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的互联网狂欢:“情人节”蜂拥而上,“元宵节”无人问津?

创投圈
2022
02/15
19:02
分享
评论

 

这两天恰好分别是西方情人节与传统的元宵节。在互联网行业中,这两个节日受到的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

2.14 情人节本是典型的西方节日,多年来早已成为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浪漫经济营销节点。

情人节这天,各大平台、品牌纷纷在互联网平台中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借助这场情人节营销大战来打响春节后的开门红。

例如天猫平台早早上线了 " 天猫情人节 " 的造势活动,在为期 5 天的活动时间内用各类优惠、限定、限量等营销方式,激发用户 " 为爱买单 " 的需求。

同样抢占情人节市场的还有游戏厂商们。为满足情侣们的游戏体验,他们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

例如王者荣耀自 2016 年开始,每年的情人节都会推出限定皮肤。今年情人节前,王者荣耀同样公布了 2022 年情人节限定皮肤——云瑶时之祈愿。" 云瑶 " 指的是云中君和瑶两位英雄的 CP 组合。

而网易旗下的卡牌新游漫威对决推出了情人节专属限时活动 " 献给旺达的花束 ",覆盖游戏玩法、道具消费等多个方面。

情人节的线上营销狂欢越热闹,也越会让紧随其后的元宵节显得落寞。

不难发现,除了汤圆等少数与元宵节紧密相关的商家外,鲜少有平台和品牌选择在元宵节推出限定活动来营销造势,即便有对应的营销主题活动,推广力度和声量基本与前一天的情人节有着较大的差距。

从节日本质上来说,元宵节与源自西方的情人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元宵节的灯会,其实也会为未婚男女提供相识机会,可谓是地道的 " 中国情人节 "。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耳熟能详的词句描写的便是元宵之夜的盛况。

但相比于西方的情人节,元宵节在互联网领域的热度便低了很多。不仅如此,元宵节这样的尴尬局面并非个例,而是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的境况。

网络营销造节,只认 " 钱 " 

在网络时代,随处可见的线下圣诞装饰与线上优惠活动,各类情人节商品广告等信息,始终会主动或被动地 " 喂 " 给你,让你无处可逃。

纵观当前的主流 " 洋节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洋节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如父亲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这类洋节与传统节日形成互补,成为人们团聚以及抒发各类感情的窗口。

另一类则体现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如愚人节、万圣节及圣诞节等。这类洋节在国内既保留了原本的文化内核,又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延伸,其中商业营销结合消费市场的狂欢,便是这种本土化延伸的一种体现。

正如网友们所言," 外国人在平安夜根本不吃苹果,圣诞节也不应是个只强调购物消费的节日。节日逐渐市场化、消费化,更多是商贩的营销手段所推动 "。

这背后无疑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洋节自身具有较大的关注热度,商家难以放弃这一 " 流量密码 ",也需要利用其对抗互联网时代的 " 流量焦虑 "。

二是商家在 " 营销至上 " 观念的推动之下,势必尽可能抓住各种契机,为消费者建构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节点,进而从中获利。

圣诞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传统圣诞节总会与礼物挂钩,这便给了商家营销布局一个天然的理由。

比如在美国,圣诞节购物传统名义上是从 " 黑色星期五 "(感恩节后的第二天)开始,但实际上品牌商家们早在 11 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多元化的促销活动。

各大商家品牌在宣传上也使尽了浑身解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 " 家庭 " 为主题、" 温情 " 为基调的圣诞广告大片。

如英国老牌百货公司 John Lewis 自 2007 年始每年都会推出一支圣诞暖心广告。2018 年的《男孩与钢琴》更是请到了英国国宝级歌手 Elton John 出演短片。

该广告短片以一句 " 有些礼物不仅仅是礼物,还可能改变一生 " 结尾,赚足了英国人眼泪,也达到了 " 买买买 " 的营销目的。

在国内市场,圣诞节的营销元素可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多个细节里。例如始于朋友圈里的 " 圣诞头像 "、" 抖机灵 " 的圣诞文案或商场、店铺等场景的圣诞装饰。

这不得不提到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品牌们,他们凭借在国内消费市场的积淀,对圣诞节消费热潮的兴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星巴克每一年都会结合圣诞主题,在消费者最直接触达的纸杯上作文章;肯德基和麦当劳则会在圣诞节期间推出主题特色的限定套餐,助推圣诞节的营销热度。

