亚康姆的拒绝,使得万达这家商业帝国在影视行业的海外进军之路突遇挫折。

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中国企业要实现走出去,除开依靠资本实力买买买之外,企业还能/还需要作出那些方面的努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本土企业在海外市场买买买的初衷: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优势,打破相对市场容量的瓶颈性,销售出更多的产品,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明确核心目的之后,我们也能发现: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扩展,资本并购虽是一条快捷通道,但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企业还能还拥有更多选择(辅助)。

1、脚踏实地:从优势区域做起

坦率来讲,当下许多民众乃至企业自身,都似乎对国际化存在一定误解,甚至是陷入了面子化工程之中。许多人认为的国际化就是一定要迈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才叫国际化,而若是进入非洲市场、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似乎国际化就少了一分光亮,算不上是真正的国家化。虽然相对于欧美市场而言,这些市场有着相对的容易性。但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化应当无贵贱之分,企业在选择国际化进军区域时,首要考虑的应当是自身当下实力能否在选定区域范围获得竞争优势。然后在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姿态去扩张发展。

即使是当下被诸多人所推崇的华为,其能够有取得今天的成绩,也并非一蹴而就。华为最初进入的国际市场主要是亚太、非洲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选择这些区域的原因在于这些新兴市场电话普及率低,进入门槛低,同时也是许多大公司忽略的地方。这使得当时技术实力不强的华为能够在这些地方获得一席之地,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2、携手共进:与优秀合作伙伴形成联盟

实际来讲,单一企业在国际市场面对竞争时,往往双拳难敌四手。要获得竞争优势,还需要与优秀伙伴携手共进,实现强强联合,集合共同智慧,打破关起门来搞研发的传统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即使是研发能力首屈一指的华为,当下也在打破传统的关起门来搞研发的形式,转而变为寻找优势合作伙伴,携手共进。

诸如在今年七月,华为就携手美在智能家居领域形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欲求联手制定智能家居标准,以此提升中国标准化建设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角逐产业链的最核心部分,打破因国际产业保护而形成的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据悉双方将推出支持华为HiLink协议的美的智能家电设备,逐步实现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系列产品与美的全线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同时将在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家居安全领域深入协作,探讨整合双方的优势技术资源,搭建联合研发平台。

3、照进阳光:增进企业透明化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屡遭挫折,被相关海外监管部门屡找麻烦,其中他们使用颇多的借口是:中国企业的背景结构复杂,缺乏透明,甚至被指有政府背景。对此,增进企业的透明化,无疑是封住这些监管部门嘴的重要举措。诸如此前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并购研讨会上,高盛集团全球兼并收购联席负责人林舸(Gregg Lemkau)等高管指出,中国企业备受世界瞩目,全世界都渴望知道他们想什么、会怎样扩张。中国买家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有钱并非是万能的,更加透明、复杂、高效、可靠的信息至为重要。

4、因地制宜:深入当地推进本地化

许多企业的国际化的尝试,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很大原因在于这些国产厂商并没有学会适应国际规则,还在以国内方式处理国际市场的问题。诚如杨元庆所说:“我们今天在中国使用的这些手段到海外是不一定能用的,甚至有些是非法、违法的,所以,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习惯了,到那个地方去做违法的事,根本不可能在世界的范围内,让企业的发展突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进行国际化探索,在产品技术之外,也需要学会因地制宜,尊重、善用当地市场的法律规则,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进行“本地化”的改造。通过实际行动回馈当地社会,给他们带来切实好处,而不是让当地社会将国内企业视为威胁所在。我们看到华为在海外市场就采取了招纳了大量当地员工,以促进当地就业发展的形式来打消疑虑。

5、知己知彼:发掘自身的独特优势

企业国际化并不是一条坦途,在其中需要明对诸多对手,那么用兵法的一句话来说,企业首先应当做的事知己知彼,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当然,能够占据全方位的优势固然可喜。但若是不能占据全方位的优势,我们也应当发掘自身在相对区间内的竞争优势。诸如在发达国家,那么我们可能拥有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好的服务体系;再如我们在艰苦地区,我们能够比国际巨头更能吃苦耐劳。等等都是可以作为竞争优势的所在。

6、以战止战 :增强自身专利积累

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专利壁垒成为了横在其进军海外市场道路上的一大绊脚石。如何打破国际专利壁垒,其实华为经验值得学习。作为中国国际化水平颇高的公司,华为在海外市场能够风生水起,离不开华为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投资于研发从而形成的专利技术实力的积累,使其能够正面抗争竞争对手的专利战争,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

华为最著名的一战,莫过于华为与摩托罗拉之间的专利诉讼,这场专利诉讼被华尔街日报誉为“中国第一次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反击西方”。当时,摩托罗拉在2010年在美国控告深圳华为盗窃其商业秘密的行为。而随后,在2011年1月,华为同样以知识产权遭侵害起诉摩托罗拉。而最终的结局是:在四月份,以摩托罗拉同意向华为支付专利费,双方专利纠纷达成和解。

从华为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的硬的实力,才能防止竞争对手的恶意发难。而这种硬实力的获得,离不开对研发的重视与投入。而所幸的是,当下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研发投入放在了很重的位置,投入比重不断攀升。

总结来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坦率来讲,在中国市场丰富资源、庞大需求容量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当下贸然走出去,遭遇挑战、挫折自是必然。但要化解这些挫折挑战。个人认为:在资本力量之外,企业也还需要以更踏实、更开放、更透明的方式/姿态去迎接国际化市场的挑战。

注:本文所有图片源自网络。

砍柴网作者:邻章【微信号:ZLxgic,微信公众号:kejilinzhang】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