在节日营销方面,没有人希望掉队。星巴克、麦当劳们的努力,必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其中,希望捉住圣诞节这一营销高峰。

比如天猫曾推出过一版 " 瓶瓶罐罐敲打版 "《Jingle Bells》,旋律取自各大品牌化妆盒及化妆瓶敲打的声音;京东改编自《Jingle Bells》的鬼畜神曲《京东 BUY》吸引众多网友自发剪辑成多种魔性版本,UGC 助燃了该曲的病毒式传播。

在刚刚过去的 2021 年,淘宝借一支宣传片《飞越极光村》,将圣诞节与双 12 这两个营销节点连结了起来。

片中,圣诞老人收到了中国孩子想看极光的圣诞愿望,从芬兰提前出发,目标是在 12 月 12 日前抵达,一路却遇到了很多波折。结局最后大家发现," 圣诞老人 " 实际上是一名为满足孩子心愿,讲述故事的中国老人。

这样的联动创新,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在网络商业营销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洋节逐渐成为集娱乐、狂欢、购物于一身的重要消费节点,这是各类平台、商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从数据上便可更为直观地理解。美团数据显示,2022 年情人节这天,平台中数码、美妆等具有礼物属性的商品订单量增长迅速,数码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 6 倍、美妆同比去年增长近 2 倍。

实际上每年情人节过后,类似天猫、苏宁、京东等电商平台,以及各类大牌商家也均会公布类似的销量增长数据。

然而," 元宵节们 " 也不该无人问津 

在互联网领域,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走俏,以及 " 双 11"" 双 12""618" 等各类人造节的出现,也让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为何传统节日反而成了相对 " 无人问津 " 的尴尬存在?

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早在 2006 年人民日报就曾发文称,对 " 一些人热衷圣诞节,而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所冷淡 " 的现象 " 感到忧心 "。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轻一代用户群体的崛起,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网络热度及商业价值开始逐渐显现。

用户这种根源上的关注与喜爱离不开多方的推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现象级文博类节目的出圈,民乐、汉服等传统文化符号的走红等等,都从更宏大的维度间接带动了传统节日的热度。

与此同时,年轻人群体中也兴起了一股 " 传统文化回归 " 潮。《百度 2021 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国潮搜索热度十年上涨 528%,关注国潮的人中有 48.6% 接近一半都是 90 后群体,国风经济引发全民关注。

DATAICC 推出的《后疫情时代 Z 世代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汉服这一传统的服饰。

人民数据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和咪咕动漫发布的报告显示,华服爱好者画像整体呈现出年轻、女性、兴趣广泛三大特征。

18-30 岁的青年群体成为华服消费主力军,且 80% 以上为女性、多居住在一线城市,消费领域涉及 " 看、学、买、穿、创 " 等多维层面。

另据统计,国内华服相关企业总量从 2016 年的 600 多家,在短短 5 年时间内,增长到了超过 3500 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身穿汉服,也越来越成为爱好者们的常规联动 " 节目 "。

而国风音乐也日益受到年轻世代的青睐。腾讯 TME 发布的《2020 华语数字音乐行业季度报告》显示,国风音乐以 53.8% 的占比成为 Z 世代音乐用户最青睐的非流行音乐种类。

随着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大商家品牌也加强传统节日营销矩阵的布局。其中十分典型的便是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在春节期间的红包大战。

对此 SocialBeta 发布的《2021 节日营销趋势报告》显示,春节、奥运、双旦跨年、七夕及中秋节为热门营销节点 TOP5。

例如在 2021 年被网友们评价为 " 杀疯了 " 的河南卫视,也正是凭借着春节、端午、中秋等多个传统节日晚会一炮而红。

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等多个传统文化节目的出圈,河南卫视系列晚会的商业价值迅速攀升,引来了阿里聚划算、伊利、小米等头部企业的合作。

不仅如此,相应的文创产品开发也为河南卫视带来了千万级的收入,河南卫视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二线卫视逆袭的典范。

河南卫视的成功,便是传统节日商业价值的有力证明。在国潮流行、汉服出圈等因素的助阵之下,希望与之相联结的各类传统节日们,未来也会更普遍地成为各大商家品牌 " 神仙打架 " 的舞台。

来源:ZAKER 曾宪天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